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自助组织能力建设探析
2009-12-21王晓慧
王晓慧
[摘要]文章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残疾人自助组织的个案研究,来探讨中国城市自助组织能力建设的途径,认为自助组织在能力建设中,首先要立足于本群体的利益,突出组织的特性;申请项目要有市场化运作的能力;不要完全排斥官方组织,两者可互为补充;政府也应为自助组织提供更多的支持来促进其能力建设。
[关键词]自助组织;能力建设;路径依赖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09)03—0007—05
一、问题提出
中国社会正进行一场深度的社会变革,这场变革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变革中,中国由原本“强国家,弱社会”的形态开始向国家、市场、社会三元分立的格局转化,大批的非营利组织“涌现出来。作为社会服务的职能承担者,非营利组织能否不负众望,承担起公共服务、社会服务的责任呢?这些疑问使得非营利组织的能力建设逐渐纳入了学者的研究范围。自助组织(Self-help organization or Self-help Group)是指通过成员间的互助而达到满足成员需要的组织。成员既是受益者,也是提供帮助者。它是非营利组织的一种形式。基于自助组织的合作性、互助性的特点,能力建设对它的生存和发展更具有重大意义。
以往对于组织能力建设的研究,学者多是提出非营利组织能力建设包含的内容,鲜有对民间自助组织能力建设的关注。尤其是学者作为外部人,从理想型的角度给组织提出建议也可能有其不适切性的一面。作为组织成员,他们如何看待组织的能力建设?在当前改革中,中国城市自助组织的能力建设面临的问题是什么?中国城市自助组织如何才能建设自身的能力达到组织的目标要求,以满足成员、公众的期待呢?
Eade在《能力建设》一书中曾讨论“谁的能力”的问题,指出在发展活动中,老人、儿童、妇女、残疾人及其他弱势群体是能力建设的主体,并批评了将社会弱势群体边缘化、完全客体化的做法。我国现有残疾人8000多万人。单个残疾人的力量非常有限,残疾人组织的健全与否,将直接影响着残疾人的生存状况,影响着残疾人在社会中的作为。本文所选取的研究对象是一家残疾人自助组织,意欲透过该组织领导者和普通成员的视角呈现该自助组织能力建设的重点和问题,以此透视中国本土的城市自助组织能力建设所应引起关注之处,探讨城市自助组织能力建设的途径,为自助组织的发展提供经验和借鉴。
二、研究方法
针对本文的研究主题,笔者选用了质性研究法,它更强调“平民性”视角,从当事人的角度分析事件。在研究过程中,尊重研究对象的“地方性知识”,倾听他们的讲述,并理解讲述背后的涵义。
因有熟人的引荐,笔者很顺利地进入到该组织中,与之进行了一些项目的合作,同组织的成员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刚与他们接触时,研究者就明确表示想研究他们的组织,他们也欢迎研究者的介入,正是这种开放的态度,使得笔者能够多方位的研究该组织。
在整个研究中,笔者共访问了八位组织成员,从核心组成员到普通成员均有。征得他们的同意,笔者采取现场录音的方式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访结束后,共整理文字资料65000多字。至今,笔者仍保持与该组织的接触,与他们一起工作。除了访谈以外,笔者也运用观察法辅助研究。
三、个案分析
(一)组织简介
