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调查分析
2010-01-22王杰文,李赫男
王 杰 文,李 赫 男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系,湖南 长沙 410205)
2003年9月,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自2003年至2007年5年内,国家投入50亿元,地方配套61亿元,总计投入111亿元人民币,在全国所有的农村中小学校,按照三个模式的标准,全面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2005年,湖南省教育厅、发改委和财政厅也联合制定了《湖南省2004-2005年度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方案》(湘教发[2005]83号),年内完成工程实施地区三种模式的建设任务。2005年,教育部下达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2005]5号),该计划指出:“从2005年开始,组织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先行试点。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从2006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开。到2007年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过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使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普遍接受不低于50学时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并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考试认证。”
近5年了,“农远工程”运转情况如何?效果如何?湖南省广大农村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提高程度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先后于2009年12月10日向来自湖南省怀化市芷江县、邵阳市邵东县和岳阳市临湘县24所小学的30名进修教师发放问卷30份,收回有效问卷29份;2009年12月12日向株洲市株洲县育红小学、太湖中心小学、竹园冲小学、淦田中心小学、南塘小学、南岸小学、田家冲小学等10余所小学校,发放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94份。共计123份有效问卷,统计结果和分析如下。
一、被调查者基本情况分析
被调查者基本情况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湖南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调查”被调查者基本信息
由于条件限制,对村镇小学的调查相对较少,占43%。从结果看,小学教师中女性比例仍然较大,占53%,但被调查的53个村镇小学教师中,男教师占多数,达34人,占64%,这种现象与城镇小学恰好相反;学历层次在逐渐提高,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33.4%,专科层次占53%,只有13%的教师还是中专层次,但村镇小学教师学历明显偏低,被调查的123名教师中,中专学历者只有16人,其中14人在村镇小学,而41位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只有11人在村镇小学;平均年龄偏大,46岁以上者占40.6%,35岁以上者占63.4%,村镇小学教师年龄老化现象更为严重,53名被调查者中,46岁以上者有30人,达56.6%。刚毕业的大学生一方面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又不愿到村镇学校任教仍然具有普遍性(25岁以下者只有1人,不足1%,且这1个还是在县城小学),这已成为制约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高级职称教师较多,占63.4%,教龄在10年以上者占74.6%,近几年新进教师比例太小,去了留不住更是普遍现象,青黄不接现象十分严重,农村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困难重重;从事语文、数学、外语这些所谓的“主科”教学的教师较多,占66.7%,且能得到普遍重视,但是,科学、信息技术这类真正影响人的深层次发展的学科,教师严重缺乏,而且不受重视,这种现象的存在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相悖。
二、教育技术意识、态度与社会责任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发现,广大农村教师对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兴趣比较大,有兴趣者占65%、很有兴趣者13.8%,合计达78.8%,没有兴趣者只占16.2%,没有一个人表示反感。大多数教师(占65%)愿意在教学中使用新的教育技术工具或设备,不愿意使用者占8.1%,还有少部分(占26.8%)人表示如果太麻烦就不用。所有教师都认为信息技术与自己教学工作有关系,认为关系非常密切者占23.6%、较密切者占27.6%、一般者占48.8%。但是真正自觉地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教师不多,只占30.9%(出于个人兴趣者占11.4%、出于教学需要者占19.5%),因为学校要求而使用者42.3%,为大多数,还有27.6%的教师是为了参加竞赛。能够大胆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工作的教师有13%,这对农村小学教师来说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数字。绝大部分教师(占75.6%)都比较保守,都采用先学后用的态度,怕麻烦而尽量少用者占9.8%。还有1.6%的教师害怕影响教学效果而不愿应用,通过面对面访谈发现,实际上这是一个普遍现象,改革需要勇气,努力不一定有好结果的事大家都不愿意做。
所以,要加速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政府除了必要的硬件建设经费投入以外,还应尽快制订相应奖励政策,鼓励农村教师大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设施,积极利用城镇学校已有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整合的改革实践活动。也只有这样,对广大农村孩子来说,教育公平才有希望。
