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印度经济的增长模式及前景

2010-01-08刘小雪

新广角 2010年1期
关键词:劳动力服务业印度

刘小雪

军备迅猛扩张,经济增速明显,经济增长模式又与中国大不相同,而且同样的地广人多,守着这么一个邻国——印度,中国人想不关注不敏感几乎是不可能的。本期我们就解读这个南亚大国的经济本色。

进入二十一世纪,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五年中,印度经济明显加速,平均增长率接近9%,这使印度成为中国之后世界经济的又一个亮点。而危机的爆发,虽然使2008—2009年度印度的经济增长率降至6.7%,但在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这个增速在世界范围内依然属于较高的。与东亚新兴经济体相比,印度在过去20年中实现的经济增长明显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经济增长的结构性特征:服务业引领经济增长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经济增长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它的服务业增长最为强劲,工业紧随其后,农业增长相对疲软。在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中,目前服务业所占比重已经高达55%,工业是26%,农业为19%。

服务业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现代意义上的服务业,包括通讯、金融、商务、教育、医疗等;还有一类是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包括零售、交通、社区和家庭服务等。目前在印度现代服务业占到整个服务业的40%,而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为60%。过去六年中,印度服务业的平均增速达到9%,而现代服务业的增长水平更是超过10%,高过传统服务行业近3个百分点。但是由于它占总的服务业的比重低于后者,它对服务业增长的贡献要略低于后者。

印度自独立以来,已逐步建立起完整的工业生产体系。目前制造业占了印度整个工业产值的80%,占实际GDP的17%,占全部劳动力的12%,占有组织的部门中的劳动力的24%,它还差不多占印度全部商品出口的四分之三。在过去几年中,制造业一直保持着9%左右的增长速度。但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由于信贷紧张、出口市场萎靡导致制造业增速下滑,特别是面向出口的制造企业生产急剧萎缩。2008-09年度制造业的增长率仅为2.4%。制造业的增长困境不仅拖累了印度整个经济的增长速度,更为重要的是,它使得印度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因为印度一半人口在25岁以下,每年新增劳动力达到1400万,他们中只有20%接受过某种程度的职业训练。很明显,只有制造业保持快速增长,才是解决印度就业问题的关键。

印度农业吸收的就业人口高达52%。从1976年开始至今,除个别年份外,印度的粮食生产基本实现自给自足。但不容乐观的是,从1990年开始,由于印度粮食生产增长乏力,年增速仅为1.2%,低于1.9%的人口增长水平,使得印度人均粮食消费量自此递减,粮食安全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2008—2009财政年度,由于雨量分布不均,使雨季作物的产量出现下滑,农业的增长率只有1.6%。而2009—2010财年在刚刚结束的长达4个月的季风季节,雨量较正常年份低了23%,全年印度农业的增速可能在-1到1%之间。目前,印度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投入太少,表现为农业基础设施差,靠天吃饭;农业技术落后,单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经济的另一个特点:外资、外贸规模占它的整个经济的比重都不高

除了服务业引领经济增长之外,与中国以及其他东亚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相比,印度经济的另一个特点是,外资、外贸规模占它的整个经济的比重都不高。如果按照外资占私人固定投资的比例来计算外资依赖度的话,那么中国对外资的依赖度在50%以上,而印度只有8%左右。2006年中国外贸进出口额达到17606.9亿美元,外贸依存度达到70%;而印度的进出口总额3008亿美元,外贸依存度在30%上下。从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这两个指标来看,印度都远远低于中国的水平。

随着2004年国大党领导的联合政府上台以来,印度对外资的态度越来越积极,一个最主要的动机就是通过外资来提高国内的投资率,从而实现更快的增长速度。一直以来,印度居民对储蓄的偏好都明显弱于东亚地区。2005—2006财年印度的私人储蓄率已经达到30.4%,处在印度历史上最高的水平了,要继续提高非常困难。因此,印度政府开始更多的把希望寄托在吸引外资上了。辛格总理就曾表示,未来5年,印度需要大约700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来帮助其实现经济年增长8%以上的目标。为了吸引更多的外国直接投资,印度政府正在积极改善投资条件。

虽然按照东亚新兴经济体的标准来衡量,印度的经济算不上是出口导向型,但是出口对于印度经济增长和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贡献不容低估。正如上面所述,印度经济增长是由服务业主导的,而服务业的增长中,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带动作用最为明显,该部门的增长又主要是通过出口实现的,据粗略估计,它对整个经济增长的贡献在1%—2%之间。与出口导向型的东亚经济体不同,印度的商品贸易逆差由来已久,现在还在不断扩大。但是在经常账户下,由于无形账户的顺差,特别是印度的信息技术及商业流程外包服务的出口在过去五年中一直以30%的速度增长,使得印度的经常账户赤字不仅保持相对稳定,而且还一度出现盈余。因此,从这两方面来看,出口对于印度经济稳定发展的贡献还是很明显的。

是否存在“印度增长模式”

