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在因素对中国比较诗学研究的影响

2009-12-17王贤明

大家 2009年9期
关键词:文化交流

周 蓉 王贤明

摘要:中国比较诗学经过了近百年的发展,在20世纪初期和80年代曾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90年代后,中国文化的“失语”和“重建”一直困扰着学术界的学者和专家们,被比较文学文化界比拟为“瓶颈”现象。本文试图从社会环境等外在因素对中国比较诗学研究的影响而阐述些个人的观点。

关键词:比较诗学 文化重构 文化交流 外在因素

一、古代文论近现代化

中华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璀璨文化的历史古国,自春秋战国时期,就涌现出了一批思想家,而且为了宣传各自的理论思想,游说于各国之间,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孔子的儒家思想、韩非子的“法”学,以至汉代董仲舒“贬黜百家、独尊儒术”、唐代韩愈提出的“文以载道、文以明道”、宋代理学家所提出的“文以贯道”等,无不体现出中国古代有着自己的文学理论。虽然其被后人认为是没有形成理论体系的只言片语,同样也曾受到过外来文化的冲击,但是经过一次次的洗礼之后,还是一代一代地发扬和传承下去。“仅魏晋南北朝至唐代,中国文化与文学、文论就遭遇了两次大的异质文明的碰撞、交流融汇及转换和重建。其一是南北文化的碰撞与融汇,其二是印度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流、转换与禅宗的建立。”

在“五四”运动时期,为了反对和批判封建主义专制的思想束缚,中国主动地吸收和接受了现代的科学、民主的思想。但对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不分青红皂白,全部作为腐朽和堕落的东西被全盘否定,现在回首历史给我们带来了些惋惜和教训。童庆炳先生曾提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不加分析地被看成为阻碍现代中国发展的绊脚石,就值得商榷。中国古代的丰富的文学理论遭到冷落也不是正常的事情。”

“五四”文化运动,不仅有力地抨击了在风雨中飘摇欲坠的封建统治,而且给中国的语言文化也注入了新的血液。从此,中国摆脱了艰涩难解的古文言文,古文与现实生活开始悄悄脱离,使中国的文化出现裂痕,甚至是断层。近些年来,中国人一味地推崇外语的学习而忽视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学习,更加剧了这一历史问题。学习外语更重要的目的是方便与国际的交流;现在有些人却走向了极端,能够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却不会写汉字,更读不懂古文。

在我国近代史上,王国维、钱钟书等国学大师,外语能力是他们走向成功的工具之一,但是他们在文学方面的造诣并不是归结于对外语的掌握,而是来自他们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潜心研究。要改变目前中国文学文化界这种两难的境地,也许要注重从宏观上对教育受众的学习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二、“西方中国化”还是“中国西方化”

世界的文化正在经历一个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过程。不管“西方中国化”还是“中国西方化”都是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相互撞击的结果,最终都留有中国文化的痕迹,中国的文化将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就像中国魏晋南北朝的 “佛教化”对中国文化的大冲击,曾一度威胁中国文化之根本。“西来”的佛教在经历魏晋南北朝的“化中国”之后,自唐朝始,经过文化调整,佛教开始加快了中国化的步伐,使中国文化渡过了危险期,终于从“杂语共生”走向了融汇西(印度)中的“转换”与“重建”之路。佛教的中国化,有多方面的内容;如佛经的翻译,经过“格义”的困难时期,逐步中国化;最重要的是佛教话语规则逐步与中国文化话语规则相融汇,最终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禅宗。

为什么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出现了转机?顾敦镖先生所指出:与两晋南北朝根本虚弱的情况不同,“隋唐以来的佛教化,是根本强固,善于控制的时期。”怎样强固根本,善于控制呢?顾先生指出:“首先强化自己文化的老根,然后接上佛教的新枝。正是在这种强根固本的情况下,以我为主地融汇印度佛教文化,“使在原有的骨架上发生作用,则过了相当时期,旧的文化体系可以在和平的历程中,变成一个全新的文化体系。……两晋南北朝以后的中国,就是这样利导佛教的新思潮,因而脱出了文化解体的危机,开创了以唐朝为中心的文艺复兴时代。”

