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适用性的探讨

2009-12-29吴正俊史晋娜

经济与管理 2009年12期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

吴正俊 史晋娜

摘要:经济发展方式分为以数量型和质量型经济发展方式。任何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方式不可能在开始之初就选择较高级的发展方式,即经济发展方式有其适用性。不同经济社会阶段应采取相应的经济发展方式,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向更高形式转变的规律性,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在经济发展方式上需要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相适应。就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选择而言,任何一个社会实际所处的社会经济历史阶段在根本上制约着其对发展方式的具体选择。

关键词: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中图分类号:F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9)12-0005-04

一、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考

经济发展问题由来已久,早期的经济发展理论主要集中于经济增长层面上,强调资本和劳动的数量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属粗放型的经济增长路径;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发展经济学理论特别重视研究技术、人力资本、制度等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属集约型的经济增长路径。与此同时,许多发展经济理论并没有把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严格区别开来,有时几乎是把两者等同起来或交替使用。现代经济学观点认为,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或地区由商品和劳务的增加相结合的生产能力的提高及社会财富的量的增多;而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实际福利的增长过程,不仅指社会财富的量的增多,还包括社会财富的质的提升。

经济发展分为两类,相应地,经济发展方式也可以分为数量型经济发展方式和质量型经济发展方式,即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前者又可以细分为: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赖于土地、劳动、资本等要素的投入来谋求经济增长。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能够促进技术创新、生产效率提高、经济效益提升、产业结构优化,从而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它们分别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也由于其局限性而不断向高一级发展方式转变。质量型经济发展方式是最高级形式,是指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一定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下,推动经济发展的方法和路径,最终达到经济社会统一发展的方式。这种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谋求经济发展、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发展方式的最高级形式。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适用性的基本理论

根据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中的质量互变规律,质变互变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适度原则,又不失时机地促进事物的质变。在实践中,适度原则反对“过”和“不及”。具体到经济发展方式,就要求人们只能依据当时的条件采取相应的经济发展方式,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否则都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

发展经济学的早期理论解释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实施的必要性。哈罗德—多马模型指出,一国或一个地区在经济发展的早期,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瓶颈是缺乏资本,要促进本国或本地区的经济增长,依赖于投资水平的不断增长。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指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不只是资本,还有劳动,要促进一国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可以通过劳动力投入的增加来实现。

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以及资源的稀缺性,完全依靠要素投入来谋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发展的动力。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理论指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是科学技术的进步,这就为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奠定了理论基础。此后,全要素经济增长理论指出,经济增长除取决于劳动、资本的投入量和技术以外,还取决于制度、知识、人力资本等因素,全要素增长率的高低就成为衡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综合指标。

但是,无论是技术经济增长理论还是全要素经济增长理论,都只是在谋求经济的增长,目标单一容易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这就要求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向质量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理论为这种转变提供了理论解释。可持续发展理论不只要求经济的发展,而且要求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生态系统彼此间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指出,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人的发展,应“以人为本”来谋求经济发展、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适用性的现实分析

不同经济社会阶段应采取相应的经济发展方式,当经济社会的条件发生质的变化时,或者说当原有的经济发展方式难以推动经济社会继续前行时,经济发展方式将发生转变。各国经济发展方式的选择,不能凭主观意志,而应与各自的国情及其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经济水平相适应。纵观西方主要国家(英、法、德、美、日等)200余年来的经济发展史以及我国建国至今的经济发展史,可以总结出: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由历史规律和我们的发展观、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共同决定的。

(一)发展观

发展观是决定采取何种经济发展方式以及影响发展方式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发展观也在经济发展方式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发展观不仅是决定采取何种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因素,还与经济发展方式互相影响、互相推动并影响经济发展方式的实施效果。这是由于:首先,发展观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不断深入认识、不断完善的过程。发展观的不断完善就依赖于现实生活的不断演进和经济发展方式的不断推进。其次,经济发展方式由低级向高级的转变,需要各项措施的实施,而措施的实施又需要有制度的保证,制度的确立又来自于发展观的指导。因此,思考经济发展方式时,都需要树立“观念—制度—措施”的框架意识,切实做到发展观内化到经济发展方式中,指导现实生活。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目前,我国共经历了三次发展观与相应的经济发展方式的演变,新中国建国到文革期间,传统社会主义发展观与赶超式经济发展方式具有典型的粗放型特点;改革开放到基本实现小康,经济主导型发展观与转轨式经济发展方式,包括前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及后期的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目前的科学发展观与又好又快的经济发展方式,即质量型经济发展方式的实施。

由我国建国后的经济发展不难看出,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伴随有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方式。而且在一般情况下,发展观的转变先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了发展观的不断向前推进,才有了发展观指导下的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升级。

(二)自然条件

一国或地区所具备的自然条件和不同资源禀赋条件,决定着该国或地区应采取何种经济发展方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禀赋条件和资源配置方式,是决定经济增长快慢与持久的极其重要的条件。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世界银行经济顾问钱纳里在对各国经济增长的研究后认为,尽管新古典理论揭示了要素供给与生产率变化之间的关系及其重要性。然而,从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中证明,“对于持续增长来说,需求和贸易的变化同样重要”。现实表明,我们在分析经济增长问题时,必须认识到工业化初始条件和资源配置的不同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而工业化的初始条件、资源配置等因素,又与一个国家的规模及其自然资源禀赋这样一些结构特征相联系。

在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早期,通常面临产品稀缺、人们生活水平低下的状况,此时容易产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经济增长方式,即通过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扩大生产规模,提供更多产品,同时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从而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但是,随着资源的不断减少和环境的不断恶化,人们要谋求经济发展,必须进行科学技术的创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些就要求人们由开始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直至向质量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三)社会经济条件

