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议清末民初的白话文运动

2009-12-17

大家 2009年9期
关键词:清末民初

黄 楠

摘要:中国言、文不一的现象已经是启蒙大众的最大障碍。白话、文言的取舍与国家的兴亡发生关联,意义重大。白话文运动也就应运而生。

关键词:清末民初 白话文运动 意义重大 必然趋势

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国进入了屈辱的近代史阶段。从1860年的洋务运动到十九世纪九十年代的戊戌变法运动,目的在于救国,但是仅仅在技术、制度上的改变是不够的。严复在1895年发表的著名文章《原强》①中,就利用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理论,重新审视中国问题。在这个新理论中,社会的构造和运作,被拿来和人生理的构造和运作相比。总结出来就是“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

晚清的维新变法之风盛行,维新派人士认为,只有开通民智,才能使国家富强;而要开通民智,则必须使人人通晓文字。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白话文运动也就应运而生了。

被誉为诗界革命先驱的黄遵宪,他在任驻日参赞时撰述了《日本国志》②一书,其《学术志二·文学》中有许多关于文字、语言和文学的精辟见解。黄遵宪的这些精辟见解,不仅为中国的变法维新提供了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样板,而且他还参照日本国语改良的经验,率先提出语、文合一的主张。

1898年,裘廷梁发表了《论白话为维新之本》③,正式高举“崇白话、废文言”的旗帜。1897年11月,《演义白话报》④在上海诞生。其第1号刊出的“白话报小引”中写道:“中国人要想发奋立志,不吃人亏,必须讲究外洋情形、天下大势,必须看报。要想看报,必须从白话起头,方才明明白白。”1898年5月,《无锡白话报》⑤(后改名为《中国官音白话报》)创刊,此后,白话文运动逐渐推广到全国,并且标明为“白话”的报刊越来越多。如《杭州白话报》、《苏州白话报》、北京的《启蒙画报》、上海的《智群白话报》、《绍兴白话报》、《湖南白话报》、《江西白话报》、《潮州白话报》、《宁波白话报》、《湖北白话报》、《福建白话报》⑥等等。从1897年到1911年间出版的白话报刊,据统计至少有130余种⑦,从这个数量我们不难看出清末白话文运动的声势是如此浩大。

与此同时,各种白话书籍也大量印行,深入民间。在白话书籍中,教科书的数量和影响也较大。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俗语教学早已有若干先驱付诸施行。

但是清末的这场白话文运动也有其局限性:

一、倡导、鼓吹并发起白话文运动,唯有那些兼备深厚国学功底的,洞悉文言文弊病和白话文的前程的人才能胜任。

二、清末的白话文运动虽然轰轰烈烈,但它出现了语言形式同一而思想倾向迥异的复杂局面。维新派高谈白话文的益处,但只把它当作开启民智、变法革新的手段。革命派使用白话文,往往从传播思想的角度考虑。而守旧派运用白话文,也只是将其当作保存封建专制残余的一种可利用手段。

晚清的白话文运动并没有因其局限性而结束,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其不足,才使民初的文人学者能够更彻底地推进白话文运动的发展。因此,白话文运动也就在民初进行了它的第二个阶段。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反动统治,但实质上它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要想彻底解决辛亥革命后的遗留问题,反映在思想文化上就是要打破封建的束缚,开展新文化运动。

1915年,参加过辛亥革命的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之一就是“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因此,新文化运动又是一场文学革命。

1917年1月1日,《新青年》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⑧,他明确提出文学改良的八项主张。胡适的主张,得到了陈独秀的响应。陈独秀曾斩钉截铁地宣称:“白话文学,将成为中国文学之正宗,余亦笃信而渴望之。”并且,陈独秀在《新青年》第2卷第6号(1917年2月)上发表了他的《文学革命论》⑨。

