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国际经济关系研究的一般特征和发展趋势(之二):学者、研究机构、地区的学术影响力及研究热点

2009-12-28周桂银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9年1期
关键词:发文著作学者

王 维 周桂银

[内容提要]本文研究了中国国际经济关系研究领域中的学者、研究机构和地区的学术影响力 ,并分析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本文认为我国国际经济关系研究仍然处于初步成 长之中,研究队伍有待进一步培养和扩大,但是研究成果和学术影响力已有显著的提高,高 校和社科院系统是研究的主力,北京是研究的中心。

[关键词]国际经济关系 CSSCI来源期刊 论文被引 著作被引 机构分布 地区分布

中图分类号:F1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9)6-0108-11

根据2000—2007年CSSCI期刊论文数据的分析,从2000年到2007年中,国际经济关系研 究的论文发表呈现缓慢下降趋势,但是研究的规范性和学术性不断增强,其研究水平和研究 成果在人文社会科学中处于前列[1]。本文将根据相关数据分析国际经济关系研究 领域的学者、研究机构和区域影响力,并分析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以及未来的研究趋势。

研究学者的学术影响力

国际经济关系研究学者的影响力,主要表现为发表论文的人数和被引人数、学者发文数量、 学 者论文被引率、论著被引率。通过这四项指数的分析,我们不仅可能了解中国国际经济关系 研究队伍的大致规模,而且能够掌握其研究成果的水平质量。

一是国际经济关系论文的发文人数和被引人数。表1给出了2000—2007年在CSSCI来源期刊发 表论文的总人数和被引作者总数。从发文学者数量(不合并同姓名者)看,2000年共有1 708名作者,2007年为803名,减少了905名,平均每年减幅6.62%。从年度看,虽然 学者数量 呈曲线波动,但总体趋势是不断减少。发文学者的绝对数量(合并同名学者)也是如此,20 00年1122人,2007年730人,减少了392人,平均每年减幅为4.37%,说明研究队伍 的规模不 断缩小,但仍是相对稳定的。但另一方面,被引作者的数量经过四五年的平稳发展后,呈大 幅增加趋势,2000年为2575人,2007年为4151人,增加了1576人 ,平均每年增加7.65%,这 标志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双双提高。研究队伍和研究质量的“一降一升”说明了以 下两种情况:一是研究队伍的规模相对缩小,可能是从事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的研究人员对 该分支领域兴趣减小;二是被引次数不断增加,仍表明该分支领域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甚 至得到跨学科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并说明该分支研究领域持续具有重要的学术影响。

二是国际经济关系研究人员的发文数量。经过检索,我们发现在2000—2007年期间发表4篇 论 文以上,即平均每两年发表一篇的,共有108位学者;共发表2篇论文的,即平均每年发表一 篇的,有33位学者(含合作研究),如表2所示。必须说明的是,表2列举的数字,并非这 些作者在这8年期间全部发文的总数,而只是其发表的国际经济关系论文的数量。该表所列 的3 3位学者,大都在各自的研究领域或该领域享有盛名,绝大部分都是教授和研究员。从这些 学者的分布机构来看,14位来自高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及其下属研究所13人,中国银行2人 ,其他4人分别来自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新华通讯社、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院)和上 海社会科学院。这说明,高校系统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是国际经济关系研究的主要学术基地。

三是学者论文被引分析。经过检索,我们发现2000—2007年期间论文被引的作者,大致可以 分成四类,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现当代中外各国和地区的领导人、国际机构、研究学者 。本文主要分析研究学者的论文被引,如表3所示,论文被引32次以上的,即平均每年被引 4次的,共有21位学者(同名者1人)。