一国或地区采取何种经济发展方式还取决于该国或地区的社会条件。影响经济发展方式的社会条件很多,这里只针对几个较为重要的社会经济条件进行论述。

1. 社会压力。不同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模式也有所不同。以我国为例,建国直至改革开放前期,我国经济总量小,社会物资匮乏,社会的主要压力是生存。此时的经济发展,人们会自觉不自觉地把速度看得更重,更多地追求总量的增长。通过改革开放30年的建设,我国经济总量已跃至世界第4位,人民生活向全面小康迈进,此时社会的主要压力已经由生存压力转变为发展压力,如可持续发展中的资源环境、城乡区域的均衡发展、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以及公共治理、社会结构变化带来的压力等日益凸显。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转变追求数量的经济增长方式为追求质量的经济发展方式。

2. 生产力发展水平。在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发展初期,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技术水平不高,主要依靠资源投入来提高产量,经济增长发展方式只能是粗放型的。此时这些国家和地区也无力进行科学研究,提高其科学技术水平,最见效的经济发展方式就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方式通常与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发展程度相吻合,当工业化进入一定阶段、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经济总量达到一定规模、市场竞争的加剧、明显受到资源供给约束,而且科学技术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时,就必然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因为资源的有限性和规模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仅仅依赖资源投入、规模扩大的经济发展方式必将难以为继。这就决定了,只有通过科技的不断创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可以说,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永恒动力。

3. 经济结构。在技术、微观层面通过资源要素合理化利用来推动经济增长的能量已经有了足够释放的情况下,必须借助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运行模式的创新来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这就要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例如: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必然要求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纵观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史,其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经历了从“一、二、三”到“二、三、一”再到“三、二、一”的发展历程。而且,也正是由于其主导产业的不断更替,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发展。又例如,区域结构,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与平衡两种状态。在一国发展之初,为了促进经济发展,也由于自然环境、交通运输条件、市场机制、国际贸易关系以及国际资本流动等因素的影响,经济活动向靠近海岸线的地区集聚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此时的区域不平衡发展就是区域结构的优化。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为实现一国各地区的共同发展,解决区域不平衡发展所引发的问题,此时的区域结构优化就要求区域的均衡发展。

4. 经济体制。综观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经济体制会产生不同的经济运行机制,进而影响其经济效率和发展方式。因此,有什么样的经济体制,就必然会有与之相对应的经济发展方式。前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决定了其被称之为典型的“粗放增长方式”。借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结论就是:经济制度的变迁(包括经济组织形式的革新、市场制度的变化、经营管理方式的创新、产权制度的变革等),不仅是影响经济长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对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效率的提高会产生重大影响,因而,也会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生重大影响。例如,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会内生出非持续性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传统市场经济体制会内生出并不可持续的集约型经济,而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则是走向可持续型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

5. 发展战略和政策。国家、政府实施的某些经济政策、战略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战后一些国家经济增长的事实说明,政府良好的政策可以影响人们的收入水平、减少贫困和改善社会福利、提高整个社会的教育程度、促进科技发展等,从而对经济长期增长产生影响。如果生产力水平既定,那么在不同经济发展战略的导向下并依托不同的经济体制条件,人们会选择不同的经济发展方式,从而相应地获得不同的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反过来看,如果要实现一种发展方式向另一种发展方式的转变,通常就必须对原有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没有经济发展战略的转轨与经济体制和改革与之相配合,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不可能深入进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国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科学发展成为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的体现。

6. 人口素质。以我国为例:建国初期,旧社会留给我们的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农业生产占工农业总产值70%,客观条件决定了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从低水平起步。由于种种内外环境的原因,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人们的思想相当闭塞,把经济发展理解为主要是生产规模的扩大,是数量上的增长,从而形成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经过改革开放一段时间的发展,人口素质有所提升,为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奠定了基础。但是,我国劳动者素质与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成效的欠缺。

参考文献:

[1]王迴澜.“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J].经济导刊,2008,(4).

[2]李炳炎,向刚.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3).

[3]吴正俊,伍林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分配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4]张臻.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变迁[J].经济研究导刊,2008,(2).

[5]方建中,周建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向与路径视角的考察[J].江海学刊,2008,(1).

[6]黄泰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与实现机制[J].求实杂志,2007,(18).

[7]刘世佳.加深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认识[J].学术交流,2007,(11).

[8]唐龙.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J].探索,2007,(6).

[9]王宏淼.西方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的历史演变及对当今的启示[J].现代经济探讨,2006,(6).

[10]金碚.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中国工业经济,2006,(5).

[11]杨宏翔.发展经济学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启示[J].学术交流,2006,(3).

[12]匡国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重在创新[J].社会主义研究,2006,(2).

[13]刘传江,周玲.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可持续发展视角的考察[J].武汉大学学报,2003,(4).

[14]林毅夫,等.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对“东亚奇迹”的再解释[J].中国社会科学,1999,(5).

[15]杨欢进.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8,(1).

责任编辑:关 华

责任校对:杰 卿

Discussion on the Applicability of Tranforming the Economy Development Method

Wu Zhengjun, Shi Jinna

(Paisi College, Chongqing Busines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67, China)

Abstract: The economy development method is divided into the quantity-style nethod and the quality-style method. Any one society can't chooes the senior economy development method in the beginning. The economy development method has its applicability. At the particular development stage, economy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earnomy mechanism, different economy saial period should applied the suitable economy development method, and it will transform to the higher system with the society development. Countries in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 should adopt the economy development method suitable for some social condition.

Key words: economy development; economy development method; tranforming the economy development method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互动研究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创新驱动机制研究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究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试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FDI、产业集聚与经济发展方式
提升基于文化引领的企业软实力推动国有企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