本文研究的自助组织北京市HTY信息咨询中心成立于2003年,前身是成立于1982年7月1日的北京病残青年俱乐部,是全国第一个由残疾人组织起来的自助组织。这个组织的成员主要是20世纪50、60年代我国小儿麻痹流行时北京地区的小儿麻痹患者。据统计北京现有登记成员208人左右,其中男性105人,女陸103人,会员主要分布在北京市城区。最初成立时,它希望能通过残疾人有组织的互助,提供彼此之间的情感支持,唤起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注和理解。2003年由病残俱乐部改名为HTY后,组织者确立的机构愿景是:自立互助、携手共进,实现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权利。
本文采用过程性视角,重点考察HTY自成立至今的能力建设过程。病残青年俱乐部的发展历程作为分析时的背景参考。
(二)组织的能力建设活动
HTY的领导者是以WRL先生为主的五人核心组,由他们组织策划会员的各项活动,如进行残疾人电脑培训,恢复俱乐部时期的残疾人柔力球队、游泳队的活动。残疾人通过这些活动,进行身体康复,也有利于残疾人走出家门,增强他们之间的社会支持。
随着非营利组织在国内增长的态势,国际组织以及国际民间组织促进会针对非营利组织进行了系列培训。只要有机会,组织的核心组成员都去参加。在培训中,他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组织的性质,认识到了组织能力建设的重要性。核心组成员认为要找到一种合适的运作方式,使组织的活动更有效能,能力建设不是短暂的,要贯穿始终,需要边实践边总结。
中心成立以后,他们在北京图书馆旧馆和东城区办了两次残疾人书画展以及义卖活动。这一系列活动为HTY提高了知名度,也与不少非营利组织建立了联系。该组织也尝试争取外来资金的支持。2003年,他们向一个台湾基金会申请项目,获得三万元资金的支持。接着,他们向欧盟申请项目,未果。但这些成功及不成功的申请,都给了组织者经验积累。在此基础上,结合组织的特点,2004年在中国政府启动修改《残疾人保障法》之际,他们向加拿大公民社会申请资金,准备运作“中国民间助残组织参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项目,顺利申请到十万元的资金支持。这个为期一年的项目通过分专题的培训和论坛,在残疾人的卫生康复、教育培训、劳动就业、社会参与方面,广泛动员肢体残疾人参与,收集他们的意见,结合针对肢体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的问卷调查,最终形成议案提交全国人大,为修改《残疾人保障法》作参考。目前,项目己顺利结束,有近百位肢体残疾人参加。该组织还邀请了有关的专家、学者以及外地的肢残人参加,进一步扩大了组织的影响力。此后,围绕北京奥运会的主题,该组织又申请到了两笔资金,运作“中国助残组织志愿者队伍建设与管理”和“太极柔力球健身体育”项目。为进一步完善组织结构,WRL还酝酿建立理事会制度,通过理事会制度监督核心组、使工作更加规范化。理事会成员包括社会学、法学领域人士和能力出色的残疾人。
以前的俱乐部是在前任领导者SX大姐的家中聚会、开展活动。现在的HTY有了自己固定的办公地点,在另外一家民间组织的帮助下,他们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网站。以往的俱乐部的活动全是肢体残疾人参加,如今WRL意识到肢体残疾人在开展活动时,有诸多不便,他赞同走“伤健结合”之路,引入健全人作为志愿者资源和人才资源。这一思路在HTY近期开展
的活动中已有所体现。
HTY意识到能力建设的紧迫性,他们也在积极进行能力建设,在旁观者看来,这些活动足够丰富多彩,他们项目申请、资源动员、资金运作、参与决策的能力均有所提高。但是,作为核心组的成员对这个过程是如何认识的?普通成员又是如何认识的?HTY在努力提高能力的同时,在能力建设方面又面临着什么样的情况呢?
