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人怎么说

2010-01-08

新广角 2010年1期
关键词:滨海新区迪拜区域

解放日报:天津滨海:环渤海湾明珠

日前,国务院正式同意撤销天津市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设立天津市滨海新区行政区,标志着滨海新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启动。自2006年滨海新区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经过3年多酝酿,滨海新区行政区划调整终于落子。

现在,中国及世界经济又多了一个靓丽的聚焦……

日前,记者赶往天津滨海新区。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飞驰,出租车司机操着津腔与记者闲侃:“等临近新区就有的瞧了,路上全是一辆辆大货车、小轿车,密密麻麻,忒热闹!”“现在新区里高速、轻轨方便得很,半小时就到天津市区了。如果再算上不久就要到咱这儿的京津高铁,去市区不过10分钟,上北京也才40分钟呢!”

来到新区,想找张地图仔细浏览。“这个还真找不到!滨海几乎一天一个样,地图印出来都不大用得上!”接待我们的新区工委宣传部干部居然犯了难。

十余年前,这里还是人烟稀少的盐碱荒地,“没有一条路、没有一棵树”,贫瘠的土壤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进入新世纪,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加快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去年,滨海新区工业总产值比1993年增长30倍——经济快速增长,外资大量进入,新区已然成为镶嵌在环渤海湾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金融业始现聚焦效应

“金融”二字,在滨海新区炙手可热。

今年10月,《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实验金融创新专项方案》获批。它涉及投融资体制改革、综合经营、整合及新设金融机构、外汇管理改革、柜台交易和金融发展环境等内容,正为滨海新区金融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据天津市政府金融服务办公室副主任杜强介绍,目前,滨海新区正加速建设泰达现代服务产业区、于家堡金融区等产业承接区域,打造以公司总部为核心、以金融机构为主体、汇集咨询服务机构等配套产业的金融业生态链,计划用5至10年时间,逐步建立起与北方经济中心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相适应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成为全国金融改革创新基地。

据悉,中银租赁、美国花旗银行、民生金融租赁、长江租赁、天津股权交易所、滨海节能环保产业投资基金、红杉资本投资基金等金融机构已落户新区。

滨海新区金融产业聚焦效应开始显现。截至10月份,在新区注册的中小股权私募基金和管理公司已近200家,认缴资本金近500亿元。据新区管委会预计,明年新区金融业增加值将达150亿元。去年,新区金融业实现增加值62.05亿元,同比增长18%。

下一步,滨海新区将进一步支持中外银行机构发展,不断扩大资金市场信贷规模;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支持和鼓励各类企业上市融资;加快保险业改革实验区建设;加快各类要素市场发展,增强服务辐射功能;大力发展各类新兴金融机构,不断完善机构服务体系;鼓励开展各类金融创新试点,建设金融改革创新基地;加快载体平台建设,促进金融产业聚焦;完善市场体系,推进基础设施投融资创新……

建立飞机产业链体系

飞机产业,滨海新区一大特色。

今年6月23日,首架在新区组装的空客A320飞机,正式交付四川航空公司运营。这架具有特殊意义的飞机,被命名为“中华龙”号。

据悉,伴随空客A320总装线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天津的航天航空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发展,一条涉及航空研发、航空制造、航空物流以及航空金融等多个行业为一体的航空产业链正迅猛发展。截至目前,有80多家企业前来新区洽谈合作,有30余家企业已确定落户。

此前,今年5月9日,中航工业直升机总成基地在天津滨海新区正式开工。这一列入天津第4批20项重大工业项目,正在加快推进中。即将产自津门的第一架直升机,目前正在进行零部件制造,预计明年“五一”前,将推出这款新型2吨级民用直升机。2012年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后,该基地将形成年产70架轻型、中型和重型民用直升机型号的能力。到2017年,预计年产各类直升机300余架。

“砸”1.5万亿打“大战战役”

