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知识女性的心理发展历程
2009-12-31吴梦
吴 梦
[摘要]《青春之歌》是一部带有强烈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小说叙述了女主人公林道静从一个天真幼稚的小资产阶级转变为坚定不移信仰共产主义的无产阶级的过程。本文旨透过女主人公成长过程中的思想、感情等内心活动的变化来研究中国现代知识女性的心理发展历程。
[关键词]青春之歌;现代知识女性;心理发展
中图分类号:1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09)04-0096-02
《青春之歌》(杨沫著海峡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可以看做是一部中国现代知识女性的心理发展史:从进化论心理学(Theory of evolution psychology)的角度分析,它是中国现代知识女性受革命环境的影响为延续火种而被迫转变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见证;从行为主义心理学(Behaviorism psy-chology)的角度思考,它又是女性同胞们在客观的刺激性事件下产生的主观反映的表现。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道静出生在一个封建社会的旧家庭,从小缺失父爱和母爱的她恨透了整个社会。由于独特的家庭背景,她自幼养成了孤僻执拗、倔强反抗的性格。为逃避封建家庭包办式的婚姻,林道静不顾一切到北戴河寻找其表哥张文清。充满一身孩子气的她显然没有任何社会经验,在茫茫人海中她是那样的纯洁与不谙世事,又是那样的脆弱与孤独。无奈、焦虑、“做人”的欲望让她被迫“坚强”。这种“坚强”给了她一点自慰,但依然埋藏着很大的隐患。“林道静庆幸自己遇到了好人,也庆幸自己渴望的职业有了着落。”(13页)为什么是“庆幸”而不是理所当然?此时的林道静显然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坚强的人,在历经无数次风雨坎坷后,她怀着一丝侥幸心理希望有人能够给她光明,而这个角色自然而然地由人面兽心的余敬唐来扮演。当她知道自己所谓的坚强与信任等来的只是一张有着一颗污浊心灵的丑陋面孔,她开始失望甚而绝望。“一个意念可怕地闪过心头,使她心猛一紧缩,接着又是剧烈地狂跳。”(22页)为什么会由“可怕”转而变为“紧缩”然后是“剧烈地狂跳”?可见道静此时仍在进行着强烈的思想斗争与复杂的情绪挣扎。她害怕,因为她知道“死亡”对她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永远地离开,所以她的心情是紧张的,她竭力遏制自己忘掉这个念头;但无论如何单纯的道静是再无法忍受这种心灵创伤的苦痛,比起黑暗的社会,“死”又算得了什么?她不再逼迫自己,压抑已久的思想让她做出生平第一件自认为了不起的“壮举”——跳海自杀。这是她连续的心理波折累积猝发的必然结果,也是她内心不起眼的一点坚强彻底走向脆弱的标志。
小说写到这里并没有放弃对一个小资产阶级内心的再塑造,当然这个塑造有它原本的心理基础,即林道静本身的叛逆、反抗情怀。当余永泽将她救上岸后,她那双忧郁的大眼睛,忽然进射着一种刚强的、坚决的、和这沉默的少女不相称的光焰:“我恨!什么都恨!恨这家庭!也恨我自己!”(24页)她内心的厌世情绪化为一滩仇恨之水,她不想回到被钱欲和权力压迫的家庭,也不愿因找不到出路选择与余敬唐同流合污。她无路可走,但又不得不走。在这种情况下,她追随了爱她的人——余永泽。爱情让本身处于困惑与茫然中的林道静有了一丝慰藉与温暖,但它仍不能解决道静内心的苦闷。她心中所想的“做人”不是简简单单地做一名家庭主妇,而是有自己独立的、自由的、解放的新生活,也就是所谓的“人权主义”。
林道静女性自主的生活得到余永泽的理解与支持,但这并未平息她内心的波澜。直到她生命中又一重要人物——卢嘉川登场,她的思想才有了更为清晰和明确的导航。这也是她心理起伏中的一个大陡坡,这个陡坡在卢嘉川的推动下来得迅速而自然。小说也从侧面借余永泽之眼写出道静心理的变化。“余永泽吃惊地看着她,好像不认识似的。她怎么变啦?过去沉默寡言,常常忧郁不安的她,现在竟然坐在门边哼哼卿卿地唱着,好像一个活泼的小女孩。”(58页)之前的林道静是烦闷的,或许对于她而言,这种感情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但现在的林道静却变得异常开朗,好像拨云见日心胸豁达了许多,是什么引发了她内心如此重大的转折?是长期思考而不被解决的问题瞬间找到答案的释然,是一直被社会压抑的心灵终究寻到光明的畅快。“列宁真伟大,将来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国家还要消灭哪。”(60页)在林道静的心中开始萌生了一个新名词——“共产主义”,也正是这个名词成为推动林道静心理成熟的最重要的动力。
然而,在明确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后,年轻的道静依然显得很不成熟。冲动、任性、不假思索在她的身上时有发现。第一次见到戴愉,在未经任何证实的情况下,林道静就诚实地把所有消息都告诉了他,正如戴谕所说:“我们第一次见面,你就什么都告诉我,这在白色恐怖的情况下是不太适宜的啊!”(86页)后来,她遇到白莉苹,这个思想发生动摇的小资产阶级,企图利用道静谋取非法利益,但林道静对此毫无戒备之心,反倒被她玩弄于骨掌之中。在第二次被捕入狱的时期,她对于英雄的认识依然只是无所畏惧的牺牲,几次“一死了之”的念头被林红打破。她也才因此被动地接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林道静心理成熟的过程与其说是自身人格的健全和完善,还不如说是当时社会呼吁的完美女共产主义者形象的建构。继余永泽和卢嘉川之后的第三人—江华的出现,为这个“完美形象”的成功塑造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共产主义”由起初的破除封建社会的希望逐渐成为林道静崇拜的信仰,这个信仰是坚定不移的也是强大无能抗拒的,它最终演变为林道静对生命意义的审视和追求。由开始为自己而生为自己而死到后来要活下去,但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千千万万的生命,林道静从思想上彻底走向成熟。尽管在这个过程中,林道静内心有过孤独和寂寞,特别是在北大的一系列活动遭遇失败时,她更显得无助与孤寂,“党第一次交给她这个重担,叫她独当一面地进行工作,可是,半个月来了,北大的工作还丝毫没有进展。”(175页)虽然小说一直强调她是生活在一个集体中,她的身后有强大的组织凝聚的力量,但也并未掩饰人物发展过程中这种本能的心理活动。在重视人性之外的刚强与执着的同时,也隐约透露了她孤独、无助的内心世界。
