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动因分析

2010-01-07

现代管理科学 2009年11期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

李 冰

摘要:文章以老装备制造基地黑龙江省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内外影响动因,并结合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保障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动因

一、 引言

黑龙江省作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老工业基地,是国家从“一五”时期开始重点建设的装备制造业科研生产基地,装备制造产业基础比较雄厚,也是率先实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省份之一,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黑龙江省已形成了电站设备、飞机制造、汽车、轴承、工量具、仪器仪表等门类比较齐全,具有相当规模的装备制造业体系。近几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发展速度加快,已成为支撑和带动全省工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2006年,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816亿元、主营业务收入790.1亿元、利税46.4亿元、利润40.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3%、24.9%、32.2%、40.2%,产值增长幅度在“六大基地”中名列第一。

然而,尽管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发展较快,具有较强的加工生产能力,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突出表现为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产业国际竞争力薄弱,产品附加值低。因此,如何提升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以改变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的落后局面,使黑龙江省的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成为当前急迫的研究课题。

二、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现状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以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为契机,加快企业科技进步步伐,加大企业科研投入力度,大力消化吸收引进技术,进行再创新,企业科技活动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1. 产业技术创新资源投入。从人力资源存量来看,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科技活动人员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主要人员。2004年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中从事科技活动人员49 735人,科技活动人员占全省科技活动人员的比重不断上升,从2003年的65.2%上升到2004年的65.7%;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33 617人,比上年增加3 704人,增长12.4%。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部从事科技活动人员的比重达到67.6%,比上年提高7个百分点。

2. 产业研究与开发能力。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所拥有的技术开发机构与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等社会组织所拥有的技术开发机构所占份额相比不在少数。2004年,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企业拥有技术开发机构153个,占全省技术开发机构总数的26.1%。就企业组织内部来看,截至2006年,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拥有3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6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经过多年的发展,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骨干企业建立的技术中心已经具有了较强的实力,企业技术开发机构使用的经费已经占到全部企业的技术开发经费的40%以上。

3. 产业制造能力。截至2005年末,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共有40项列入国家老工业基地改造项目,总投资为58.93亿元,其中34项已经完成项目前期工作并已开工建设。其中,齐重数控集团完成了占地1 500平方米的装备三工部改造。一重集团总体改造项目已经启动,累计完成投资近4亿元,建成后将形成年产1.5万吨成套重型机械设备和百万千瓦级核电设备的制造能力,成为中国重要的核岛主设备制造业和大型成套设备制造和大型成套产品基地。

三、 影响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内外动因

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可以得出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动因主要分为内外两种主要动因。外部动因主要集中在中观的产业层面和政府层面,而内部动因则主要集中在微观的企业层面。

1. 外部动因。

(1)区域信息化集成能力。信息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渗透到装备制造业,与之嫁接、融合,使传统的装备制造业发生深刻、甚至是革命性的变化。同时装备制造业也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应用空间、巨大的市场和物化的信息产品。真正体现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战略思想。因此,装备制造业所在区域的信息化水平,对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2)区域服务机构配套能力。良好的服务配套能力对于促进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良性发展至关重要。区域服务机构能够为企业提供信息、技术开发和推广、新技术交易等各种服务,甚至包括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这样可以减少企业技术创新所承受的压力,同时也有利于增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热情和决心,进而能提升整个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因此产业所在区域服务机构配套能力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催化剂,其服务水平决定了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速度。

(3)政府政策的扶持力度。政府是宏观政策的制定者,肩负着根据经济的发展制定产业政策,调整产业机构,提高资源利用水平的责任。因此政府制定的产业政策将直接影响产业的发展,从而影响产业技术创新资源的投入,并影响相关组织对产业前景的预期。如政府认为某产业属重点发展产业,而制定优惠政策,则该产业前景将被看好,资金、人员将会流入,产业加大投入的愿望随之增强,产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也将随之增多,从而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将得到提升;反之,如某产业被视为限制发展产业,政府会制定较为苛刻的限制发展的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则该产业前景将不被人所看好,资金、人员将会流出,产业投入收缩,相应地产业的技术活动将会减少,从而导致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下降。由此可以看出,政府对产业的扶持力度,即政府对产业制定的产业政策将对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2. 内部动因。

(1)科研开发能力。研究与开发是以企业的研究和开发系统为基础,并借助于外部成果和合作,完成企业新产品、新工艺设计及中试工作等过程,它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环节。科研开发能力是影响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成功实现国产化和再创新的重要因素,从外部获得技术、信息的能力决定了技术环境对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程度和对技术环境的适应程度,同时还决定着技术的先进性和适应性。

(2)装备制造能力。制造能力是指将研究开发的成果转化为符合设计要求的批量产品的能力。国产化和再创新成果的转化需要一定的制造能力作保障,制造能力反映了技术创新主体对技术创新成果的保障程度,是企业能否将R&D;转入生产、实现产业化是技术创新成功的关键。装备制造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产业,制造能力对已有的生产技术水平、设备水平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其它各方面如工人水平、劳动生产率等也不可忽略,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技术创新能力。