笔者走访部分农村小学还发现,由于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困难现象严重。农村出生的大学生,由于社会关系单薄,找不到传统意义上的正式工作更是普遍现象,仍然要和那些没有读过大学的同辈一样去“打工”,没有“铁饭碗”的保证,从而导致农村家长对小孩的教育期望普遍偏低,新的“读书无用论”有所抬头。这种状况的出现,对农村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是一个极大的打击。事实上,“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并不只是面向农村基础教育,而是针对全体农村人口。所以,作为直面广大农村人口的农村小学校来说,应该树立服务于全体农村人口的观念,除了担负起农村适龄儿童的义务教育以外,还应主动担负起广大农村人口的继续教育,帮助儿童家长树立远大理想,充分发挥“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应有的作用,帮助农村人口提高综合素质。
从这个意义上讲,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非常必要,各级政府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充分重视,充分认识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有效途径,而农村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是实施农村人口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
三、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农村小学教师不明确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概念,有所了解者占71.5%、没听说过者有8.9%,只有2人表示非常清楚(占1.6%),有23人认为自己较清楚,占18.7%。对教育技术的定义没有一个人表示非常清楚,认为自己较清楚者占10.7%,绝大多数教师表示有所了解(占83.7%),还有5人没听说过,占4%。
大部分教师缺少常用软件病毒的防范和处理知识(不会者占17.1%、会一点者占65%),13.8%的人认为自己比较了解,能熟练处理的只占4%。会制作课件的教师不少(作不太好者占36.6%、能简单制作者占38.2%),23.6%的教师不会制作课件。能制作网页和进行网站设计者很少(作不太好者有26.8%、能简单制作者有12.2%),大部分教师(占59.3%)不会制作,2人(占1.6%)认为自己有较高的课件和网页制作水平。
由上述统计结果可见,我省农村小学教师中,绝大部分缺乏教育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头脑中还没有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基本概念,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低,通过访谈进一步了解到,很少有人想到过要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多只是通过多媒体课件来帮助突破重点难点,辅助课堂教学,深一层的问题还没考虑过。所以,必须加强培训指导工作,不然会严重影响新课程改革的成效。
必须指出,目前开展的大部分培训都把重点放在计算机操作使用和课件制作上,忽视了现代教育思想观念、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理论等的传播,从而导致不少误区,认为必须要使用计算机、投影机、网络来进行教学才是教育信息化,以至于不该用计算机时也用计算机,不该用网络时也用网络,结果适得其反。事实上,意识的形成、观念的转变是关键,有运用计算机、网络来开展教学活动的意识,学习如何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等设施才会有目标,有了正确的目标,学习起来也就不难了,因为所有的软件都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人士的,使用起来都不难。所以,笔者认为,对在职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应以更新观念,传授信息技术环境中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结构为主。鼓励教师能主动去革新传统教学结构,探索使用新的教学结构。
四、教育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调查结果分析
使用计算机已经不是问题,能使用计算机备课和进行课堂演示的人也不少,分别占到19.5%和48.8%。但是,自己制作教学中使用的课件者很少(采用教材配套课件者有17.1%、从网上下载课件者达63.4%),自己制作课件者只占12.2%。利用互联网收集教学资料者最多(占72.3%),问卷调查显示只有8.9%的人利用网络通信和游戏,但通过走访了解到几乎没有人不利用网络玩游戏和其他娱乐活动。利用网络进行专业学习只占13%,值得欣慰的是有66.7%的人声称尝试过网络环境下的本学科教学。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4.6%的人撰写过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方面的论文,而绝大多数人没有写过论文(占85.4%)。笔者通过走访发现,广大农村小学教师大多以“教书匠”自称,缺乏应用与创新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仅把上课当做谋生的方式,年轻教师课余时间打麻将、打扑克、玩电脑游戏,年长教师课余时间回家干农活是普遍现象,课余时间自觉地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者几乎没有。
优秀教学资源总是向城镇聚集,据调查知,某县城关小学500多学生,有近200名教师,而该县某村镇小学也有500多学生,却只有20名教师,就目前情况看,村镇小学的差距还不只是在师生比上。农村小学教师缺乏与城镇学校同行交流和接受提高培训的机会,同时由于农村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期望普遍不高,教师很容易失去竞争意识,从而放松自我学习与提高,甚至忘记了教育是一种使命、一份责任,只把教书当做谋生的手段,这样下去农村孩子享受教育公平从何谈起?
