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

2009-12-31刘维婷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09年4期
关键词:大学新生心理问题对策

刘维婷

[摘要]本文分析了大学新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及成因,并对如何摘好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建议和对策,希望可以为今后大学心理健康辅导和心理危机干预提供有针对性的依据。

[关键词]大学新生;心理问题;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09)04-0047-02

随着我国高校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对于刚刚步人大学生活的一年级新生这个特殊群体,心理特点与其他年级大学生相比有着很大的区别,及早把握这部分群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深入分析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及产生原因,做出相应的教育干预、预防并消除心理问题的进一步恶化,这对他们今后在校其间的学习、生活,乃至一生的发展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对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预见性和针对性也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目前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普遍采用的方法有问卷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在问卷调查中,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大学生人格问卷(UPI)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两种问卷,也有的配套使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检测(16PF)等等。研究结果表明:姚小燕、文娟等人用UPI对贵阳学院2008级大学新生调查发现,有49%的大学新生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王希华等人采用SCL-90对某高校2001-2006年连续六年的入学新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3个因子的检出率普遍较高。其中强迫症状因子主要反映存在一些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以及认知方面的行为征象;人际敏感因子反映了大学新生在人际交往中的自卑、明显不自在和消极期待方面的症状;抑郁因子主要反映苦闷的情感、心境以及兴趣减退等症状。从这一分析中也可以看出大学新生存在的3种主要心理问题;杨新华等人使用UPI对湖南农业大学2006级大学新生进行测查,结果表明,湖南农业大学的5799名大学新生中可能有心理问题的为561人,占所有新生的10%,其中女生230人(41%),男生331人(59%),提示有10%的新生存在着各种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反应,主要症状表现为: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和焦虑等因子。文献资料法则是通过针对大学新生特有的年龄阶段—心理断乳期以及所处的新的大学校园环境引发的一系列适应问题展开深人分析探讨的,比较突出研究问题是大学校园的适应不良、自我意识的落差感、人际交往的障碍等。可见,在新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一项迫在眉睫与势在必行的工作。

二、影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大学期间是大学生心理趋于成熟的关键阶段。当前大学新生由于承受的学习压力、日常生活的压力、人际关系压力以及就业竞争的压力等众多诱因,导致大学生成为社会上的心理弱势群体。其诱因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环境变化引起的失衡心理

经过激烈的高考竞争,新生在入学后,往往会感觉突然失去了奋斗目标。许多中学成绩好、获得多种奖励的学校“尖子生”、“骄子”,进入人才济济、强手如林的大学,可能变成成绩平平的普通生,这就容易使之产生失去“关注”的挫折心理,加上校园环境、教师水平、学术氛围等原因,使得一些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巨大“落差”。而一些组织能力强、人际交往能力强或有一技之长的同学则可以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大学校园里这种评判优劣标准的多样化会使许多大学新生感到不适应,于是其自尊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心理上产生某种失落和自卑。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心态,重新认识自我,给自己一个合理定位,就容易产生自我认同程度变低,产生怀疑,缺乏自信心,胆小,犹豫不决,自卑,太在乎别人的看法等种种不良心态。

(二)学业压力产生的焦虑心理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虽然大学新生都是经过多年的寒窗苦读考上大学的,但是很多大学新生入学后碰到最多的恰恰就是学习问题。

1.学习动力不足:据调查显示,近一半的新生常见的入学以来在学习上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学习内动力不足。一年级的大学新生,经过高中三年的寒窗苦读如愿进入大学后,容易产生大功告成、可以彻底放松一下的心态。加上在大学不像中学那样身边有老师、家人的督促,几乎完全靠自己的独立性,他们很容易将中学时压抑得太久的玩乐行为尽可能地在大学里满足,由此变得放纵,心思无法集中在学习上,导致考试挂科,自暴自弃。

2.学习方法不适应:从中学到大学,无论是从教学的内容、方法还是管理上都有很多的转变。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大学学习的是专业知识;在中学,学习科目较少,并且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而大学里,科目较为繁杂,并且强调学习的自主性与独立性;如果大学新生们不及时调整学习的方法,克服在中学阶段养成的对老师在学习上的心理依赖性,就会造成学习的不适应,致使学习效率低下。并且加上现在大部分大学实行了学分制,弹性淘汰制等等一系列改革,更增大了学生学业上的压力。

(三)经济压力造成的自卑心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校教育实行收费制后,学生家庭的经济状况已成为影响其学业、生活、人际关系、择业的重要因素。家庭收入尚可的学生能比较积极地应付各方面的物质需求,也可以通过物质化手段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表现出良好的自信心。相比之下,家庭收入较低的学生,面临的困难则较多,心理上所承受的负性刺激量也较大,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一些贫困生为了维护自尊,拒绝接受社会资助或不愿积极申请贷款,更促长了其自我封闭、不合群的行为,产生自卑心理。

(四)就业压力造成的忧郁心理

据调查显示,由于就业压力造成心理失衡的新生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目前的高校,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找理想工作更难”越来越成为焦点问题,而同处在一个校园环境中,老生的就业状况和情绪很容易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到大学新生的情绪,使他们过早地产生“就业焦虑症”,对前途感到茫然。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被录取的学校和专业感到不满,在近两年进行的新生调查中,当问及对现在所读专业的满意程度时,有近一半的学生表示“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而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表示“不满意,最好能转专业”,可见专业的满意程度并不高。许多学生都认为“走对了路,进错了门”,由此引发的就业焦虑越发严重。