四、 提升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随着新一轮建设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热潮开始,尽快提升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结合影响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内外部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如下:

1. 创造良好的政策保障环境。装备制造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振兴重要任务,也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就应引起高度重视。因此,建议黑龙江省把装备制造企业和科研院所组织起来,在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避免重复引进。并加强对国外技术研究与追踪及对国内条件的分析,负责对该行业技术创新的指导与协调工作,以免或最大程度地减少技术引进的盲目性、重复引进和低水平引进,从源头把好关,进而集中财力、物力重点支持引进技术的创新。

2. 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一般,与各种创新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有很大关系。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技术更新速度的加快,行业和企业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对市场变化做出迅速反映,把握创新的方向,这样单靠一个企业或一个行业是难以实现的。特别是重大项目和大型成套设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从投入到产出的时滞很长,其间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即便是一个大型企业也很难拥有所有的技术创新资源,独立承担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成本及风险。因此,必须促进大中小企业以及设计、研制、生产和使用部门之间的联合与协作,努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机构和高校为两翼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装备制造业产业技术创新体系,集成各方面力量和分散的科技资源,全面提高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3. 加大技术创新资源的投入。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资金的投入两方面。重视技术创新队伍建设,为技术创新提供人才支撑。黑龙江省地处偏远,“北雁南飞”的现象严重。另外,我省国有大中型装备企业尤其缺乏学术带头人、创新骨干和高学历青年人才,由于工资待遇低和用人机制不合理,因此,要合理改善技术人才的薪资结构,提供有力的物质和精神激励,留住留好人才,真正做到人尽其用。同时,还要加大研发资金投入,为技术创新提供资金支撑。研发应以系统设计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工艺制造技术、关键总成、成套技术以及关键共性技术、基础性技术为重点,从而掌握核心技术为自主制造和国产化、成套化、高技术化提供技术保证。因此,必须拓宽科技资金来源渠道,努力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主体,以金融贷款为扶持,以风险投资为保障,以引进外资和社会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社会化投融资体系,逐年提高技术创新资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

五、 提升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保障措施

1. 制定政府激励政策。企业技术创新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同时也表现出很强的社会性。技术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一般面临着高额的成本支出和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政府的政策激励是技术创新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环。

政府的技术创新激励政策是一种组合政策,创新激励政策最根本的特征在于将分离的、由不同部门制定和实施的各类政策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并发挥出整体效益。进一步说,创新激励政策实施过程是一个将多种政策进行匹配的过程。创新激励政策的组合特征决定了其政策效用的水平取决于各项政策之间的匹配程度。匹配性是衡量创新激励政策质量的基点。这种匹配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科技教育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匹配;长期政策与中、短期政策的匹配;创新供给刺激与需求刺激政策的匹配;市场调控政策与行政干预政策的匹配性;针对不同创新阶段的政策匹配等。

对于政府来说,应该通过有效合理的资金投入、积极的政策引导、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以及鼓励合作创新的机制,刺激和激励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推进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多种创新能力的匹配与协调。

2. 围绕企业技术中心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对于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来说尤为重要。纵观世界装备制造业巨头的发展史,可以发现,他们对企业技术中心的设立和建设十分重视。为引导企业大力开展战略性超前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培育核心竞争能力,应大力加强装备制造业企业技术中心的建立和建设。

企业技术中心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源,为了保证该动力源的持续创新能力,应该首先保证企业技术中心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其次提升技术中心的质量,提高技术中心的效率;最后研究确定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和建立良好的技术创新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技术创新的可持续性。

3.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是非常重要的,强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能够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解除后顾之忧,也是吸引人才、项目和资金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必须要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的激励机制,加大知识产权工作的投入,提高知识产权运营水平。

参考文献:

1. 徐泽民.谈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发展[EB/OL]. http://www.hlj.xinhuanet.com/zt/2007-09/07/conten- t_11079568.htm, 2007.9.7.

2. 孙鹏.黑龙江积极壮大装备工业,加紧打造“世界工厂”[EB/OL].Http://news.sina.com.cn/c/2004-07-21/1 3213153307s.shtml, 2004-07-21.

3. 傅家骥. 技术创新学.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335-339.

4. 柳喜花. 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11):154-156.

5. 刘晓林. 湖北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武汉理工大学,2008.

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70217069);黑龙江省软科学攻关重点项目(GB07D201-2)。

作者简介:李冰,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在站博士后。

收稿日期:2009-01-06。

猜你喜欢

装备制造业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装备制造业外贸发展问题研究
河南省装备制造业价值链升级机理与路径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下江苏加快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的探析
中国装备制造业阶段竞争力研究
陕西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
我国生产性物流业促进装备制造业升级的策略分析
人民币贬值:风口上的装备制造业出口贸易
关于生产性服务业对辽宁装备制造业拉动效应的影响分析
我国装备制造业经济效益提升的措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