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08/2009世界经济形势:全球化的新挑战

2009-12-28“世界经济走势”课题组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9年1期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世界经济走势”课题组

[内容提要]2008年世界经济呈现剧烈动荡态势,从上半年的高增长、高通胀到下半年的急速下 滑、走向衰退,发展走势出人意料;尽管各国政府奋力救市,但2009年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 发展中国家经济走势都不容乐观。本报告在分析此次世界经济危机的根源基础上,对经济全 球化带来的世界经济结构失衡和政府在新形势下宏观调控的方式进行了反思,并探讨了未来 全球化的调整方向。

[关键词] 世界经济形势 全球金融危机 经济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F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9)6-0022-07

2008年,世界经济步入新世纪以来的第一场衰退,这有可能是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随着 衰退的加重,2009年世界经济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这场经济危机是世界经济在全球化背 景下,深层次矛盾不断演进和激化的结果,对我们现行发展模式和现有经济理论提出了严峻 挑战。

2008年世界经济走势与特征

2008年世界经济剧烈动荡,美国次贷危机逐步升级为全球金融危机,并严重影响到实体经济 ,导致世界经济步入衰退,全年呈“过山车”的走势。[1]12月,IMF的最 新预测称2008年世界 经济增长率为3.7%;世界银行(WB)和联合国(UN)则均认为世界经济增长率是2.5%,为 自200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其中,发达国家衰退幅度远大于发展中国家(见表1)。发达国家 中,美国、欧元区及日本经济增幅分别是1.4%、1.2%和0. 5%。发展中国家受影响的幅 度相 对较小些,仍可维持5.9%~6.6%的增长率,继续担当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其中以中国 ( 8.5%~9.4%)为首的东亚新兴市场(7%)仍是全球增长亮点。但是,各种经济指标数据显 示,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发展中国家制造业也面临严重态势,经济形势同样在加速恶化。

2008年世界经济走势表现出以下基本特征:

(1)贸易增幅回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在全球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增长大幅放缓的背景下 ,国际贸易增长放缓,全年预计增幅在4.4%~6.2%之间。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再次在欧美国 家 中大肆抬头。美国新任国务卿希拉里近期甚至表示,要重新审视全球自由贸易的必要性。法 国总统萨科奇也呼吁欧洲各国放弃自由贸易,形成“一套真正的欧共体特惠制体系”,以 保 护欧盟的农业和工业免受不公平竞争的冲击。此外,欧盟近期对中国的汽车零部件实施87% 的报复性关税,这个是典型的贸易保护主义的举措,将影响我80万产业工人的就业。

(2)国际原材料价格大起大落。2008年上半年,受以对冲基金和机构投资者为首的国际游资 炒作,以能源为首原材料的国际市场价格背离供需规律,屡创新高,其中,石油价格一度高 达每桶147美元;下半年则受经济衰退影响,国际投资者纷纷撤资,抛售石油等期货,到年 底时,国际油价暴跌已跌至每桶40美元左右。其他黄金、铁矿等金属,甚至农产品等几 乎所有生产原材料的价格都在年内经历了二战以来最大幅度的上涨和下跌,目前,除了贵金 属和玉米、大豆等农业原材料价格仍然偏高外,大多数原材料价格已经明显低于过去5年繁 荣期的平均水平,比如油价低了1/3多,铜价和镍价低了约一半。

(3)全球金融市场剧烈动荡。所有机构投资者,包括银行,都在撤回资金。一方面,FDI放缓 ,资本回流趋势明显。甚至在经济形势尚未空前严峻的9月份以前,韩国、土耳其、巴西等 国家的资本流入就已经停止。同时,金融危机引发全球私人资本回流,投资者大肆抛售外国 证券。美国资本市场境内外私人资金流量迅速从一度高达美国产值的18%化为乌有。各国央 行取而代之,成为国际资本流动主力军,大量购买美国政府债券,以维护国际货币秩序。