目前,新区正在部署实施“十大战役”。据悉,始于今年8月打响的这“十大战役”,初步估算,总投资将达1.5万亿元,从今年下半年开始,用一年半时间完成。

这“十大战役”指的是“滨海新区核心区建设”、“响锣湾和于家堡中心商务区建设”、“南港工业区和轻纺工业园及生活区建设”、“东疆保税港区及生活配套区建设”、“北塘片区建设”、“临港工业区建设”、“西部片区建设”、“中心生态城建设”、“滨海旅游区建设和中心渔港建设。”

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宗国英介绍说,滨海新区已进入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全面开发建设的新阶段,通过实施“十大战役”,新区将进一步加大产业功能区开发建设力度、固定资产投资力度、重点领域改革力度、科技创新力度和政策支持力度,努力实现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

证券市场周刊:迪拜危机警示录

迪拜原本是资源枯竭型城市,通过高杠杆向全世界进行融资,大量投资高端房地产、港口、物流产业,营造世界上最奢华的旅游度假胜地和会展中心。也因此,迪拜成了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成功样板。

中国也有不少通过概念打造旅游和地产的城市,因此,探讨迪拜的得失,在中国不乏意义。金融高杠杆推动下的迪拜泡沫

。迪拜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内第二大酋长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迪拜还是富庶的阿拉伯国家中一个不起眼的小地方,人口不足2万人,主要支柱性经济是向印度走私黄金。1966年,迪拜发现石油,开始走上依靠资源发展的道路。但与中东其他石油富庶国相比,迪拜的石油储量有限,到上世纪80年代末,迪拜的石油资源迅速萎缩。

迪拜成为中东地区第一个摆脱资源依赖,走上依靠非石油产业生存的地区。但是,在这个地少人少的小国,既没有自然景观,又没有丰富的历史名胜,唯一的优势是它的地理位置,迪拜位于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内湾的咽喉也带。

迪拜政府决定利用地理优势,发展会展、物流产业,以此带动当地的旅游业酒店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迪拜政府组建主权基金向全世界进行融资,依靠“大资金、大建设、大投资”的模式发展当地经济。在世界经济一帆风顺、海湾石油国家富得流油时,迪拜很容易筹集到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建设,由此造就了虚假的繁荣景象。

2005年至2009年,迪拜以建设中东地区物流、休闲和金融枢纽为目标,推进了3000亿美元规模的建设项目,其中800亿美元由迪拜政府与国有企业以债务方式筹集资金获得。阿勒马克图姆酋长私人的迪拜控股计划耗资100亿美元在市郊打造占地110平方英里,比迪士尼还大的梦幻主题公园“迪拜乐园”。

海湾地区其他石油国家同样面临石油枯竭的问题,迪拜的成功让它们走上同样的道路。2006年,沙特阿拉伯政府开始仿造迪拜各种功能的自由贸易区,在沙特境内建立6个经济城,旨在发展金融业、高科技产业和信息服务业;卡塔尔和阿布扎比也分别计划通过密集的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编织转型蓝图。

2008年,突如其来的世界金融危机,为迪拜政府和酋长私人控股公司提供融资的金融机构、政府自身难保。另外,迪拜定位高端的房地产、奢华旅游项目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因高端投资人财务状况收紧遭受到打击。迪拜房价自去年高点重挫70%,大量豪华楼盘成为烂尾楼,当地总共有400多个工程项目被逼取消,涉及的款项超过3000亿美元。而迪拜政府、酋长个人投资的英美金融资产也大幅度缩水,没有钱可拿来弥补债务窟窿,最终高杠杆下的迪拜债务地雷被引爆。

中国类迪拜城市的系统风险

迪拜危机对于中国一些主推金融、房地产、旅游概念的城市具有借鉴意义,比如中国的海南省、上海市、天津市等省市。

中国海南省发展模式是与迪拜模式最为接近的地区,存在的系统性风险也较高。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因人为炒作引发的房地产泡沫使海南经济一蹶不振,不过,进入本世纪以来,海南省又开始推进旅游、房地产产业发展。其发展模式与迪拜类似,通过大量引进国际金融资本、省外大型房地产公司投资当地高端房地产。