五、几点想法
湖南农村尤其是湘南、湘西农村,以丘陵为主,人口居住不集中,小学校布点分散,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简陋,教育信息化任重而道远,同时又存在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调查发现,认为自己学校缺乏足够的教育技术设备者占70%,认为要用的教学资源严重缺乏者占68.3%,所以,对湖南省来说,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硬件投入仍然是个现实问题。湖南经济不如江苏、广东等沿海地区发达,不能照搬他们先进行大规模硬件建设,再推广应用的模式。但是,湖南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力求和谐稳步发展,用生态和系统的观点考虑问题,以县为单位,打造县域“基础教育信息生态系统”,即从教学思想、教学实践和社会支持环境综合规划,把促进教师和学生在信息生态中的全面发展作为核心价值, 强调人、技术、教学实践之间的和谐互动。为此,笔者提几点参考意见。
第一,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教育理论与观念是教育信息生态的核心价值体现, 它决定了教学实践和教学环境的发展方向。人才是信息生态系统中的“中坚种群”,[1]包括教育管理者、学科教师、教育技术人员,必须通过培训,用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思想武装头脑,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应用教育技术提高绩效的意识。应该指出,目前大部分中小学校,把教育技术人员(很多小学校由信息技术教师兼任)只看作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甚至是设备管理员、维修工、课件制作者, 当事人也默认这种现象,这是十分不正常的。学校教育技术人员应该是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推进专家, 是信息环境下教学的指导者,各中小学校应该设法充实这股力量,用好这类人才。
第二,构建“县镇校联动”的农村教育信息化管理体系。由各县级教育部门主要负责制定发展规划、组织实施;制定教育技术人员编制,统筹安排信息化建设经费;负责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领导和管理,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村镇学校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构建县级农村教育信息化支持服务中心,及时向学校提供技术指导、教师培训以及设备维修等服务。
在现有条件下,笔者认为,本省村镇中心学校(村镇小学归属中心学校管理)应该依据县级教育部门的总体规划,积极开展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鼓励有条件的村镇小学校积极参与试点实践,形成“县镇校联动”态势,并及时总结经验进行推广应用。笔者调查发现,有少部分有强烈责任感的小学教师对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有浓厚的兴趣,但由于缺乏激励机制和政策支持,而无法形成气候。
第三,实行以县为单位的教师轮岗制度。据初步调查,村镇中小学教师中已有相当一部分在县城购了房,还未购房者绝大多数也将选择在县城居住。工作期间在学校教师宿舍休息、学校食堂吃饭,放长假期间回县城自己家里住已经成为村镇中小学教师乐意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几乎所有中小学教师都会自然地集中在县城居住,这种事实为以县为单位实行教师统一调配、轮岗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再借助绩效工资的实施,从政策上鼓励优秀教师到村镇小学工作,县内教师轮岗完全可行。轮岗能够实现县内优秀教师共享;轮岗能够缓解县城学校教师多、村镇学校教师少的矛盾;轮岗能够激发全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轮岗能够促进教师之间的有效交流。
张维撰文指出:“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农村信息化的有效模式。”“目前城乡差距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育体系特别是教育信息化的差距,通过提高农村教育体系信息化的建设,加强城乡信息化的共享和融合,可以有效地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让教育的发展带动经济的进步,真正缩小城乡间的差距。”[2]所以,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也是农村人口享受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
前已述及,湖南地处丘陵地带,农村小学校布点分散的现实无法改变,师资奇缺、设施简陋状况的改变靠传统方法也难以奏效,而通过通信线路将城市的优秀教学资源直接传送到偏远农村小学已经不是神话。“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已在湖南省全面实施,大部分农村中心学校,包括部分小学都安装了远程教育地面接收系统,几乎所有农村小学校都接入了互联网。但是,调查发现,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的作用并不大,主要原因是人的问题,教师的教育观念、应用能力和水平跟不上,因此加大培训力度势在必行。
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小学教师都期望获得培训(认为缺乏足够的技能培训者占91.9%)。但是,面向全省农村小学教师的培训还没有普遍展开,2009年12月我们对本院学生顶岗实习学校的部分
教师进行了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也是在我省农村小学推行教育技术应用的一次尝试,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小学,尤其是农村小学的联系,深入农村小学教育实际,掌握农村小学教育现状,研究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为农村基础教育改革服务,为农村人口享受教育公平献计献策。
[1] 余胜泉,陈莉.构建和谐“信息生态”突围教育信息化困境[J].中国远程教育,2006(5上):19-24.
[2] 张维.城乡一体化下农村教育的信息化建设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09(8):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