全球经济危机的演进与根源

左右全球经济走势的本次危机由美国发端,表现出高度的全球同步性和极大的杀伤力两大特 征,各国政府的应对也空前主动和一致。但美国次级债危机蕴涵全球经济的深层次问题,而 并非美国住房市场的单一问题,危机爆发是经济全球化发展下深层次矛盾相互作用的必然结 果,因此,政府干预力度再强大,也无法挽回世界陷入经济危机的最终局面。

1.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与爆发

这场次贷危机的起因应追溯到2000年的IT泡沫。当IT泡沫破灭后,美国总需求迅速下降,经 济有可能陷入全面衰退。为遏制颓势,美联储将利率从6%猛降到1%(195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希望通过刺激消费让美国经济继续保持增长。然而,事与愿违,由于低利率刺激,在美 国经济恢复增长的同时,房地产泡沫却越来越大。一方面,能够承担住房贷款的人数迅速增 加,而不断推高的房价及偏低的长期利率使未来预期更加乐观。受高额利差的诱惑,以华尔 街为代表的金融机构视巨大的潜在风险于不顾,甚至不负责任地全面放宽放贷标准和信用等 级,疯狂制造与次级债有关的金融衍生产品,巧立名目骗取社会资金。2004—2006年间,大 约 1万亿美元的突然涌入改变了次级贷款市场的原本较安全的结构。这些贷款随之被进一步分 割并证券化,和其他金融产品一起打包转卖给全球投资者,风险被金融机构转嫁给债权人并 通过杠杆效应数倍放大,成为次贷危机最终全球爆发的导火索。

另一方面,在美联储按计划实行紧缩货币政策的同时,财务状况恢复良好的美国企业却并未 如预期地那样,开展新一轮大规模生产性投资。因此,让企业成为经济发展火车头,带领美 国走出房地产泡沫的愿望落空了。相反,高企的房价及其他金融红利赶走了美国人最后的储 蓄意愿,2005年成为美国家庭不再储蓄依靠负债消费的转折点[2]。没有储蓄的美 国只能深度 依赖于资产价格回账拉动经济增长[3],放任金融泡沫以维持增长是政府的必然之 举。

2006年春,美国房价终于见顶并开始回落,这意味着众多享受优惠期内优惠利率的借贷者被 优惠期过后大幅度升高的固定利率次贷套牢。由于大量借贷者只负担得起还贷前三年的超低 优惠利率[4],在优惠期结束后恢复的正常利率就造成了大量贷款拖欠现象的发生 ,2007年2月 次贷危机浮现。优惠利率调整的第一次高峰到来,大约有50万美国人受到调息的影响。3月 国会就次级债问题举行听证会,确认次贷余额规模为1.3万亿美元,预计约100万户美国家 庭 可能无法归还贷款。4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成为第一家破产金融 机构。

2.升级为全球金融危机

2007年8月初,次贷风暴席卷了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全球主要国际金融市场[5]。各 国政府猛然 认识到危机的真实性和严重性,进入紧急应对状态,不断降息和向金融市场注资[6] 。然而市 场的疑惑和恐慌情绪继续不断蔓延,抛售问题资产的企图导致资产价格继续下降,局势进一 步恶化。

随后,9—11月,美国和全世界迎来了次贷优惠利率调整的第二和第三个高峰期,分别又涉 及到100万房贷者,由此导致的次贷相关金融产品价格的暴跌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了巨大冲 击。大面积的违约沉重打击了数以千记的银行和保险业金融机构,贪婪的暴露更加动摇了投 资者对整个金融市场的信心。

到2007年末,美国次级债总量约1.5万亿美元左右,其中风险较高的结构性产品接近50%, 约7500亿美元。次级债的折价率在50%~60%,这部分产品的年度损失已达37 00亿~4500亿美元。当年全球逾百家银行及证券公司在金融风暴中的资产减计和 信用损失金额共计6609亿美元 [7]。而IMF的《世界金融稳定报告》则推算世界金融机构因美国次贷危机的损失将 达1.4万亿美元。“经济9•11”称呼的出现标志着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度恶化。