《青春之歌》展示了一位由倔强、冲动、奔放的小资产阶级向刚直、冷静、智慧的无产阶级转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叛逆、挑战与勇气,是当时所有知识女性企图挣脱封建牢笼的必经之旅。林道静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很强的典型性与普遍性,是女性同胞们思想进步的表现与模板。但与此同时也反映出中国现代知识女性在思维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心理出现的异化和变态倾向。当王晓燕问林道静是否加入中国共产党时,林道静的一番话可以看出她当时的心理,她说:“不是,如果我是,我将立刻变成世界上最幸福的人。”(120页)可见她在说起共产党时是多么的骄傲与自豪,这种感情凝聚为了一种幸福,然而什么是“幸福”?幸福是一种感觉,是一种称心如意,是客观现象与主观心灵瞬间碰撞的结果。在大多数人的眼
里,幸福是七情六欲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心理活动,也就是说林道静本身的阶级和政治追求已压倒她的七情六欲,甚而在这篇小说中我们无法发现她有什么样的情感欲望,就连后来在谈到卢嘉川时,她嘴上所说的“幸福”也只是因为听到卢嘉川革命的英勇事迹。对卢嘉川的崇拜归根到底还是一种政治膜拜,她已经完全被地机械化和政治化了,浓重的政治色彩既是当时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现代知识女性从心理上走向异化和变态的体现。
不仅如此,中国现代知识女性在革命发展的大潮中在心理的转变上还存在主体无意识或依附于男性的严重弊病。无论是思想观念还是情感态度,他们的改变都是被动而无奈的。小说中的林道静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三个男人共同启发和建构的结果,他们之于林道静是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挽救。林道静心中的第—个英雄人物——余永泽,挽救了道静的生命,给了她自由呼吸的空气,他们的爱情没有封建等级和专制权力的压迫,是相互平等且独立的。余永泽是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他的思想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相对开放,在看待女性权力上,他也曾表示理解和支持。而林道静对于生平第一个同情关心爱护她的男人,给予了他最大的尊敬(25页)。面对这个“英雄”人物,她没有丝毫的抵触和思索,反倒由一个倔强刚毅的女子变成一个温顺可爱的小孩。直到因为信仰和价值观念的不同,她和余永泽的爱情才彻底决裂。与此同时,一个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代表——卢嘉川,肩负起了改造道静的使命。这是林道静心目中的第二位“英雄”,也是促使道静走上革命道路的第一人。对于卢嘉川,林道静的感情是复杂的,敬佩崇拜:“是最尊重的老师和朋友。”(100页)倾心爱慕:“那时候,那个余永泽叫我苦恼。当姓余的告诉我老卢被捕的那一霎问,我才明白我是爱上了他。”(163页)感激缅怀:“你高高地照亮了我生命的道路,我是你催生下来的细雨。”(121页)但无论是怎样的情感,林道静都是卢嘉川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中的一颗小棋子,至始至终都在被动地接受卢嘉川移植的思想和情感。等到卢嘉川英勇就义,文中说“而卢,恐怕也完了。”(156页)改造道静的使命便自然而然落到江华手中,他先让林道静去农村实地考察,然后派她到北大做好学生的宣传、动员工作。如果说余永泽和卢嘉川对林道静更多的是单方面的挽救,那么江华对她则是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拯救。在江华的改造下,林道静最终成功地成长为一名成熟的中共党员。其实不止是林道静,小说中还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女性都是在男人的作用下,被动地改变她们的心理,如弃子从武的刘大姐,受戴愉蛊惑的王晓燕。这种外力大于内力甚至起决定作用的心理发展过程反映了当时社会知识女性的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即依附于男人的软弱的、无任何主见的心理弊病。所以,中国现代知识女性的心理特征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男性改造下的一种变态产物。
《青春之歌》反映了中国现代知识女性心理发展的历程,是女性同胞们在由小资产阶级转变为无产阶级的过程中内心不断接受考验与磨练最终成为符合共产主义要求的成熟女性的详细写照。它让我们看到中国现代知识女性强大的内心世界:执着、叛逆、刚毅、坚强。也让我们看到长期以来潜藏在她们内心的弊病,即政治化和无主见化倾向。中国现代知识女性就是在这两种情感交织的网格中成长、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