2009年8月,国家正式批准海南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综合试验区”,同意海南进一步发挥经济特区优势,在旅游业对外开放和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受此消息影响,全国各地开发商和投资客蜂拥而至,海南尤其是三亚等东海岸地价和房价一路飙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三亚房价从6月的9526元/平方米,一路上涨到9月份的14751元/平方米。

在资本狂热追逐下的海南省会不会成为下一个迪拜?海南省主政者在制定未来全省发展规划的时候,有没有考虑到预防风险的措施?

与海南境况相同的还有上海、天津等城市。上海声称要打造国际金融中心,同时又积极引进迪斯尼在上海投建主题乐园。迪斯尼乐园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沙新镇,占地116公顷,合1.16平方公里。

在国际金融中心、迪斯尼概念刺激下,上海的房地产价格屡创新高,现在上海的高端房地产价格已超过10万元/平方米,而普通商品房价格也已超过普通百姓购买的极限。迪拜的今天会不会成为上海的明天?

与海南、上海相比,经济基础、区位优势相对较弱的天津,在概念打造上一点也不比海南、上海差。国务院2006年印发的《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后,天津成为金融改革创新区,OTC(柜台交易)市场、PE(私募股权基金)中心、离岸金融中心、“港股直通车”等所谓的创新金融业务频繁推出。尽管金融中心之势并未形成,不过,天津的房地产价格却在此光环下一路走高,普通商品房价格已经超过1.3万/平方米。

另外,2009年9月,天津正式着力打造滨海旅游区。滨海旅游区位于滨海新区北部生活片区,规划面积100平方公里(其中陆域25平方公里,海域75平方公里),目前正在进行“围海造陆”一期工程建设,目标是打造成世界级主题公园、游艇基地、海上休闲总部。

迪拜模式的风险给中国各地方政府敲响了警钟。如果没有实体经济的支撑,依靠金融、旅游和房地产作为城市未来发展的支柱型产业,犹如沙子上建立的海市蜃楼,好看但不牢靠。

中国经济导报:8枚棋子投来的盘中优局

2009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任何事情恐怕都难以与金融危机完全分扯开来,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不例外。

长期以来,我国对区域发展所采取的政策基本上分为两个层面,一方面是按照西部、东北、中部和东部四大板块的划分来统筹规划和安排全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布局;另一个层次是对一些要素聚集、禀赋具备的区域,例如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乃至是一些更“小”的诸如江苏沿海地区、辽宁沿海经济带等区域进行更加细化的分类指导。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各地接受这种“分类指导”的意愿显得更为强烈。这种意愿,上至国家今年所做的区域规划批复的举措,下至各地积极申报的行动。规划批复后,随之而来的,是如何进一步梳理发展理念,细化落实深层次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于是,几个“?”浮出水面。

应对金融危机的需要?区域发展自身的要求?

其实只要留心观察“十一五”以来我国区域政策的变化,就不难发现,“协调”一直是发展的主旋律。“金融危机的到来,只不过是让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变得更为迫切。”中国人民大学原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会长陈秀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区域发展已经到了需要培育新的增长点的阶段。

除了继续巩固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进一步优化东部地区的发展格局以外,“十一五”期间,尤其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在国家层面,围绕这四大板块所作的规划可谓不少。

2007年成都和重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促进两市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上拥有先行先试的权利。2008年年初,《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获批,不仅指向西部大开发,而且面向了东盟。2009年,《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获批,西安展开了统筹科技资源的改革,这一国家级经济区的设立,标志着西部大开发进入了深入推进阶段。

在成都和重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同一年,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获国务院批准成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意在为中部崛起探索一条可持续的发展路径。今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的批复则更加明确了中部6省在粮食生产、能源原材料供应、装备制造业发展以及综合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地位。