鉴于单纯降息和向市场注资两大对策已告失效,2月英国政府将诺森罗克银行收归国有,掀 起了本次危机的国有化浪潮。同时,英法带头敦促国际主要金融机构改革,而美国则谋划加 强混业监管金融改革[8],试图从机制方面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

3.向经济危机转化

2008年6月后全球金融危机再次升级。银行倒闭潮[9]开始了,独立投资银行业务模 式的终结意 味着金融“去杠杆化”时代的开启。北欧小国冰岛宣布由于过度举债投资失利,国家濒临破 产 ,国民人均负外债20万美元,成为本次危机中第一个破产的国家。在亚洲,越南经济因外资 大出逃而陷入经济危机。韩国也因过度举债而陷入信贷危机。10月全球股市再次暴跌,全球 六大央行再度联手,宣布共同向金融体系注入1800亿美元资金。之后美国和欧洲先 后通过了7000亿美元和2万亿欧元救市方案;全球央行史无前例集体大降息。但各 国政府的应对仍然 停留在金融业,并不涵盖实体经济。

然而,全球金融危机已经转化为经济危机。第三季度GDP出现了0.5%的降幅,第四季度GDP 很 可能继续负增长,连续两季度负增长标志着美国经济陷入衰退。而欧日发达经济体已在第三 季度先于美国步入衰退。流动性短缺危机已经波及到了金融体系之外,首当其冲的是中小企 业和消费者。而中国等发展中大国则通过贸易和投资的感染也已步入制造业衰退边缘。随着 汽车、航空、钢铁等支柱制造业的相继告急,各国政府紧急寻求解决方案。继中国公布4万 亿元财政刺激方案后,12月加拿大向汽车工业提供40亿加元紧急援助为阻止经济进一步下滑 ,奥巴马新政府也提出总额高达850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

面对全球性衰退,岁末各国央行再度集体大幅降息,货币政策已近底,全球零利率时代到来 ,财政政策上升为应对危机的主力。日本等国经验表明,尽管泡沫的破灭能够摧毁相当于一 个国家许多年GDP的财富,迫使私营部门埋头还债,但是只要政府能够维持足够规模的财政 刺激来抵消通货紧缩缺口,其GDP就依然能够维持泡沫高峰时期的水平。并且,政府财政政 策对于总需求和货币供应的支持,也是加速修复企业和个人资产负债的唯一有效途径。

2009世界经济趋势预测

2009年世界经济仍将在衰退中挣扎,IMF预测年增长率将继续下降为2.2%,而WB和UN的预测 值只有0.9%和1%,将是1970年有记录以来的最低值。主要负面因素有四:首先,尽管各国 已 经采取多种“救市”措施,但金融市场可能还埋藏着很多未引爆的“地雷”,金融领域的更 多坏消息将进一步恶化增长前景;其次,美欧发达国家实体经济已经出现危机,导致发达经 济体投资信心和消费需求双下降;第三,新兴市场受汇率波动、进口需求减少及信用危机引 发的出口融资下降打压,出口增速大幅下滑;第四,发展中国家通过贸易和投资感染危机, 实体经济已濒临危机,如政府不能有效遏制,今后势必通过信贷蔓延到金融部门,导致经济 增长停滞甚至出现衰退。

由于发达国家的实体经济已经受感染,汽车和钢铁两大支柱产业处于危机中,发达经济体将 步入全面衰退期。据WB等三家国际机构预测,美、欧、日将全部出现负增长,总体增长率在 -0.3%~-0.5%之间。UN还预测,2009年美元将恢复下跌趋势并有可能出现硬着陆。

WB预计,2009年发展中国家的GDP将增长4.5%。尽管发展中国家2008年衰退幅度较轻,但由 于 中国等发展中大国制造业已近衰退边缘,而中印等制造业大国对原材料的需求是推动俄罗斯 、澳大利亚、南非、巴西等资源丰富国家的增长的主动力,因此,2009年各新兴市场不但增 长幅度将更趋缓,甚至有可能停滞不前。

