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网络非理性舆论的成因及对策

2010-02-05宋嘉庚徐晨霞

新闻世界 2010年1期
关键词:舆论引导

宋嘉庚 徐晨霞

【摘要】从网民心理的角度分析网上非理性言论的形成原因,对在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中网站管理层或者宣传管理部门如何增强网络舆论引导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非理性言论的产生机制和网民心理需求等方面分析言论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引导策略。

【关键词】网民心理 非理性言论 舆论引导

在2009年的成都公交车案、杭州飙车案、周久耕事件、副局长骂人事件等网络事件中,网络言论始终是网络事件热度的推动力量,在这些网民群体产生了强大的民意力量的同时,也伴随着产生了一些网络表达的副产品——非理性言论。所谓非理性言论是指在网上以个人论调盲目猜测、判断、跟风、发泄对某一事件或现象的评论。这些言论通常带有个人色彩,并无理性客观的分析,也没有数据或者事实作为根据,只是以庞大的发言队伍来增强语势,在数量上形成强势,将网络作为个人主观意见的表达平台。这些言论影响了网络民意表达有效性,增加了信息冗余度,也影响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

根据今年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网上舆情显示,普通民众对于网上意见的表达存在着以下几类问题:第一,突发事件中,网民以跟风式的批评代替理性的分析。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对周久耕的道德批判、对上海倒楼案的开发商的批判、对杭州飙车案凶手的斥责,这种批判常见于突发事件涉及的新闻人物;第二,对于政府政策的质疑,网民通常以怀疑的态度评价政府某项决议或政策。比如关于在去年7月初开始的“中组部对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事业单位开展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网上评论就显示:网民对于此项决定大多是持怀疑态度的,从各新闻网站的网民留言中发现,网民对政府出台的这项决议不能从积极和正面的角度理解,很多人甚至抱有逆反心理,这一方面说明政府与民众的沟通有待加强,另一方面,网民的非理性的言论也削弱了政府政策的影响力和贯彻实施的力度;第三,网民对于某些文化现象并不能抱着宽容的态度,网上出现大量的攻击言语对待文化领域的新闻人物。最为明显的是对易中天、于丹、韩寒、时寒冰等人的批评,网民通常以自己对某一类文化的解读来排斥其他人的观点,不能容忍文化生态多样性,不能允许各种文化思潮的兴起。这一方面说明网民文化视野存在局限性,另一方面也说明网民的文化批判方向方法都亟需得到正确的指引。

对于以上问题,可以从两个角度对网民心理进行分析,即网民心理需求和非理性言论的产生机制。

一、网民心理需求层面

1、网民最基本的心理需求是实用和求知

网民在最初接触网络时最根本的需求肯定是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实用需求。网络的快捷、互动、匿名的特点能够满足网民求知、求新、求易的心理需求。

从上图可以看出,网民对于网络的需求主要是“工作学习”和“丰富娱乐生活”。所以网民对网络最基本的需求就是信息,在媒介公布的信息中,如果有信息应当被公布而没有被公布,在信息发布机构的职能缺失的情况下,网民对信息需求受挫,就会应激性地发布个人言论,这样就会造成网上信息混乱。

2、网民更加深层的心理需求是交流

网络颠覆了传统媒体的传者和受者的定位,将传者和受者置于平等的媒介环境,双方平等交流。随着网民交流的深入,某些事件的传播就越接近事实真相,网民的交流也就从接近事实真相的过程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如果某些新闻事件传统媒体发布的信息与事实相差太远,那网民的交流就会变成武器,既会揭发事实真相,也会伤害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在交流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受到限制的时候,网民就会采用讽刺或者隐喻的言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网上类似恶搞和讽刺的信息就会增多。华南虎事件,网友的交流信息迅速使事实真相得到曝光;CNN辱华事件网友自发开设反CNN网站;众多网民的信息交流使网络发挥了强大的舆论监督作用。

3、网民的最高层次的心理需求是自我实现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人类的基本需要可以由低到高划分为不同的需要层次,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之后,才会出现较高层次的需要。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促成自己的潜能得以实现的趋势,这种趋势是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所期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不是每一个成熟的成年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求的,因为自我实现者是成长性需要而不是匮乏性需要推进的,其发展和持续成长依赖于自己的潜力,自我实现的难度很大,所以很多在现实世界难以满足这一需要的网民把这一追求转移到了网上。