同样还是在2007年,《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得到批复。时隔2年,《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和《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相继获批,这对于东北振兴来说,无疑是两剂强心针,不仅将发展战略伸向了沿海和延边,也将整个东北地区置身于整个图们江区域合作中去考量。

而原本就处于领先发展地位的东南沿海地区又“如虎添翼”般地获得了国家对《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以及《横琴总体发展规划》的批复,不仅完善了珠三角、长三角的发展腹地,也将更多地参与港澳台的合作。

近日,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召开前夕,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为主线,打造成环渤要区域。

至此,我们不能说它们与应对

危机毫无关联,至少能从中看到,这是对我国区域布局的一轮战略性调整。这些地区和区域发展规划的获批使我们国家区域格局越来越明晰且完善。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从“点”向“面”的发展,东、中、西、东北等各个经济区域的发展展现出全面隆起之势。

什么样的区域规划能得到国家批复?

在采访中,不少学者向记者表现出这样一种担忧:一年内批复了这么多规划,如何规避规划“遍地开花”之舆?

记者发现,与早些年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促进中部崛起等战略的提出不同,今年的这些区域规划多是一种自下而上式的,即先由地方政府主导,然后上报国务院,经国务院批复后实施。

从地方角度来看,国家的批复相当于给了一项“荣誉”,能够引起国内外更大的关注,也有利于本区域内部的资源整合。因此,很多地方政府都积极申报。

对此,陈秀山认为,应该防止政策的盲目出台,采取措施遏制地方政府的攀比心理。

那么,什么样的区域能够上升为“国家战略”呢?陈秀山认为一种是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地区,例如,海峡西岸经济区涉及对台合作,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直接连接东盟;第二种是有些地区已经具备了发展实力,像江苏沿海地区、辽宁沿海经济带等;第三种情况就是,发展相对滞后,但具有发展前景。“区域规划如果没有产业基础,那么就只是一个概念。如果规划遍地开花,就有可能会失去示范的意义。”

“区域合作”的出路在哪里?

2009年11月份,天津滨海新区全面启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滨海新区行政区。天津希望通过此举改变以往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3区相对独立、各自为政的局面。

其实,类似于天津滨海新区以前这种“各自为政”状态的区域有很多,只不过滨海新区毕竟没有跨省,甚至没有跨市,与“珠三角”类似,具备行政执行力上的优势。

在区域的发展中,企业一个最大的诉求应该是打破行政壁垒,实现要素的自由流动,但也正是这一诉求最难得到满足。涉及区域合作和一体化进程的具体事项也很少被各类规划所提及。

在北京和河北一墙之隔的地方,水费、电费、通讯费都千差万别,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行政分割所导致。

对此,陈秀山一针见血地指出,“区域一体化的主导者和障碍的制造者都是同一个主体——地方政府,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命题,利益的博弈短期内总是存在的。”他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将产业的分工交给市场和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不要干预企业,只需要做好投资环境的建设、生态环境的建设,以及公共产品的供给,让企业自己去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变化以及要素的条件选择项目。

虽然滨海新区采取了这样一种方式拉开管理体制改革的序幕,但并不意味着其他区域可以“效仿”。“用行政区的调整来克服区域发展,这不是根本出路。”陈秀山指出,区域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不能只是政府在做文章,不是依靠行政把权力集中起来以适应区域发展,而是依靠法律、规则和市场,这才是根本出路。

区域协调发展,期待市场体制再健全一些,经济、社会配套改革再完善一些。2009年,中国新区域新版块隆起之年、新经济版图整合之年。谋子布局,期待共赢。

猜你喜欢

滨海新区迪拜区域
迪拜123
分割区域
擦桌子
天津滨海新区蓝白领公寓盘活与统筹
区域发展篇
推动滨海新区检察调研工作全面上水平
天津滨海新区形象认知度调查报告
迪拜增加财政支出提振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