金融全球化进程相对停滞,全球金融去杠杆化和监管的加强将进一步抑制私人机构的投机活 动和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由于国家对资本掌控力继续加强,使国家资本的代言人——主权 基金、养老基金等金融投资机构日益成为国际金融的核心力量。私人资本的国际投资将继续 缩水,新兴市场的外资可能大规模回撤。

受经济衰退影响,世界贸易量2009年将加速下滑,IMF和UN均预测年增长率为2.1%,只有20 0 8年增长率的一半,而WB甚至预测增长率将从2008年的6.2%下降为-2.1%。贸易量的加速萎 缩 以及贸易保护导致的贸易替代,势必将极大地冲击各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尤其发展中国家将 不仅仅是出口量下降,而且价格还将受到(出口商品价格下滑的)冲击,WB称发展中国家20 09年的出口增长将由过去五年的平均增长15%放缓至3%。

原材料市场价格近期连续走低,远期可能再次高企。经济衰退使需求减少,以及游资的大量 回撤使高企的原材料价格向均衡点回调。但是,由于国际供应也在减少,如OPEC等国际生产 组织已经相应大幅度减产;大型采矿企业也开始控制矿产量并推迟新开采计划[10] 。尤其农产 品方面,受危机影响农业投入相对下降,且近年粮食增长量逐年下降,但发展中国家对主食 原料的需求将继续增加。因此,原材料价格继续大幅回调的可能性不大。此外,最近油价的 频 繁波动显示,国际投机活动仍活跃[11],也增强了价格回升的可能性。因此,不论 2009年危机是否见底,只要国际需求有所增大,国际原材料价格必会反弹。

对经济全球化的反思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特定的名词,指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生产关系、主要是交换关 系。[12]覆盖全球的信息数字网络和交通运输网络降低了生产要素及商品、服务的 流动成本, 极大地促进了世界贸易和投资的迅速发展,促进了金融的全球化,促进了科技的全球化,使 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程度加深。各国可以从这样的交换关系本质性变化中受益,通过积极介 入世界经济,利用对外贸易和吸收或对外投资,利用国外科技成果,利用日益广泛的世界市 场,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但同时,由于国界的局限以及区域一体化程度参差不齐,使劳动力和资源等主要生产要素未 能真正实现自由流动,造成金融资本过度发展,发达国家政府放任资本疯狂逐利,最终导致 了全球经济二元化加剧,即贫富分化加剧、地区分化加剧、行业分化加剧,全球财富甚至后 代财富通过金融衍生工具以更快的速度向极少数人集中。[13]

这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由于世界经济结构严重失衡而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危机带来的 挑战和揭示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1.市场失灵与政府放任

政府和市场是左右手。市场失灵时,就要依靠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予以纠正。20世纪80 年代 ,主流新自由主义学派提出“政府不能解决问题,政府本身才是问题”的口号,随后的市场 化和自由化改革浪潮推进人类社会步入经济全球化时代。但是,20年来,全球化进程始终伴 随着日益频繁且危害升级的金融危机。现在,最大的危机在作为国际金融心脏的美国发作了 ,并 且通过资本血液迅速感染世界各国,市场不但无力纠正和阻止,反而推波助澜。于是,全球 危机下“市场失灵,只有政府才能解决问题”的新共识产生。

全球化下市场失灵的直接责任在于市场的国界分割和政府放任失职。多年来,美国政府以自 由放任为执政理念,早已使美国由最大债权国沦为最大债务国,全球化以来负债率上升之高 之快已经使全球不堪重负。2006年世界最重要的三大经济组织——G7、OECD和IMF就同时警 告,称美国的贸易赤字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全世界的领导者们必须尽一切可能妥 善解决这个问题,否则必将发生诸如美元崩溃这样的灾难性后果。但美国等发达国家因为近 年来实体经济始终未能形成新支柱产业,只能继续赖金融为生;发展中国家则必须依赖美国 的资本、技术和市场来维护本国就业和GDP增长。因此,各国政府出于政治和经济上安全需 要,仍然选择了放任纵容。