在网上网民实现自我价值的手段就是引领舆论或者制造舆论,这表现为一种个人的议题设置或者议题转换的能力,个人在引领网上舆论的过程中充当“意见领袖”的角色,领袖欲得到满足。

二、网上舆论产生机制

1、从网民的言论诉求渠道来看,主要是通过个人的博客和参与BBS的讨论

从上表可以看出,网络社区的访问或发帖的使用率占整个互联网使用情况的38.8%和23.4%,这说明网民参与网络讨论的主要形式是通过BBS等方式进行,同时也说明网络的言论讨论平台稍显单一,网民的言论也就在论坛中得到较为集中表达。

2、网民的讨论话题大多接近“公共话题”而不一定全部是“公共话题”

根据哈贝马斯的理论,公共话题应该在公共领域内得到讨论,而网络在现阶段只是有一部分公共领域的特征——网络言论受到监管。网络中的网民关心问题一般是自己关心的、关乎个人利益的话题,即个人的言论受到所在经济阶层的影响。

3、从网民言论导向来看,“意见领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舆论发展

从“华南虎事件”、反CNN事件、杭州飙车案等都可以看出舆论领袖的作用,他们作为某个论坛或者某个专业领域的“舆论权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网络舆论的走势,每一个网上言论的导向改变或者网络发挥组织行为都有一个或者几个“意见领袖”发挥着影响舆论的作用。

最为明显的就是在杭州飙车案发生后,在交警的第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对外宣布肇事者车速时速不超过70码,韩寒在他的博客中写到当时的车速不可能是70码,他以多年的赛车经验判断,交警部门的调查结果是存在漏洞、存在极大误差的,这样的言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此事件中“70码”成为案件的网络代言,韩寒一时间成为此事件的舆论领袖。

三、网络管理部门应该采取的引导策略

1、网络管理部门和宣传机构应该对网上舆论的形成有预先的判断能力。最成功的舆论引导应该是在舆论尚未成型的时候预见到该舆论的发展方向。这要求管理部门有较强的政治判断力和洞察力,熟悉相关政策,对处于萌芽时期的舆论动态管理应该做到宽松而不放松,警惕但不紧张。对于涉及重大政治事件或者经济波动的关注要始终保持客观而有预见的判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网上舆情在形成阶段就得到有效的管理。

2、对于突发事件或者影响较大的社会事件,要建立反应迅速的网上应急舆论引导制度。对于“5•12汶川地震”,“瓮安事件”,“上海袭警案”,“成都公交车爆炸案”,“上海倒楼案”等社会重大事件一定要遵循“第一时间”原则。信息发布部门要及时把处理相关工作的进展和各方面的“行动信息”发布出去,这样既能赢得媒体和网民的信任,也能掌握舆论引导上的主动权。对突发事件要主动在第一时间做出正面回应。

3、对于网上舆论的处理,要建立事后总结制度。每一次有重大事件发生,网络传播都有独特的传播规律,要及时总结,找到可以应用的反复得到验证的网络传播规律,建立相关的数据库,资料库。做到无战时为战时准备,这样,作战时才能够从容应对。

除此而外,还要吸引高端群体参与网络评论工作。领导者、管理者、资深专家教授和学者等高端群体大多社会阅历和资历丰富、思想成熟,思辩能力强,他们对网上言论具有较强的辨别能力,也具有全面、客观、理性的思维和眼光,可以经常邀请他们以网民的身份参与网络评论工作,在与网友的讨论中,整合、梳理论坛上杂乱无章的信息,让主流、权威、真实、可靠的声音占领公众意见市场,建立和谐的网上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①《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2008年7月

②刘京林:《新闻心理学》[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③匡文波:《网络媒体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

④陈力丹,《论新闻传播的自由与控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年7月

⑤刘震,《中国网络受众心理分析》[J],《多媒体论坛》,2005年4月

(作者:宋嘉庚、徐晨霞,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舆论引导
企业网络舆情分析及对策研究
网络时代舆论引导的时、度、效
如何利用新媒体做正面舆论引导
互联网时代重新审视“舆论”
网络舆情编辑能力构成因素浅析
大数据时代社会群体心理行为和舆论引导范式
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及对策分析
法制节目策划的再创新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