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初中生物教学效率的方法
2009-12-21庞桂根
庞桂根
生物课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但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中,不仅不少学生觉得听之无味,就连教师都授之无趣。在生物课没有被列入升学考试范围时,常被称为“副科”,这不仅打击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还对以后的教学产生了不良影响。现在,许多教师还是拘泥于讲台和课本,使学生对生物毫无兴趣。在倡导教学改革的今天,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寻求良好的发展之路。那么,教师应怎样合理地进行生物课教学呢?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属于人的非智力因素,它对认知活动起着指导、调节和强化的作用,是学习过程顺利而有效进行的心理条件。“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在观察、思考生物现象、认识现象本质及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过程中感到兴奋和激动,使之体会到学习生物知识的乐趣。从而激发起学生对生物学的热爱之情,这是生物学教学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那么兴趣的源泉在哪里?
第一,兴趣在于探索隐蔽的现象或事物。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司空见惯的现象常常会熟视无睹,而揭示这些现象的本质,却会引起人们的高度注意。生物界绚丽多彩,学生观察、研究的对象十分丰富。我们应该把生物教学的背景扩大到广阔美丽而又蕴含许多奥秘的自然环境之中,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生物知识,探索生物现象的本质。
第二,运用知识,激活思维,是兴趣不竭的源泉。“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会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苏霍姆林斯基语)。我们应该不断地激发、强化学生的这种精神需要,尽最大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创造者”,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教学实践中,应坚持走课内外相结合之路:课内,学生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分析、概括、深化生物知识并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外,重实践、重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问题,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课外与课内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巩固课内知识,使学生每掌握一个新知识,都能得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优化教学策略,课堂教学“高产高出”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不是看教学目标是否按部就班、面面俱到地完成,也不是看课堂教学是否搞得轰轰烈烈,教师精彩的表演和学生完美的回应,而是看学生是否探索到什么,是否学有所得。换句话,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必须看学生的“投入”和“产出”的差值,不管教学形式怎样,最主要是高“产出”,而检验的唯一标准是实践,主阵地在“课堂”,必须高效利用好课堂45分钟。
在学习《植物的蒸腾作用》时,可由农村的一句俗语引入: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同学们想知道这里面包含什么生物学原理吗?由此展开新课的教学;在学习《血液的组成及功能》时,在课前出示了一张血常规化验单,并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这张血常规化验单上各数据分别代表什么?各有什么功能?怎样判断这些数据是否正常?此类导入,都是从学生身边的现象、事实入手,通过设置疑问,创造了学生思维上的矛盾冲突,给学生留有思维上的“空白”,从而激起学生通过学习来填补“空白”的欲望,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实现了“高产高出”的教学策略。
三、适时、适当、充分、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媒体作为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多媒体计算机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功能于一体,表达的信息量大,具有图、文、音、像并茂的优点。在教学过程中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使形、声、色浑然一体,创设生动、形象、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情景,它既能化小为大,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难为易,化零为整,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探索知识,使课堂的直观性更加突出,“活化”了教材。
由于受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许多生物学知识的教学无法在课堂实验中完成,单靠课内讲授又不够具体、直观,所以学生较难掌握。如“种子萌发过程”、“根的向地性生长过程”等教学内容,在课堂实验的有限时间内无法看到结果,课堂讲授也只能作一般性描述,因此学生学后印象不深、掌握不牢。对于这样的内容,如果辅以多媒体教学,既可克服时间限制,也可以使学生的观察更具体、更直观,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得以延伸和补充。
四、布置课外作业,加强巩固,强化应用
布置课外作业使学生对家乡的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进行调查,掌握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的方法,了解家乡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及发展经济的资源优势。诸如动植物标本采集制作、生物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及对环境适应的观察、害虫害兽的防治、益虫益鸟益兽的保护、生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以及调查报告、科技小论文的撰写等。加强课外作业与社会实际和生产实际的联系,充分体现生物与生活、生产、社会、人文的综合。
课堂教学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动态系统,教学效果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制约,然而追求教学的高质量、高效益,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每位生物学科教师的强烈愿望,愿同行们用心探索,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使生物教学独具特色,自成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