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悲痛 共自白

2009-12-17代洁玲

大家 2009年9期
关键词:大革命茅盾革命

摘要:茅盾的小说《蚀》自发表以来就引起了轩然大波,对其发难的文章实属不少。直至今天,这部小说仍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占据着极重要的地位。《蚀》曾被钱杏邨评价为“这就是茅盾同志‘悲痛中的自白”,为什么钱氏如是评价这部作品呢,本文拟通过对《蚀》中几个问题的分析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蚀》 悲痛中的自白 《从牯岭到东京》

首先,笔者想说一下为什么用这个题目。1927年8月30日,中国共产党的高层领导人施存统在武汉《中央日报》“中央副刊”第157期发表了题为《悲痛中的自白》的文章。文章通过回顾自己的党派生活,并分析了中国的革命斗争形势,认为在目前的中国,为了迅速实现打倒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和军阀等一切反动势力,以达到孙中山所说的“国际平等”“政治平等”“经济平等”的目标,必须要集中一切革命的力量,统一革命的领导权。文章通过对国共两党的分析,认为共产党尚无能力担负起这一重任,领导中国的重任只能由国民党来承担。建议撤消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并发表申明“经过一个多月病中慎重的考虑,我终于决定退出中国共产党,发愿做一个单纯的革命的国民党员”。

“悲痛中的自白”与茅盾有什么关系呢?钱杏邨曾在《从东京回到武汉——读了茅盾的〈从牯岭到东京以后〉》一文第一部分“到了东京的茅盾”中引用了“悲痛中的自白”评价茅盾。他说“自从一九二七年政治上有了最后一次的变化以后,我们的茅盾先生便一变几年来的革命运动的精神,而大做其幻灭运动····· 他站在小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创作以小资产阶级作主人翁的小说,他说明了他自己的意识完全是小资产阶级的意识,所以,在矛盾,冲突,挣扎的结果,他终于离开了无产阶级的阵营!”

这就是茅盾先生‘悲痛中的自白!读者诸君,请仔细的分析一下:‘现在的茅盾先生究竟为哪个阶级所有?”

钱氏为何用“悲痛中的自白”来评价茅盾,笔者以为有两个原因:一,施存统作为党的高层份子在经过了大革命以后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产生怀疑,发表申明退出共产党,脱离了无产阶级阵营;茅盾也是以相似的身份在相同环境下对革命产生幻灭动摇的情绪,从而写出了充满灰色色彩的小说《蚀》,而《从牯岭到东京》的发表就被视为茅盾的退党宣言;第二,施存统认为中国革命当由中国国民党领导,革命的性质当然就不是无产阶级的革命,茅盾在《从牯岭到东京》中谈到革命文艺问题时主要突出小资产阶级的重要性,被钱杏邨认为这是对无产阶级文艺的背离,实际上和施存统的公然叛党具有本质上的相似性。

分析小说《蚀》本身,读者会发现一些问题。比如《蚀》和革命文学的关系问题;《蚀》所反应的思想问题;小说中提到的人物有什么特殊的暗示意义没有;茅盾在《从牯岭到东京》一文中指出的“出路”和“绝路”是什么意思;在国外写成的至关重要的《从牯岭到东京》一文揭示的深层问题是什么;那篇著名的诗歌《留别云妹》作何解释以及1927年前后茅盾先生的经历与这部小说之间的关系等等。