在这21位学者中,中国学者19人,外国学者2人,其中,日本学者1人、美国学者1人,此即2 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其论文及中译版本被引145篇次,超出被引篇次 排在第二位的两倍以上,说明此人对我国在该研究领域的非同寻常的学术影响。在19位中国 学者中,发表论文数量和被引篇次均处于前列的,即表3与表2排列重合的,共有10人,他 们是活跃在该分支研究领域和各自研究领域的杰出学者,即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张蕴 岭、张幼文、陆建人,以及拉丁美洲研究所江时学和苏振兴、美国研究所陈宝森、世界经济 与 政治研究所余永定、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许新、东北财经大学刘昌黎、复旦大学华民。可 见, 中国社会科学院系统与高等院一样,不仅是我国国际经济关系研究的主要学术阵地,而且是 该 研究领域的引领者。其次,从学者的机构分布看,北京是最重要的研究基地,其他是沿海 发达地区各大城市,如长春、大连、上海、厦门、广州等。第三,在年龄结构上,这些被引 学者的主体是中年,老年和青年较少,预示着学术队伍的未来培养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任 务。

需要注意的是,表3中包含了译著的被引统计,如排序第17位的杨宇光,是三本国际政治经 济学名著的译者,即英国已故国际政治经济学家苏珊•斯特兰奇的《国家与市场——国际政 治经济学导论》、美国著名国际政治学家罗伯特•吉尔平的《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和《全 球政治经济学》,这三本名著都是国际经济关系研究的开山或扛鼎之作,也是该研究领域的 必读参考书。[2]

还要指出的是,通过对2000—2007年被引篇次超过10次的学者的检索,我们发现,在中国社 会科学院以外,中国著名高校的许多学者是国际经济关系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者,按照发文 数 量和被引频次的排序相加,名列前茅的主要有东北财经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 学、辽宁大学、暨南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黑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 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它们是中国著名国际经济关系研究人员特别是著名学者的荟萃 之地。

四是国际经济关系研究学术论著。这里采取的标准,仍沿袭上文的论文被引分析,将著作分 为 四类,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及其译著、现当代中外各国和地区领导人著作以及文集和选 集、国际机构的报告和统计、学者的著作和译著。这里只分析最后一类,即中外学者的著作 和译著。但必须说明的是,如同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其他分支研究一样,马克思主义经 典著作及其译著、现当代中外各国和地区领导人著作以及文集和选集等两类著作,在国际经 济关系研究领域同样占据最重要的地位,影响最为显著。

表4给出了被引10次以上的31种学术著作,其中,外文著作4种、译著15种、中文著作12种 。在外文著作中,英文著作2种、日文著作2种。在译著中,英美学者著作11种、波兰学者著 作1种、日本学者著作1种、法国学者著作1种、荷兰学者著作1种。这些译著的被引次数共18 6次,占所有31种著作被引总数的48.81%;加上4种外文著作被引52次,外国学者著作的被 引 次数达238次,占本表被引总数的62.47%,超过中国学者的著作被引率,足见外国著作对该 研究领域的重大影响。

第二,在这些外文著作和译著中,经济学特别是国际经济关系著作位居前列,且大都为该领 域 的重要著作,如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雅克•阿达《经济全球化》、保罗•萨缪 尔森《经济学》、保罗•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关系》、苏珊•斯特兰奇《国家与市场》。值 得 注意的是,在这些外文著作和译作中,保罗•克鲁格曼的3种著作同时榜上有名,即译著《 国际经济关系》、《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以及英文著作《地理和贸易》,其被引次数共31次 ;迈克尔•波特的同名著作的中英文本的被引次数共29次,接近克鲁格曼。

第三,在当代中国学者的12种著作中,国际经济关系著作11种、中国经济著作1种,其被引 次数 共为143次,为该表所有著作被引总数的37.53%,被引率小于19种外文著作和译著,从另一 个侧面说明了我国国际经济关系研究尚处于成长的“初级阶段”。需要指出,在11种国际经 济关系著 作中,主体是一般的理论介绍、经济史研究和国别经济分析,说明该学科领域的建设任重道 远。

