糖尿病患者早期肾损害指标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
2010-10-30李西民
李西民
(浙江嵊州市人民医院 312400)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最常见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一旦发生临床缺乏有效治疗方法,故早期诊断对DN的防治和预后很重要。我们对尿常规、蛋白定性均为阴性的DN患者联合检测了尿微量蛋白(mAlb)、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β2微球蛋白(β2MG)、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以探讨其在DM早期肾损害诊断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62例糖尿病患者均为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人,均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男38例,女24例,平均年龄为53岁(36~71岁)。DM病程≤10年设为Ⅰ组,>10年设为Ⅱ组。Ⅰ组36例,男20例,女16例,平均年龄51岁;Ⅱ组26例,男18例,女8例,平均年龄55岁。设30名体检健康职工对照组。
1.2 测定方法及仪器 收集研究对象随机尿10ml检测有关项目。尿mAlb和β2MG用免疫透射比浊法,仪器为BN100尿微量蛋白分析仪及配套试剂盒。尿RBP采用全定量酶免疫法定量,仪器为芬兰WLLscanMK3酶标仪。NAG用速率法测定。尿肌酐采用速率法,所用仪器为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2 结果
DMⅠ组、DMⅡ组与对照组尿mAlb、RBP、β2MG、NAG含量比较见表1。
由表1可见,上述四项指标,DMⅡ组均为最高,DMⅠ组次之,对照组最低。DMⅠ、Ⅱ两组间比较,DMⅠ组与对照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三组尿mAlb、RBP、β2MG、NAG含量比较 (x- ±s)
3 讨论
糖尿病患者代谢紊乱,在高血糖状态下,许多血管活性物质、生长因子、炎症介质均发生了明显改变,共同导致组织损伤。mAlb是在血浆中带负电荷的大分子,正常的肾小球基底膜对它具有滤过功能,少量滤过的微量白蛋白95%又在近曲小管重吸收。当肾小球孔径和电荷屏障损害时,便较早地出现在尿中。控制不良的糖尿病常发生肾脏损害,尿中mAlb排出量增加是最早出现的指标之一。RBP在血浆中90%与甲状腺结合蛋白结合,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膜。游离状态的RBP,被肾小管重吸收,正常人尿中含量极低。由于RBP分子量极小,且在酸性尿中十分稳定,被认为是最敏感的近曲小管损伤标记物。β2MG可自由通过肾小球,但几乎全部由近曲小管摄取,在局部代谢降解为氨基酸。一旦肾小管轻度受损,β2MG重吸收和降解减弱,清除下降,尿中含量会显著增加,为诊断近曲小管受损敏感而特异的指标。NAG为溶酶体酸性水解酶,存在于所有组织中,以前列腺和肾近球肾小管溶酶体含量最高。肾小管细胞,尤其是皮质近曲小管细胞内含有丰富的NAG,主要来自近球小管的溶酶体。近曲肾小管损伤时,此酶活性可明显升高,比其他尿酶的增高更早出现,是反映肾小管实质细胞损害的敏感指标。
本次检测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尿蛋白定性阴性时,尿mAlb、RBP、β2MG、NAG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糖尿病早期同
时存在肾小球和肾小管损害。且病程>10年者上述4项指标显著高于病程≤10年者。笔者分析,上述4项指标可能有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呈逐渐升高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