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习

2009-12-29

陕西教育·教学 2009年9期
关键词:孔乙己生字环节

李 静

当前的语文教育理论研究,对教师的语言、语态、教法等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探讨;教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也十分重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采用了种种启发诱导的方式教学。而双方都容易忽视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环节——学生的课前预习。

所谓“预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的有明确目标的独立阅读实践活动。它是实践教学法的一种具体体现形式。传统教育认为:预习就在于熟悉教材内容,认读几个生字新词,进而程式化的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等等。当前一些“王”、“霸”之类的资料更是将学生本应通过教师的点拨或自己独立思考获得的知识列举得一览无余。殊不知,预习的过程是学生对新知识进行独立思考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所包含的意义远胜于学生了解知识本身。

一、预习过程既是认知过程,也是肯定学习方法(经验)的过程

预习的直接参与者——学生,面对的是陌生的知识内容和体系。学生在其学习方法(经验)的指导下,进行认知活动,获得新知。“新知”既包含老师指定的任务,也包含任务之外其他的相关知识。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如果我们只注重结果而不分析来源就容易让学生产生“错误经验”,从而在以后的学习中受挫。同时,个别学生也会因为某一环节没有跟上而导致认为“整个思路(方法)错误”,把自己可能完全正确的思路(方法)给否定了,这对他们以后的学习极为不利。因此,老师在指正问题结论时要帮助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方法、途径,使其形成正确经验,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获益。

二、预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老师下一环节的教学效果

预习是直接为教师进行下一阶段的教学服务的。预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下一环节的教学效果。预习好比下屋基,上课就像做房子;屋基没有下好,房子恐怕很难高质量地建造起来。当然,预习效果的好坏有多方面的原因:

1教师的调子定得过高。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他们往往半途而废,直接影响下一阶段的学习。例如:某老师在教读鲁迅先生的名篇《孔乙己》一文时,出具的预习思考题如下:

(1)给课前“预习提示”中的生字注音、生词释义。

(2)概括孔乙己的性格特点。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的文章内涵极其深刻,而《孔乙己》这篇小说更有其复杂的社会背景。仅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基础上就要求其分析孔乙己的性格,恐怕是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的。

2教师对预习的重要性没有明确的认识,调子定得过低。这样,学生解决问题如探囊取物,容易使他们麻痹大意,对课文的学习产生轻视心理。这不仅不利于老师下一环节的课堂教学,而且会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疑难时,束手无策。还是《孔乙己》的预习题,一些老师只要求学生了解生字、新词,浏览作品。这样的预习并没有让学生真正进入作品,动脑思考,其效果也是不会理想的。

3更有甚者为假效果。即学生不通过动脑思考,而直接从某资料上获得答案。这样,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表面上效果良好,实则什么也没学到。预习效果不好,往往既费力,又费时。而老师指导预习和课堂教学课文的时间都非常有限,这样往往容易打破既定的教学计划,使老师的教学陷入被动尴尬的局面。反之,科学的组织起有效的预习,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也便于老师精讲要点、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同样是《孔乙己》的教学预习,笔者曾出具了一些难易适中的思考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预习题如下:

(1)查字典熟悉生字、新词。

(2)阅读课文,简要回答下列问题:①课文描写了孔乙己在哪些处所活动?②人们对孔乙己的态度如何?③你认为孔乙己的遭遇哪一次最惨?为什么?④你同情孔乙己吗?你觉得孔乙己有哪些缺点?

三、预习是训练和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好场所

面对陌生的课文和问题,学生独立地(也可小组讨论)不断思维,极有利于开发其智力。同时,学生在进行思维活动的过程中,会不断地获得感性的或理性的认识,为积累知识,增长见识,提高其语文素养大开方便之门。

一篇课文,老师只上一两个课时就要结束,如果不能切实地组织起有效的预习,恐怕是很难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只有设立难易适度的预习目标,同时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地组织学生全身心投入,才能“教得轻松,学得愉快”,从而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

猜你喜欢

孔乙己生字环节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关于“口”字的教学分析
斯诗私塾
依托过渡环节 构建游戏化微课程——解决幼儿园过渡环节“消极等待”的策略
孔乙己(下)
孔乙己
谚语趣画
五环节助学教学设计案例
生字变身
多环节可变主体行为监管的行为观测力度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