这些问题本文只能对个别问题做些阐述。而理解《蚀》,无疑要首先谈到《从牯岭到东京》。这是茅盾先生去了东京后在听到国内很多对《蚀》的批评的声音之后做的回音。这篇文章主要阐明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 ,自己写作《蚀》的前后背景;二,《蚀》想反映的主要思想;三,对于当时中国文坛的看法。这篇文章的发表不仅没有平息国内对《蚀》的批评之声,反而一石激起千层浪,更引得众说纷纭。其中有一点就是在《从牯岭到东京》这篇文章中,作者在写到1928年中国革命形式的时候说道“你不为威武所屈的人也许会因亲爱者的乖张使你失望而发狂。”这“亲爱者”指的何人?“乖张”又指何事?后来,茅盾在《我走过的道路》一书中道破了秘密。这里的“亲爱者”指的就是瞿秋白,“亲爱者的乖张”指的就是瞿秋白领导的左倾盲动主义。大革命失败以后,他们坚持认为,既然中国社会内部的根本矛盾并没有得到解决,那么革命潮流就不可能低落,只会处在“一直高涨”中。他们不顾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情况和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区别哪些地方有条件发动武装起义,到处命令少数党员和少数群众组织暴动,甚至在一些敌人控制严密的地区举行毫无胜利希望的起义。暴动大多很快被镇压下去。大革命失败后保存下来的有限的革命力量进一步蒙受重大的损失。这深深影响到茅盾,甚或在他心目中,中共所说的这出路本身就是绝路也未可知。因为“现在不是证明的很明白了吗?”

另外,《幻灭》中抱素有个特点就是老爱系着红领带,这也是对当时革命的暗示。据记载,八一南昌起义时中国共产党人就是以红领带作为标志的,而在当时的学生中间也流行起了佩戴红领带的风气,抱素当然不列其外。然而,这个带着红领带的抱素背地里却是个和某某长官进行着秘密联系,收取秘密津贴的卑鄙小人。他贪财好色,为了金钱可以出卖情报,置他人的性命于不顾,他喜于寻花问柳,玩弄女性后便置之不理,扬长而去。而这样的人,就是茅盾先生笔下描写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部分形象。所以,茅盾先生悲痛,不仅因为大革命的失败,更是因为他看不到中共领导的革命的希望和前途所在。

而自白在哪里呢?三部曲中只是给了我们一种悲观绝望的情绪,给了读者没有出路的徘徊,无望的追求。真正的自白在作者写的那首《留别云妹》的诗中。 这首留别诗,用一个“完”字,寄寓自己灰丧的心情,对自己曾付出心血,为之追求的大革命,遭到如此惨重的打击和挫折,他感到失望,失望不是来自敌人,而来自革命阵营。云妹是谁?就是和自己在同一个革命阵营里的战友,或者说指的就是中国共产党。他认为“一切都完了”,这种极端的绝望支配了茅盾最终只能选择“可以走了”。去往何处,作者也在迷惘之中,但是离开是肯定的,必要的。这是心的离开。而后来茅盾先生的经历也恰好证明了这一点。

革命斗争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有时又是云雾弥漫,让人辨不清方向。大革命的失败,曾使成千上万的中国革命者迷失了方向,包括茅盾先生。《蚀》三部曲真实地反映了茅盾先生的所感所想,可谓字字迷茫,句句悲泣。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蚀》三部曲也注定将会成为一个醒目的标示。

参考文献:

[1]施存统 《悲痛中的自白》 武汉《中央日报》“中央副刊”第157期 1927年8月30日

[2]茅盾 《我走过的道路》 (上中)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5月

[3]茅盾《从牯岭到东京》《小说月报》 1928年10月第十九卷第十期

[4]茅盾 《读倪焕之》《文学周报》 1929年5月八卷二十期

[5]钱杏邨 《动摇》《太阳月刊》1928年7月1日停刊号

[6]钱杏邨《从东京回到武汉》《文艺批评集》神州国光社出版1930年

[7]北京师范大学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参考资料》(上) 高等教育出版社1959年3月

代洁玲 :女,陕西省宝鸡市人,1985年8月出生,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猜你喜欢

大革命茅盾革命
茅盾的较真
茅盾不怕被骗
茅盾不怕被骗
中国的出行革命
茅盾:良好家风奠定人生基础
《旧制度与大革命》将何去何从
英国会重蹈“大革命”覆辙吗?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颜色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