(三)组织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商业机构VS公益组织
由病残俱乐部到HTY,并不纯然是名称的变更,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组织成员对于这个变更持有不同观点。HTY核心组的WRL认为:
我们成立了一个合法的机构,这是一个很关键的事情。这样儿的话,愿意帮助你的人才能理解你,他理解你就是说这个组织是有他的使命的,他是NGO组织,我们是支持这个组织的。另一个方面呢,就是说这组织是合法的组织,我们支持他没有威胁,所以这个就是我们也是当时核心组讨论的,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根据1998年《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在同一行政区域内,不得成立业务范围相同或相似的民间组织。条例还规定,成立社团必须有业务主管单位审批,没有业务主管单位或没经批准,登记管理部门不予受理。对于HTY来说,全国已经建立有体系相当完整的残联组织,它也找不到业务主管单位,为了取得合法身份,它不得已进行工商注册,名为“HTY信息咨询中心”。只有身份合法,才能体现出组织的正式性,自助组织才能够在法律的框架内开展活动,建立起更多的社会联系,争取外界的资金支持等。
美国学者萨拉蒙归纳出非营利组织的七个基本属性: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非政治性、非宗教性。HTY在本质上完全符合这些特征。但作为民间的自助组织,HTY没有国家的财政拨款,在中心工作的核心组成员也没有工资。要扩大组织的影响力,需要开展一些活动,必须得有一定的资金支持才能够持续发展。组织成立以后面临的资金来源的问题。HTY寻找的解决办法是通过运作项目,向境内外的基金会申请资金。
自助组织引入外来资金的行动,包括组织现在的颇具商业色彩的名称,让普通成员产生了如WQL的认识。
HTY到底是什么机构?是营利还是非营利啊?以前俱乐部是纯纯的、民间的、非营利的,我们这些人没家没业,光棍一条,一叫就去了。现在HTY注册了。成法人了。好多人认为HTY是挣钱的。
商业性的公司跟公益性的自助组织有着完全不同的运行逻辑与理念。当大家的感情还停留在对“纯纯”的俱乐部的怀想时,一个脱胎于俱乐部的组织成立了,它不仅有着具有商业色彩的名称,还要积极运用市场化的方式积累资金。商品经济袭来的今天,俱乐部的会员想当然的认为HTY变成了商业机构。号召成员参与时,以HTY的名义并不象病残青年俱乐部那样能够一呼百应。成员用另外一种标准来看待现在的组织,“现在有利往前冲,没利往后退退。得看人乐意。”(WRL)
2沟通不畅VS信息开放
作为自助组织,不管是否采用新的运作方式或者新型领导方式,成员才是最大的资源。组织成员都应了解机构的性质、宗旨、目标,了解组织正在进行的活动隋况。这才不会让组织成员有一种被组织排斥在外的感觉,才会认同这个组织,愿意参与其中。
病残青年俱乐部时期,核心领导者SX大姐家既是俱乐部的办公室,也是病残青年信息交流的场所。每周都开展读书联谊活动,还办了一个名为《朋友之间》的油印刊物。在没有资金支持的情况下,会员发动自身的力量,连续办了44期。俱乐部的会员之间、非会员之间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交流,提高了自我认知、改善生活的能力。而在HTY,他们只有一间办公室,平常也就是核心组的WRL和ZZL在。据笔者观察,他们并没有实行严格的例会制度。只是近一个月以来,才渐渐明确周三下午例会制,开会的成员也基本局限于核心组的四个成员(核心组有五个人,有一个基本不来),其他热心俱乐部事业的残疾人并没有加入。所以,这个信息传达的渠道相当有限。WRL说:“在少数人之间,达到了一个相对的共识”。HTY后来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以此作为辅助的信息传达渠道。但残疾人家庭大多处于贫困状态,未必都有条件上网,而且网上消息内容很有限,主要是对机构举办活动进行报道等。因此,对广大会员来说,病残青年俱乐部改成了HTY,是一场悄悄的行动,HTY是营利赚钱的商业机构。笔者在访谈中发现,这种信息不对称情况的形成不仅是因为客观上缺乏沟通渠道,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核心组的WRL先生故意隐瞒信息。别人问起项目的事情,他基本上采取一种含糊的态度。