从我国的历史可以反映出,文化的反展和政策是息息相关的。经济是政治和文化的基础,文化和政治是相互影响和共同作用的,先进的文化和政治制度将对经济产生促进和引导作用。我们要摆脱现在这种尴尬的局面必须要有强大的经济作为根基和后盾。

三、文化重在相互交流、渗透

一种文化,不管曾经多么的辉煌,如果固步自封,未能发扬创新精神和进取精神,都有可能退出历史的舞台。在世界文化中,曾有过这样的先例。玛雅文化是世界重要的古文化之一,更是美洲非常重大的古典文化。但是玛雅文化没有新的创造和成就、进步和发展,就走向衰落。从而有人士分析,玛雅文化缺乏对外交流,它的封闭状态也是其衰亡的一个原因。此说也有一定的道理。各民族优秀文化、先进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融合,的确是促进民族文化发展与更新的一个重要条件。没有这种交流,就会走向固步自封,停滞不前,以致逐渐衰亡。因此,创新和交流,是一种文化能够长盛不衰的必要条件。

“从某种意义上说,今天的中国,有可能正处在从“西化”到“化西”的转折点上。我们已经经历了上百年的“西化”历程,中国文化已经到了几乎要被“西化”掉的衰弱局面。“失语症”的提出,“接触到当前文学理论界的要害”(罗宗强语),因为这是一个重大的文化发展战略问题。如果说“失语症”警醒人们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危机的话,那么“重建”论则正设法引导中国文化走向另一条路,这条路就是从“西方化”到“化西方”之路,即以我为主地实现西方文化中国化,西方文论中国化之路,从而使中国当代在历经全面“西化”之后,力求从“杂语共生”中逐步寻回自我文化之骨骼血脉,从“西化”走向“化西”,在西方文化与文论中国化之中重新走向辉煌。” 由此可见,曹顺庆先生主张的由“杂语共生”而实现中西文论对话与中西文论话语的融合,其实,这就是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一种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国的文化在交流和学习的过程中将不断地发现自身的不足,改过自新,不断地得到升华。但是,在借鉴和学习西方的理论和方法时,我们不能夜郎自大,也不能悲观自悯。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发展都由其自身的优势和局限,取长补短,互相融合,促使世界文化之花长盛不衰。

作为亚洲文化发源之地,中国曾对他国的文化也曾造成强悍冲击和深远影响,有着辉煌的文化史;但清朝末年的“闭关政策”,导致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落后。文化历史的遗留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目前还面临着来西方文化的危机。解除这种危机,仅仅依赖文化学界的讨论和实验是显得软弱无力的,还得广泛地引起社会关注,让大众对本土文化和世界文化有个明确的认识,从政策、思想、心理、经济的方面给文化的发展和交流创造一个良好外在氛围。虽然现在没有找建立世界文化理论体系的方法,但是随着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变化,经过长时间的文化磨合与渗透,亚洲文化终将成为世界文化研究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

参考文献:

[1]曹顺庆,《西方文论如何实现中国化》[J],《河北学刊》,2004

[2]童庆炳,《西方文论中国化与第三篇——试论中国古代文论的价值》[J],《文艺理论研究》,2006

[3]顾敦镖,《佛教与中国文化》[A],上海书店,1987

作者简介:周蓉(1981-),女,江西萍乡人,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王贤明(1964-),男,江西南昌人,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西校区支部书记。

猜你喜欢

文化交流
《作家文化交流散记》
中德音乐文化交流途径探究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薛范:毕生译配只为中俄文化交流
旅游景点英语翻译规范化研究
浅析《岳父岳母真难当》中的中国人形象与东西方文化差异
浅析“半开放”式工作室对版画教学以及社会文化交流的作用
光影中的英语教学探究
TED文化交流类演讲的概念功能分析
TED文化交流类演讲的概念功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