由于印度服务业和制造业已经构成了印度经济增长的双引擎,削弱了农业波动对整个经济增长带来的冲击。因此,尽管印度农业增长较90年代前期有所下降,但整个GDP的增长水平却大有提高。这也是国际社会认为印度已经进入高速、稳定增长阶段的一个主要依据。不过,考虑到印度近三分之二的人口居住在农村,是世界上农村贫困人数和无地农户最多的国家,农业的增长缓慢不仅会加剧贫困,更会拉大已有的城乡差距,对长期的社会和政治稳定将是一个巨大的威胁。从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走过的发展轨迹来看,农业产值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还有农业人口在整个就业人口中的比重的下降都是必然的,它既是经济结构现代化的结果,也是经济结构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但对于有着庞大农业人口的印度和中国来说,实现经济赶超,意味着它们必须要在较短的时期内平稳转移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这是一项难以回避的巨大挑战。

与处在同等发展水平上的其他国家相比,虽然印度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平均高出近10个百分点,但它的服务业从业人员比例明显低于这些国家的平均水平。这说明这些年印度服务业的增长更主要地是来自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而不仅是增加劳动力投入。这既是印度最感到骄傲,也是其对未来增长能否持续感到最为担忧之处。首先,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发展中国家可以绕过工业化道路直接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对于印

度这样拥有庞大农业人口的大国,更难以例外。实际上,印度的工业化才刚刚起步。其次,未来四十年,印度每年新增劳动力将达到1300万,解决他们的就业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考虑到这些新增劳动力中,至少有40%的文盲,受过高等教育的也只占十分之一左右,将他们吸收到信息技术服务行业,几乎是不可行的,因此印度必须要发展制造业,以缓解就业压力,特别是解决低技术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金融危机也恰恰从另一角度证明了印度经济的开放性要比一般认为的还要大。在过去二十年中,印度经济的波动与发达国家的周期并没有很明显的联系。但2003—2004年到2008—2009年印度的这一轮经济高增长,恰与全球以及发达国家经历的这一轮景气相同步。实际上,正是在过去的十年中,印度经济的开放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已经越来越深地融入了国际经济体系之中。因此,印度受国际金融危机以及随之而来的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是必然的。最初,是外国机构投资撤出印度市场,导致印度股市全面下跌;然后,是海外出口市场萎缩,使印度制造业出口受挫;最后,是国内市场信心发生动摇,这在低迷的房市车市上表现得最为明显。不过,在金融危机影响最盛的2008—2009年度,虽然流入印度的机构投资迅速减少,但流人的外国直接投资继续保持着增长的势头。这也表明外资对印度未来经济增长前景依然充满信心。印度财长近期在谈到印度经济能否回到9%以上的快速增长轨道上时表示,除非印度的出口能够恢复到危机之前的水平,否则很难。他的话再一次证明了出口在印度经济中的地位。

总之,从目前印度经济增长的特点来看,与东亚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相比,它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但是,印度的经济起飞毕竟刚刚起步,从现有的趋势来看,向东亚模式靠拢是很有可能的。

贫困依然是最突出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按照购买力平价(PPP)计算,印度仅在美国、中国之后,居世界第三。但是,如果以人均计算,不管是按照PPP还是实际价格,印度的排名都非常靠后(2007年中国的人均GDP居世界第74位,印度居第120位)。贫困依然是印度面临的最突出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贫困人口的比例在27%左右。

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印度的绝对收入在增加,另一方面,增长的地区差异,却使相对贫困在扩大。在印度最穷、人口最多的北方邦、比哈尔邦、中央邦、安德拉邦以及马哈拉施特拉邦,在过去近二十年中,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基本不变,维持在45%左右,但是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的比例却较1987年上升了5个百分点,达到60%(根据印度2004年人口普查数据)。

在更为自由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地区收入增长的差异并没有因为资本和人员的自由流动而缩小,反而呈不断扩大趋势——对此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就是,原本富裕的邦由于劳动力素质较高、基础设施较好而能够竞争性地获得更多的私人投资,因而经济也就能够发展得更快。而越是贫穷的邦,经济结构越脆弱,更易受到天灾人祸的影响。

同时,印度还面临着不断扩大的城乡差距。由于农业下滑过快,而工业的增长又相对较慢,以致引起更为严重的失业问题。服务业虽然在三大经济部门中增长最为显著,但增长最快的部分是包括信息技术服务在内的现代服务业,而它对劳动力技能的要求程度很高,因而能够提供的有效的就业岗位相对于新增的劳动力而言,不过杯水车薪。而传统服务业又都属于低附加值的行业,在提高劳动力收入方面进展缓慢。

目前,印度经济虽然已经复苏,但这种复苏是缓慢的,而且非常不稳定。印度官方对2009—2010年经济增速的预测只有6%—65%,这离它所希望的9%的快速增长目标还有一段距离。如果从中长期来看,印度要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具备了很多有利的条件:高水平的国内储蓄率和投资率,年轻化的人口结构,相对活跃而或熟的私人经济部门等。但是,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印度还必须推进一些关键领域的改革。

猜你喜欢

劳动力服务业印度
我国劳动力市场薪酬体系发展趋势研究
如果可以去印度
2019长三角服务业企业100强
2018上海民营服务业企业100强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最高警察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印度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