3个人魅力型权威vs法理权威
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经对权威作过类型学上的划分。他把权威分成:传统型权威、个人魅力型权威、法理型权威三种类型。以此来分析HTY,笔者发现机构的领导者WRL先生可谓是个人魅力型权威。他患有小儿麻痹症,单腿跛,1983年左右就加入了病残青年俱乐部,一直都是核心组成员。他对这个组织怀有很深的感情,具有投身残疾人事业的使命感。起初,他在某印刷厂办公室工作,相对其他残疾人来说,条件算是不错了。但经过一系列的关于非营利组织的培训之后,他毅然辞职,全身心地投入到HTY的创建中。WRL是公认的核心组中的核心人物。在近一年的接触中,笔者观察到,他经过深思熟虑后提出项目方案,其他人只起到辅助作用。大家都佩服他,但很多情况下,只是他一个人在忙。核心组成员ZZL说:
核心组没起多大作用,甚至说也不是配合得很好。多数都是WRL一个人在工作,在想一个什么项目,想一个什么活动,想一个什么组织。想起来了,ZZL这个事儿你能不能干?要不LL你挑这个头儿,要不HHL你来弄。不是大家都在考虑这个问题。
HTY的核心组是自然形成的,没有得到成员的公认,基本上是WRL一人在运作中心的项目。作为WRL本人来说,他已经深深地意识到了个人魅力型权威存在的问题。他坦言很多民间组织不是按照非常规范的法制化的轨道来做的。许多组织的成熟和发展依赖于个别精英,合作伙伴容易产生一种依赖思想。而这种赖于一人之为的组织,很容易随着个人的衰落而式微而消亡。所以,他想在建立一个执行有力的核心团队之外,建立理事会制度,发挥监督作用,通过法定的程序来进行选举,尽量让组织脱离个人精英的色彩。但是,这还是他一个人在思考,一个人在做,并没有跟核心组成员进行公开、充分的讨论。
4路径依赖VS全新方式
WRL先生想开辟出一条新的组织发展之路,几次强调“不能走回头路”。在现实中,他是怀着一种改良的心态对待HTY。时机没有成熟,他从不轻易公开自己的想法。WRL说:
我想规划出一个大概,大家再讨论再融和,我更多的就是处于一种改良的心态。很多事情就是一点儿
一点儿地改,比突然改要好得多。因为我们每次突然改都是大败而归。
通过访谈与观察,笔者发现这个组织存在着制度的路径依赖问题。制度派的经济史学家诺思发现,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类制度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人们过去作出的制度选择决定着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这就是制度的路径依赖。
注册后的HTY在向一个新的方向发展,但俱乐部对人们的影响依然深深地留在成员的记忆中。包括WRL在内的成员都怀念那段热血沸腾、张扬理想的岁月。俱乐部给了他们走出家门的勇气,点燃了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在俱乐部,一群备受压抑的青年残疾人聚到一起,发泄苦闷,畅谈理想,表达为社会建设出力的愿望,精神上有极大的满足感。当时俱乐部的灵魂式的人物是SX大姐,虽然是重症疾无力患者,但是她的自强精神鼓舞着每一个与她有过接触的残疾人。在她的周围团结了一批残疾人。后来,各级残联成立,成员渐渐流失,给了SX大姐很大的打击。她一度负气离家,俱乐部的活动日趋衰落。此时,有一批坚守理想的残疾人留了下来,与SX大姐走的很近,就形成了新的核心组。WRL分析组织发展时说:--
我们组织在发展过程中,第一批是被招安了,这时候我们处于一种消亡状态。第二批我们又起来了,就产生了一种我们就坚决做,结果是磕磕碰碰的结果,阻力非常大。
俱乐部初创时期,就是由个人魅力型的人来主导的。俱乐部以团结为主,行动能力较差,“俱乐部也是聊惯了,好些是聊聊散了,也就痛快一下。”(ZZL)核心组成员由热心的残疾人组成,没有正式的选举制度和成型的组织架构,组织的目标、宗旨很模糊。他们认为,民间助残组织的民间色彩要鲜明地体现在不与官方部门的合作上。他们与残联的关系非常的疏远。俱乐部也有很多活动,但随意性强,很多成功的经验都没能保留下来。