最后,上述31种著作的出版情况,同样表明我国国际经济关系研究的相对落后。在这些著作 中 ,中文著作和译著的最早出版是《西方世界的兴起》,最新出版的是《世界经济千年史》, 巧合的是,两者均为经济史著作。这大致能够说明两种情况:一是我们未能紧密跟踪海外国 际经济关系研究的理论前沿和热点问题,二是我们主要还是关注世界经济以及相关国家的经 济 演变和发展史。从出版社情况看,经济科学出版社、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中央编译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华出版社、华夏出版社是国际经济关系著作的主要出版主体,证明 北京在国际经济关系研究中的中心地位。

研究机构的学术影响力

本文所分析的国际经济关系研究机构,分为9大类,即高等院校、社会科学院系统、党政部 门、非五大系统的各类机构、国外学者、党校、解放军系统、台港澳系统和其他机构。

中国国际经济关系研究机构的学术影响力,主要表现为发文数量和论文被引数量的比较。在 但 分析其学术影响之前,有必要了解各类机构发文的总体情况。表5给出了上述9类机构200 0—2007年发表国际经济关系研究的论文数量。其中,普通高等院校共发文3237篇 ,占所有发 文的58.36%;社科院系统1115篇,占20.10%;党政部门418篇、非五大系统的各 类机构389篇 ,分别占7.54%和7.01%;其他几类研究机构,如国外学者、党校、解放军系统、台港澳系 统 和其他机构,其发文相对较少。这说明,高等院校和社科院系统是国际经济关系研究的主要 阵 地,两者的发文总数是4352篇,占总数的78.48%。其次,从发文的年度变化看, 各类机构基 本上都呈下降趋势,这与我国国际经济关系研究的总体趋势是一致的。2006年前,高等院校 的 下降幅度不大,但2007年发文数量突然减少到349篇,比2006年451篇减少102篇,降幅达22 . 62%。社科院系统的变化大致相同。国外学者的发文数量不大,但同样的,从2006年到2007 年,其下降幅度超过50%。台港澳学者的发文始终很低,变化也不大。国外学者和台港澳学 者的发文率低,说明我国国际经济关系研究的开放度相当不够,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的 这个分支研究领域仍未达到同国际甚至台港澳进行交流和对话的水平。

从各类机构的发文数量也可以看出,我国国际经济关系研究的主要机构是在高等院校、社科 院 系统和党政部门,特别是高等院校和社科院系统的各个教学研究机构,是国际经济关系研究 论 文的主要生产者。表6给出了8年发文60篇以上的19个机构,其中,高等院校14个,占73.68 %;社科院机构4个,占21.05%;党校1个,不到5%。这表明,高等院校是我国国际经济关系 研究的最主要的基地,社科院系统是另一个重要的学术阵地。

从各研究机构发文数量的排名看,2000—2007年国际经济关系研究发文最多的是南开大学, 其 次是复旦大学、吉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表2和表3中学者发文较多的东北财 经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在表6中的排名分别为第12名、第6名、第18名,而外交 学院则榜上无名。中国社会科学院各个研究所的排名也是如此,在这里出现的世界经济与政 治研究所、拉丁美洲研究所和亚太研究所,排名也开始落后。这大致有三个原因:一是综合 性大学拥有研究传统或优势,如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它们长期 以来在国际经济关系研究中处于领先甚至领导地位;二是这些大学在学术队伍的建设上拥有 优势 ,特别是在该学科领域拥有多个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点;三是高校改革始终领先于社科院 系统,在人才引进和学术队伍建设、研究项目资助等方面,投入较多,成效明显。