政府的失职和资本的贪婪最终在次贷引发的全球危机中暴露无遗。贪婪使市场信心丧失,信 心成为全球性“稀缺商品”。此时只有启动国家信用,才可能维持市场运转,恢复市场经济 正常化才可能恢复人们的生产和消费信心。

当前各国政府有两大要务:一是要尽早立法,规范整顿非传统金融行业,降低金融杠杆力, 进行严格监管,消减其对非金融行业的干扰。资本必需要依靠国家的力量、政府的力量来让 它归于正途,否则资本的短视性将会给这个国家的未来带来严重的后果,早有俄罗斯,现在 有美国都是个反面教材。二是积极运用财政政策刺激实体经济,激发生产和市场信心。一直 以来,人们认为政府对私营部门投资的挤出效应是财政政策最大的负作用,但是这种现象现 在不会发生,因为私营企业都在集中精力偿债。大量的公共支出也并不会导致无效的资源分 配,因为没有被政府部门利用的资源最终也会被束之高阁,而对于资源分配来说,这才是最 坏的结果。远期,政府应主要致力于消除各生产要素和贸易的国界障碍,区域经济一体化是 必经之路。

但同时也切勿以政府行为代替一切市场行为,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一旦市场恢复功能,政 府就必须及时退出。所以即使在危机时期,政府也要谨慎控制干预的适度规模。

2.发展模式与贸易失衡

曾几何时,全球化之路变成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美国化”之路。然而,一味崇拜“美式奢 侈生活”,片面追求GDP数字增长的发展模式现在被证明已无以为继。

典型亚洲型经济增长模式是日本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实行的:生产优良产品,出售给美国, 然后获利。这种战略就是将一国的政治、军事和外交等棘手的问题搁置起来,或者将决定权 交给美国。这样就可以把这个国家所有的资源都集中于制造高质量产品并且销售给美国。只 要美国不断购买产品,出口就会上升,由此增加的收入又可以投资于新技术和设备,进一步 促进经济和GDP的增长。日本依靠这种战略很快取得了经济高增长。后来韩国学习日本模式 ,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紧接着,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台湾及中国等国家或地区纷纷 跟进, 并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尽管这种战略对整个亚洲经济乃至世界经济近年的迅猛增长做出了巨 大贡献,但其存在的前提条件是美国必须背负不断增长的巨额贸易赤字。为了维护这一增长 前提,中日等制造业大国不得不长期大量购买美国资产债券,以维持美国巨大的消费能力。

然而,现在美国再也无力承担这样的巨额贸易赤字了,巨额的债务损失风险也使各主要债权 国不愿再提供更多的借贷,这就意味着全球经济必须进行重大改变。美国的出路是减少负债 和进口,提高国内生产和储蓄;同时,亚洲等制造业国家必须尽快尽量减少对美国的贸易依 赖,提高国内消费力是根本。

金融大国和制造业出口大国两种畸形发展模式实质上是金融大国以落后国家的资源和贫困为 代价谋取金融暴利和国民红利[14]。对奢侈生活的集体追求导致各国争相以子孙后 代的利益为 代价换取今天的资本财富和高消费能力[15];此外,这种国家间分工还导致了对地 球资源、气候和环境的极大破坏,人类生存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

因此,现在我们需要重新平衡不同国家之间的需求和分工。人类现代社会有必要检讨城市生 活模式,向环保和节俭回归。发展中国家不能再继续满足于处于国际产业链下游,它们需要 不断 提高生产技术含量,以参与更多的制造业水平分工和节点分工[16],增强经济自主 力和内生力 。发达国家需要重新重视并大力发展制造业,向实体经济回归。各国都需要积极扩大和保护 中产阶层,以稳定社会和维护经济健康安全地发展。

综上所述,未来经济全球化应以人类的“和谐与富裕,健康与幸福”为目标进行缔造。为此 ,需要改变发达国家和富裕地区的过度消费模式和奢侈消费观念,重新视勤俭节约、环保为 美德。发达国家一定要向实体经济回归;同时,发展中国家要继续积极推行金融深化,谋求 经济独立性,通过改变发展模式转变旧的依附关系,构建和强化新型平等合作关系。