虽然现在核心组成员没有SX大姐,但HTY每次开展活动,都会考虑到SX大姐的感受。普通成员也反映,WRL不敢放开手脚,比较谨慎,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SX大姐,受制于俱乐部的背景。另外,俱乐部的活动一直靠情感维系,核心组成员之间的关系也是感性大于理陸。所以,即使发现有人能力不足,依然碍于面子不能立即撤换。俱乐部以个人魅力为主导、以团结为基础,缺乏正式机构组织建设的传统,大大制约了HTY的发展。
不过,路径依赖未必是一件坏事情,倪志伟研究指出,路径依赖并不仅仅阻碍制度变迁,它也会成为引发某种特定方向变迁的资源。俱乐部时期,建立了许多社会关系。因为是自助组织,大家都把残疾人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来做。残联也肯定俱乐部在残疾人事业中的开创作用。核心组的成员渐渐达成共识,HTY既不能走政府路线,也不能走纯粹的民间组织路线,应该走第三条道路,与残联合作,但要保持自己的特色,走一条“合而不同”的道路。
四、结论
第一,自助组织要坚持自己的公益使命,立足于组织成员的利益。这是组织的特色,也是自助组织能力建设的基点。一旦自助组织意识到自己的角色和使命,盘点自己组织的优势和劣势时,能力建设问题就凸显了出来。自助组织发端于民间,在当前中国的形势下,自助组织是弱势群体为寻求支持、整合资源、维护权益自发形成的。由于在自助组织中,成员的同质性较强,权力在其中受到排斥,没有明显的等级次序,所以维系组织的黏合剂就是成员间的感情以及在互动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但自助组织所应承担的使命,远远不止于给大家一个感情交流的场所,还要从根本上维护本群体的应得权利,使本群体不要被社会被政府所忽视。否则,聚集起来的人群除了得到短暂的情感慰藉,还是没有在改善处境上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所以,应该给组织一个准确的定位,建立正式的自助组织,运用规范化的组织运作方式。
第二,组织者要明了,自助组织的能力建设是整个组织的能力建设,不是某个人能力的提升。组织成员也应了解组织的宗旨和目标,信息通畅了,他们才可能信任组织,否则只会有误解和猜疑。核心团队的建立很有必要,要有规则可依。如果在组织发展的初期,需要有个人魅力型的权威来主导,组织发展走向正轨时,应逐步转向法理型权威。
第三,重视市场化运作的能力。如今,自助组织没有政府的资金支持,他们通过向基金会申请项目也是可行的途径。自助组织虽然不是商业性的机构,但这并不代表组织不可以采用市场化运作项目的方式来积累资金。非营利组织不是不能创利,只是它的贏余不归私人所有,它要为组织的持续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所以,自助组织的市场化运作项目的能力,也是能力建设中重要的一项。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自助组织的领导者要把握好组织的发展方向,向成员的信息公开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第四,不排斥引入正式资源来提高自身能力。自助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可以考虑同官方组织的合作,两者不是水火不容的,不过因为角色的不同,两者的工作方式有所区别。官方组织站在第一部门的角度考虑事情,有可能存在“政府失灵”的情况,而自助组织是从第三部门的角度去考虑事情,贴近弱势群体,更能反映真实的情况。两者互为补充,在与官方组织的合作中引入正式的资源,在自助组织能力建设中会减少一些障碍。
第五,政府应对自助组织的能力建设提供更多的支持。在我国进行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时,政府不可能是全能的,能够把所有的责任都承担起来。所以,来自于民间的自助组织将发挥重要作用。自助组织的能力建设有助于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有助于推动和谐社会的建立。虽然自助组织也被称作草根组织,但国家不应象对待草根一样,任其自生自灭。国家可以在政策上给自助组织提供更宽松的环境,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给它们提供资金支持,包括给组织提供培训的机会等来促进组织的能力建设。
责任编辑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