于是,以《新青年》为阵地,以北京大学的开明教授为骨干,很快形成了新文化运动的阵营,这也将白话文运动推向了第二个阶段。

《新青年》第3卷第4号,发表了胡适的《白话词》四首:《采桑子·江上雪》、《生查子》、《沁园春·生日自寿》和《沁园春·“新俄万岁”》。白话诗、词可以说是对传统的文言诗、词的一次巨大的冲击。如果说,白话文运动的倡导者是胡适和陈独秀的话,那么钱玄同与刘半农就是具体改革的推行者。

早在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发表后,钱玄同就有一封信表示对胡适的文学刍议“极为佩服”。并且在致陈独秀的一封长达三千五百余字的信里专门谈了他对白话文的看法。

钱玄同发表《论注音字母》。文章从“1913年的春天,教育部开‘读音统一会,会里公议注音字母三九个”谈起,排出一份注音字母表。该文从汉语如何注音和借鉴西方“拼音”来创造新式的“注音字母”。北京大学的教授刘半农在《新青年》第3卷第3号上发表了《我之文学改良观》,表示赞同胡适的八项主张。并且他还谈了散文、韵文的“改良”采用白话和文章写作中的“分段”、“句逗与符号”以及“圈点”三方面。

在这一阶段,钱玄同、刘半农还策划了一场“双簧戏”,即以钱玄同托名“王敬轩”写出一封致《新青年》的信,大骂文学革命,而刘半农再予以驳斥。两封信合并发表在《新青年》第4卷第3号上。这样,以便展开文白两派的论战,加强对白话文、新文学的倡导力度。

当然,白话文有倡导者,必然也有反对者。曾在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中做出过不小贡献的林纾(琴南),在北京《公言报》(1919年3月18日)发表《致蔡鹤卿太史书》,明确表示反对白话文。

综观整个白话文运动,我们深深感到白话文成果来之不易。它的成功离不开以下因素:

从社会而言,(一)、经过戊戌风云、辛亥战火后,文言文已失去了往日的政治环境和思想前提。(二)、必须存在着进行白话文运动的实际政治意义,这有助于推动白话文运动的发展。

从白话文运动的倡导者而言,(一)、要有真诚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二)、要有先进的革命思想和坚定不移的自主意识,从而确保白话文运动有鲜明的原则立场。

清末民初的白话文运动并不是人们突发奇想或对文言文无端生出的憎恨,它的成功体现了历史的进步性,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注释:

①严复《原强》,录自《侯官严氏丛刻》(《中国近代史参考资料》,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4月版)

②黄遵宪《日本国志》,录自《清末白话文运动资料》翦成文辑。(《近代史资料》1963年第2期,中华书局出版)

③裘廷梁《论白话为维新之本》1898年,录自《清末白话文运动资料》翦成文辑。(《近代史资料》1963年第2期,中华书局出版)

④蔡乐苏《清末民初的一百七十余部白话报刊》,(《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五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 ,丁守和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⑤蔡乐苏《清末民初的一百七十余部白话报刊》,(《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五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 ,丁守和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⑥蔡乐苏《清末民初的一百七十余部白话报刊》,(《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五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 ,丁守和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⑦蔡乐苏《清末民初的一百七十余部白话报刊》,(《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五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 ,丁守和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⑧录自《中国现代史资料选编》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3月版

⑨录自《中国现代史资料选编》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3月版

(姓名:黄楠、性别:女,出生年月:1980年10月,籍贯河北省蔚县、民族:汉、学历:本科、职称:初级、研究方向:历史)

猜你喜欢

清末民初
清末民初东北地区朝鲜人移民情况概述赵
清末民初文学变革与东北小说的文体构建
社会意识、诗学、赞助人视角下侦探小说的翻译
上海开埠与郊县手工业的转型
试论清末民初鸭绿江流域的近代教育
清末民初黑龙江地区满文档案中的“新词”
清末民初黑龙江省图书馆的发展
试论清末民初外语教育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