(五)人际关往产生的复杂心理

1.宿舍关系问题引起的紧张感:现在大学宿舍多数是四到六人,同住一个屋檐下的室友,可能均来自不同的地区、环境,由于经济状况、生活习惯、个性等方面的差异,容易在生活上产生一些不习惯甚至矛盾、冲突,进而引起宿舍关系紧张。近年来在我们接访的学生中发现大学新生中出现一种“三加一现象”,也即新生入学两三个月之后宿舍里会容易形成一个

宿舍四个人当中有三个人交往比较密切,甚至联合起来孤立、排挤另外一位舍友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女生宿舍中尤为多见。

2.重要人际关系丧失带来的孤独感:进入大学后,大学新生将面对两方面重要人际关系的调整。首先是丧失了对家庭长期完整的依赖,从事事由大人做主到要自己拿主意,面对新生活的种种选择容易产生无助感;其次是同学好友的分离,中学时代结识的朋友因为升学而身处异地,而在新的环境中新的好友关系又尚未建立,一旦碰到困难挫折,孤独感、失落感油然而生。

3.个人情感方面产生的挫败感:对于大学新生而言,大学的开放与自由以及他们本人对恋爱的好奇心会让他们产生追求异性并希望得到认可的心理,一旦有异性表现出愿意倾听或是彼此都因为孤独需要得到关怀时,就容易发展成为恋爱关系,但在这种基础上产生的情感是不牢固的,一旦遭遇交往失败,往往会造成内心的自我价值受挫。失恋的心理将导致新生的学习生活各方面的失落,严重的导致自残、自杀行为或其他违法违纪行为。

三、提高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策略和建议

(一)营造有利于新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生活环境和学习氛围

在新生的入学生活环境上,要加快构建完善先进的校园文化。由于许多高校的新生会人驻新校区,要保障新生人住的新校区与原校区的历史文化传统,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方式、校规校纪、传统活动等基本符合。通过雕塑、宣传栏、标语等方式让新生进入新校区时就感受到该大学的独特文化氛围,用大学的风范吸引学生。要加快图书馆、运动场、文艺活动中心、电影院等硬件设施的建设,用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来充实新生们的课余生活,使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发挥才能,挖掘潜力,以丰富的内容愉悦身心、以多样的形式潜移默化。加强对新校区教学人员的管理工作,同时注重发挥专业教师在新生中的指导作用,由于大部分教师上完课会离开新校区,为保证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可以找到老师,可以用班导师的方式增进专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校园文化的完善,可以帮助大学新生有效得克服刚进入校园因人际交往的不熟悉产生的孤独感,充实他们的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就做好了大部分工作。

(二)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大学新生入学后,学校应尽早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其进行心理测试和检查,了解其心理适应状况并以班级为单位,建立个人心理健康档案。大学生心理档案不仅要涉及学生的基本状况、心理健康状况、既往病史,还要包括学生的人格特征、智力状况、学习心理、职业能力倾向等等。心理健康档案和学籍档案一样重要,它记载的是学生心理的成长历程;心理健康档案和学籍档案又不一样,它更具有保密性。许多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其根源均在中学或更早的时期。因此,在新生入学之后尽早进行心理状况普查和记录非常必要。在普查的手段上,要注重多种方法相结合。心理档案信息的收集不同于一般文书档案、人事档案等的资料归集,很难通过让学生填写“心理档案表”的单一方式掌握学生心理状态。因此,必须综合运用心理测查、问卷词查、观察法、访谈法等方法从多角度、多层面了解学生内心世界。

(三)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咨询

1.充分利用团体辅导来弥补个体咨询方式的不足

团体辅导是指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的一种形式,它以团体为载体,让参加成员互相交往,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际互动,相互启发、诱导、支持、鼓励,令成员在互动体验中成长、学习和改进其观念、态度和行为方式。团体辅导最大的两个特点是经济性与高参与性:一次可针对一个团队实施,相对“一对一”的心理咨询面谈,减少了很多的人力资源,大大得缓解了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不足与扩招后学生人数急剧增加之间的矛盾。团体辅导还可根据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特点,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丰富的内涵、新颖的形式、真实的体验、快速的成长和转变,对大学生的认知、情绪、行为进行有效的调整和提升。

2.完善六位一体的“心理保健网络”

建立健全“高校心理健康中心—各系心理健康小组—班主任—心理健康委员一寝室长—寝室同学”六位一体的心理保健网络,将全校学生纳入其中,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疏通、及时解决。

各系心理健康小组可以根据专业和群体性格特点,制定相应的心理健康指导方案。如体育系户外活动较多,学生群体性格活泼、豁达;人文、艺术等专业注重感性思维,群体性格敏感纤细。针对差异,有的放矢得开展和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在心理保健网络中,寝室长和班级心理健康委员与同学接触最多,也最容易发现同学的心理问题,及时知晓是及时疏通的前提。因此,应对寝室长和班级心理健康委员进行相关心理知识培训。班主任也可以通过下寝室、个别谈心、参加集体活动的方式,增进对学生的了解,也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自觉向班主任反映情况。

猜你喜欢

大学新生心理问题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大学新生实验室安全教育探究
一例大学新生适应不良问题的案例报告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关注学生的心灵花园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当代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辅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