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2009-12-31张弘
张 弘
[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社会对大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已经越来越高。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有效栽体,自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和谐育人环境,完善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能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为高校各项文明活动提供良好基础。
[关键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校因文化;栽体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09)04-0031-02
校园文化是一种对内集中体现为育人气候,对外向社会树立一种学校形象的特殊文化,这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项新课题。近年来,校园文化已成为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优化校园成才环境,促进校园文明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校园文化,它既不是“世外桃源”,也不是“院墙文化”,对于它的内涵可以有广义与狭义的划分。从广义上来说,其实可以分为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校园物质文化主要是指校园文化的物质设施方面,具体指优美的校园环境和齐全先进的硬件设备设施,这是校园文化的硬件和直观表现形式。校园的精神文化主要是指校园建设的政策指导和制度建设,以及师生员工间价值观、理想信念、行为规范和校风学风等校园环境方面。
(一)通过不断加大对于校园设备的更新力度,改善校园文化的物质环境,才能让广大师生享受到最快捷最先进的教学资源。同时,保持一个美观整洁的校园环境,能陶冶广大师生的学习情操,提高学习效率,浓厚学习氛围。
(二)高校制度文化建设,为校园各类活动和行政机制正常运作的制度保障。一整套切实可行的政策和制度体系能够对学生并且加以正确评估并积极引导学生正确的约束自我、参与管理。本着与时俱进的方针,促进高校制度文化不断创新,加强校务执行透明度,规范权力运行机制,创建一个科学、高校、协调和公正的校园制度环境。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为校园的精神文化环境奠定基础。通过以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统领青年价值观发展。培养在校学生爱国、爱社会主义、爱校园的高尚情操,鼓励在校优秀的教研作品和校园科技创新,在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的同时,提倡各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和谐发展。
(三)从狭义上来说则是指课堂教学以外的,以第二课堂和业余生活形式所表现出来,并以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活动所形成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
不论广义的校园文化,还是狭义的校园文化,它都体现了一种高校的风貌。而它的发展如何,直接关系到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我们必须对校园文化有全面、正确、科学的认识,把握校园文化的发展,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二、校园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提供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指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义所运用,且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校园文化载体。通过创建和谐的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达到塑造在精神品质、智慧能力和体魄诸方面获得充分发展的合格人才创造良好的精神条件和环境氛围。校园文化环境,则主要通过为教育主客体之间多样互动的文化活动提供其特殊的生存空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进行,为思政教育的文化载体提供了现实基础。
校园文化有其丰富的内涵,校园文化的特征也可从不同角度予以分析。就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来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校园文化通过特定的人文环境的熏陶、渗透和升华,将其长期培育与积淀的专业精神与传统作风,形成人们共同的观念追求、节制标准和行为规范,从而不断作用于校园文化主体。它像一只无形的手,指导着学生们向着健康而有序的方向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实现以德育人的目标。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导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在内容上,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题内容,同时还要把握其他内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在层次上,校园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价值与主体精神,开发人的智能,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以人为中心的同时,直接以科学理论武装人、启迪人,提高人的觉悟,升华人的思想;在目的性上,校园文化对人的熏陶和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有明确的目的指向,它就是要使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为人的自觉行为。
(三)校园文化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校园文化以其开放性、适应性的特点与社会密切联系,社会上最新的思潮与时尚都会敏感地被校园文化所接受,对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密切关注社会文化的“热点”与学生思想的“活跃点”,更新观念,改进工作,增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紧迫感,引领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没有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就无法拥有一个存在和发展的有利空间,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就难以顺利进行。总言之,校园文化,作为思政教育的主要载体之一,与校园的文化环境之间有着相互交叉,不可分割的关系。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既属于校园文化建设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校园文化的建设也离不开和谐校园这样一个现实环境基础。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作用。
校园的环境文化建设,既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提供重要途径,同时也属于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和谐的校园文化需要有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培养文化道德的校园风尚是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一所校园除了在物质和制度上保证校园一切活动的顺利进行,保障师生的切身利益,同时也要在师生之间推崇高尚的道德品质,教师们通过与学生之问教与学的互动,促进校园和谐气氛能够不断延续,为高校文化建设提供良好校园氛围。
三、通过构建和谐校园环境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创建和谐校园环境,首先需要从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开始。和谐文化所具有的和谐性、人本性、整体性和历史永久性的本质特征,要求建立的校园文化体现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它也应该是以人为本的现代文化,反映广大青年师生的民意;在整体建构上,要使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以及校园环境文化达到和谐统一,使之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配合体;继承优良的传统校园风尚,使高尚的校园文化具有更加持久光明的发展前景。由于高校环境建设,不管是物质环境还是精神环境,同等包含与高校文化建设的部分,因此,创建美好校园氛围,必须以高校文化建设为基础。提倡先进的高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环境提供丰富的资源。
(一)加强政治性文化建设,保证校园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政治性校园文化建设为整个校园文化的积极、健康、向上发展起到引导性作用,为加强政治性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开展
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报刊、讲座等宣传工具,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对大学生进行爱过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
(二)加强道德性文化建设,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加强校园道德性文化建设,对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良好的修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创造良好的校园文明风貌十分重要。
(三)加强校园科学文化建设,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校园科学文化建设,对引导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面向实践、多出成果,走与实践相结合的成长成才之路,能起到较好的作用,进一步地促进学校良好的学风形成。
(四)注意引导学生中的“热点”文化现象。各种社会思潮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和冲击是不可低估的,它对学生思想、行为起着积极或消极的作用。我们要注意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教育,进行正面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与观念。
(五)加强文体性文化建设,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校园内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积极向上的文艺体育活动的展开。对广大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道德情操的陶冶,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和校园文化的整体化建设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社会主义指导思想的一元化要求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应该在价值核心体系上坚持中国社会会注意方向,并不断以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统领青年价值观发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四有”新人,培养在校学生爱国、爱社会主义、爱校园的高尚情操,鼓励在校优秀的教研作品和校园科技创新。在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的同时,提倡各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和谐发展。通过创造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提高广大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为校园的文化建设顺利进行开辟平坦的道路。
发扬民主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加强自己主人翁一是,主动承担起建设高尚精神文明的责任,为校园文明建设粗出自己的力量。—个校园具有充分民主的氛围,是师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条件。通过民主建设,使尽可能多的师生能够找到发挥自已作用的途径,多方采纳校园群众优秀建议,并为其开拓多的建议渠道,使高校民意总能得到全面关注,学校的重大决策能够得到公平公正的执行,通过这些措施激发师生的主人感、荣誉感、归属感。
通过社会实践相结合,扩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环境。当代大学生正面临从校园走向社会的过程,校园文化的发展需要面向社会。青年学生们更能从自己的实践体验中了解社会、理解社会,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加大高校思想政治隐形环境的建设,需要各个高校将其作为一项“校园文化育人-3]程来抓,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吸引力强的活动,把德、智、体、美各育渗透到文化活动中去,使大学生的思想情感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同时,本着求实创新的原则,各高校应该鼓励创办具有本校园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发挥各个不同地区人文地理及历史的长处,通过各高校之间不断交流,取长补短,使校园文化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发展势头。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秦在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3]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裁体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4]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