各研究机构的论文被引情况,同样反映了上述特征。如表7所示,8年被引次数超过16次 的,即平均每年被引2次以上的,有19个机构,其中,高等院校仍是主体,为13个,占68.4 2%;余下皆为社科院机构,占31.58%。这说明,高校和社科院在我国国际经济关系研究领 域的影响很大,而高校的影响又远大于社科院系统。表7所表明的各个高校在论文被引方面 的学术 影响力,与表6并不完全一致。复旦大学被引46篇次,位居第一;以下依次是吉林大学41 篇次、北京大学36篇次、中国人民大学33次。表6发表论文第一的南开大学,在这里排名 第7位;在表6中排名第13位的暨南大学,在这里却榜上无名;而未进入表6的辽宁大 学,在这里却跻身第14名,再次说明了该校传统学科的较强学术影响。在社科院系统中,中 国社会科学院各研究所始终处于领导地位,其下属的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拉丁美洲研究 所和亚太研究所虽然排名有所变化,但始终处于被引次数的前列,同时,未进入表6发文 前列的日本研究所和欧洲研究所,却分别进入论文被引排名的第12位和第18位,从而表明中 国社会科学院及其相关研究所始终处于我国国际经济关系研究的前列,对推动该领域的成长 ,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地区的学术影响力

国际经济关系研究机构的发文和被引情况,大体说明北京和沿海发达地区在该领域的巨大学 术 影响。为进一步证明这个观点,本文引入地区发文统计和地区论文被引统计两项数据,它们 提供了我国各个地区的所有研究机构在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论文和论文被引的情况。

表8给出了2000—2007年我国不同地区发表国际经济关系研究论文的数量情况,其中,台港 澳的发文数量仅是这些地区的学者分别在内地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统计。如该表所示,北京地 区在8年期间共发文2150篇,占所有地区发文总数的40.05%,北京成为我国国际经 济关系研究 的当然中心。其次是东部其他省市,包括上海、吉林、江苏、广东、湖北、天津、辽宁、福 建各省市,发文量均超过200篇,但上海市因拥有该研究领域的传统优势而又较大幅度地超 过其他各个省市。第三是山东、浙江、四川、黑龙江、云南、河南各省区,发文在50篇至20 0篇。第四是边远省区和台港澳,它们发文数量不多,影响也较小。

地区论文被引情况,说明了各个不同地区的研究质量和研究水平,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 北京的中心地位和东部省市的较强影响。表9列举了各省、市、区的论文被引统计情况。 排名首位的北京,被引515篇次,约占全部被引篇次的50%;在其他各地区中,被引篇次超过 100次的,只有上海市;被引篇次超过50次的,只有吉林和湖北;被引篇次超过20次的,包 括江苏、辽宁、天津、福建、广东、浙江。这些地区的学术影响力,与其对国际经济关系研 究 的贡献大体上是一致的。广西、宁夏、香港、澳门等4个地区虽有论文发表,却无被引统计 ,反映了它们的学术影响力较弱。

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根据2000—2007年CSSCI来源期刊国际经济关系论文数据提供的关键词统计,我们可以进一 步 分析当前我国国际经济关系研究领域的主要问题、重点和热点,从而可以把握该领域的一般 特征,明确其可能的发展趋势。

经过检索,2000—2007年国际经济关系研究论文标引10次以上的关键词共262个,其中,标 引4 0次以上的,即平均每年标引5次以上的,共51个,这51个关键词,表明了当前中国国际经济 关系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分别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经济合作、发展经济体研究、新 兴经济体分析、经济体制等五个方面。这说明了该领域研究的一些基本特征。

第一,我国国际经济关系研究领域的最主要的重点和热点,是经济全球化。从表10可以看出 ,“经济全球化”的标引次数位居第一,远远超过其他所有关键词。如果加上排名第4名、 第5名、第51名的“全球化”、“世界经济”和“全球经济”,经济全球化毫无疑问是学者 们研究的重点中的重点和热点中的热点。但是,如同“新经济”等其他热点那样,“经济全 球化”近年来呈降温趋势,其标引次数从2000年174次减少到2007年23次,年标引率下降超 过15%。这种现象,似乎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趋势及其涉及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有些脱节 ,从而部分地说明了我国全球化研究存在一些根本问题,如理论和方法创新以及问题的进一 步深入。[3]