今后世界经济的多极化趋势将是人类实现经济一体化这个全球化终极目标的新台阶。

注释:

[1]黄卫平,李娇.存在变数的世界经济与中国的应对.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5)

[2]自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国全国储蓄率就不断下降,20世纪80年代里根时期还高 达10.08%,到克林顿时期已降到4.6%,布什第二任期内,2004年全国储蓄率是1.8%,200 5年下降为-0.4%,2006年是-1%,2007年是-1.7%。(宋鸿兵,2008)

[3]IT泡沫破灭后,美国从其他国家透支金额高达5万亿美元,维持经济运转和GDP增长。

[4]又称为“诱惑利率”(Teaser Rate),是为了吸引借贷者申请住房贷款,放贷机构将 借贷 者最初所需支付的放贷利率调低。在诱惑利率期结束后,借贷者就必须支付正常利率了。

[5]德国工业银行宣布出现82亿美元亏损;美国第十大抵押贷款机构美国住房抵押投资公 司申 请破产;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宣布下属两只基金倒闭;法国第一大银行巴黎银行宣布冻 结三只下属基金;欧洲股市重挫;日本第二大银行瑞穗银行的母公司瑞穗集团宣布损失6亿 日元。

[6]8月4日全球各大央行48小时内迅速投入超过3262亿美元托市;美联储甚至一 天内分三次注 资380亿美元企图稳定股市;14日欧美日三大央行再次注资720亿美元;其后美、欧、日、澳 分别再追加340亿美元、400亿欧元、1.8万亿日元、35.7亿澳元托市。10月美财政部成立 了1000亿超级基金购买抵押债券。

[7]其中损失居前三位的分别是美联银行、花旗集团和美林,而中国银行则以损失31亿美 元,位列损失榜第39位。

[8]现在合并以后的美国银行除了受美国证券委员会监管外,还要受美联储的管制,意味 着对金融创新进行限制,以后金融创新将大幅度减少。

[9]美国最大住房贷款公司Countrywide Financial倒闭,最大的存贷款银行倒闭,五大投 资银 行之一的贝尔斯登也破产了。进入9月,美国房地产两大支柱——房地美和房利美宣告破产 ,被政府托管,随后国有化,连带的保险公司和全部五大投资银行也纷纷倒闭或转业。

[10]比如,铁矿石生产商很可能在年度谈判中被迫下调明年的铁矿石价格,并大幅度减产 。据美林预测,2009年铁矿石价格可能下跌20%,必和必拓可能被迫减产25%。

[11]受加沙冲突和俄罗斯与乌克兰天然气纠纷等因素影响,国际油价持续回升,但美国新 增 石油和汽油库存的消息立即令油价大跌。“期货溢价”使投机商有意愿入市囤油,再通过期 货合约以高价卖出获利。

[12]程极明,李洁.五大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比较.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117

[13]蒋海益.回到马克思:解开剥削问题的死结.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4)

[14]中国等亚洲发展中国家在两方面促成了美国的金融崩溃。首先,运自中国和其他低成 本 生产国的廉价商品平抑了美国的物价。这使得密切关注CPI的美联储错误地认为可以兼顾高 增长与低通胀。其次,亚洲银行共4.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与石油美元一起,向美国提供了 几乎无限的流动性。它们涌入美国国债以及两房债券,压低美国利率,推涨房地产泡沫,并 为贷款消费习惯提供资金。

[15]现代投资银行服务于资本市场。这些投资银行不断扩大规模,在全球抢占制高点,深 深 切入现代经济的命脉之中。利用资金的时间价值,投资银行利用衍生工具市场(期权市场) 把财富无限放大,看似繁荣,最终却是夺取了子孙后代的财富,转移到今天消费。

[16]李洁.美国国家创新体系:政策、管理与政府功能创新.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 (6):55-60

(责任编辑:张晓薇)

猜你喜欢

经济全球化
金融开放对金融监管影响及对策分析
钢铁行业的全球化研究
TPP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与应对措施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研究
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生存发展分析
我国实现国际金融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及策略分析
探究新时期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