其次,国别经济研究是我国国际经济关系研究的第二个重点,也是主要研究对象。这里分三 种 情况。一是发达经济体研究。“美国经济”、“日本经济”、“欧盟”等关键词的标引率较 高,特别是美国和日本两个发展经济体的出现频次,远远超过其他经济体。二是新兴经 济体,如俄罗斯、印度等,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从表10可以看出,“俄罗斯经济”的标引 率处于大致平稳状态,说明俄罗斯始终是近年来我国学者关注的重要对象;“印度经济”的 标引率近年来则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近两三年来上升较快,从2005年4次增加到2007年10 次,表明我国学者愈益关注印度的崛起及其前景。三是发展中国家,这如拉丁美洲国家,是 我国学者关注的一个重要对象。

第三,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经济形势研究,是第二个热点。国际经济合作,特别是区域一体 化,其研究范围较广,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合作及相关理论,如经济一体化、自由贸 易区,又包括国际经济机构研究,如世界贸易组织(WTO)、跨国公司、地区经济合作机构 等。国际经济形势方面的关键词,包括“经济增长”、“经济形势”、“经济危机”、“金 融危机”、“经济衰退”、“泡沫经济”、“经济复苏”等。经过进一步检索,这些关键词 的出现,往往是伴随着个案研究的。

最后,理论研究也是我国学者关注的重要领域。这个方面的关键词,包括经济体制研究,如 “经济体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新自由主义”和“经济转轨”;包括经济 模式研究,如“东亚经济”;包括经济结构和经济改革研究,如“产业结构”、“经济改革 ”等;包括政策研究,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等 。

从关键词的分布及其变化看,我国国际经济关系研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此进行 分析,有助于我们把握该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方向。一是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不足,在标 引40次以上的关键词中,除“中国经济”、“市场经济”、“技术创新”外,几乎看不到新 理论和新方法的出现,如“金融创新”。二是问题研究缺乏应的深度,如关于国际经济形势 的论文,缺乏历史和 理论的比较分析,因而只能提供一般的常识信息,如民主化与经济贸易政策和国际经济关系 之间的相互联系、国际经济相互依存与国际冲突之间的相互影响等。三是研究对象的不平衡 ,如发达经济体研究和新兴经济体研究颇多,但发展中国家研究不足,如非洲国家;发展经 济体中的经济政策和运行层面研究较多,理论、制度、创新和问题研究不足;新兴经济体研 究也是如此,两分法较多,短期问题和长远趋势的结合不能令人信服,这部分是因为方法的 简单或缺乏,如国内政治、国际政治环境与国家经济贸易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这些 方面的问题和缺陷[4],大致预示了我国国际经济关系研究今后的努力方向。

结 束 语

本文借助CSSCI来源期刊国际经济关系发文和引文统计,对2000—2007年期间期刊、学者、 研 究机构和地区的学术影响力进行了初步分析,可以归纳出该研究领域的几个一般特征:我国 国际经济关系研究是一门仍在初步成长中的年轻学科或研究领域,近年来发展形势不容乐观 , 其研究队伍有待进一步培养和扩大;该领域研究成果的学术影响和水平近年来大大提高,表 现出与国际接轨的强劲趋势;该研究领域受英语世界的研究成果的影响较大,其中美国对中 国的研究影响最强;中国国际经济关系的研究中心是北京,东部地区的上海、吉林、江苏、 天 津、辽宁、浙江等是北京以外的重要研究基地;中国国际经济关系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创新、 问 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加强。概言之,中国国际经济关系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跨 学科研究领域,尽管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但有着良好而广阔的发展前景。

注释:

[1]王维,周桂银.中国国际经济关系研究的一般特征和发展趋势(之一):论文概况及 学术期刊分析——基于2000—2007年CSSCI期刊论文数据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8( 6)

[2]张宇燕,李增刚.国际经济政治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于沛主编.全球化和全球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4]王逸舟主编.国际政治理论与战略前沿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9-57

(责任编辑:张晓薇)

猜你喜欢

发文著作学者
秒变戏精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
试论儒家和道家著作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程门立雪
画家的数学著作
大学者
联合发文算不算协办机关发文
毛主席著作一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