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黑龙江省图书馆的发展
2014-11-11翟秀凤
翟秀凤
[摘 要]本文分析了清末明初黑龙江省内图书馆创办的现状,总结了黑龙江省内图书馆的藏书建设、服务项目、经费运作及规章制度等,探讨了清末民初黑龙江省图书馆建设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黑龙江省;清末民初;图书馆
中国近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西学东渐”的发展趋势及“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理念是这个时代的特征。据史料记载,黑龙江省地处边疆,清末的文化教育事业是比较落后的。但受西方图书馆思想理念的影响,黑龙江省立公共图书馆于1906年成立,并带动了全省各县图书馆的创办与发展。
一、清末民初黑龙江省图书馆成立现状
(一)省立公共图书馆创办的渊源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黑龙江省将军程德全(1860-1930)呈给朝廷一份奏折《各学堂额支折(附单)》中,汇报黑龙江省学务教育情况时指出:“又设图书馆采办各种图书仪器,卑供众览”。可见,学务处开办期间,同时设立了图书馆。这便是黑龙江省公共图书馆的早期雏形。
(二)县级图书馆的成立
县级图书馆的成立集中在民国先后几年内,社会意识趋向和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促进了县级图书馆兴办。黑龙江省县级图书馆多数隶属于劝学所内或通俗教育社内,极个别设有通俗图书馆,这表明当地的社会教育影响着各县图书馆的发展。
二、清末民初黑龙江省图书馆的经营管理
(一)图书馆的藏书建设
1.藏书来源
据《龙江进化录·藏书楼记》记载:“江省前无书肆,自设学务处,两次派员赴京、泸购教科图书,就垦务局东厢设馆发行。”由此可知,黑龙江省图书馆早期图书的直接来源是派专员进京采购的。
此外,黑龙江省图书馆图书还源自各界人士捐赠及政府征集图书活动。程德全及周树模离任时捐赠了大批的个人藏书。1946年至1948年期间,嫩江省先后向黑龙江图书馆捐赠万余册古籍图书。
2.藏书特色
程德全在创办黑龙江省立公共图书馆之时,是以辅助办学为目的的。因此,图书馆最初的图书采购多为当时的教科书及各国的精译本。1908年,黑龙江图书馆修建新馆舍,图书馆广购经史子集各书。此外,黑龙江省各县藏书又别具风格,如宾县图书馆、望奎县图书馆采购了中外文书报、杂志和报纸;安达县图书馆收藏各种字典、参考用书等。
可见,近代图书馆已经打破了旧藏书楼重藏轻用的思想。“存古”“开新”藏书观念的变革及“中西并存”藏书模式的革新使近代图书馆事业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图书馆开展的服务及经费运作
省立公共图书馆的建立更加注重启迪民智,开放阅读的作用。县级公共图书馆的创办完全体现了与社会教育并重的理念。下附各县级图书馆开办的服务,如表1:
从县级图书馆开展的服务来看,多设有演讲所、阅报服务处,并且各县内多数设有巡回书库,在宣扬西学、教化大众、公开阅读、普及社会教育等方面起到了一个积极的传播作用。
从图书馆的经费来源及支出方面来看,省立公共图书馆和县级图书馆隶属于相应的教育机构,因此经费主要源自官款供给、地方募集或各界人士捐赠,图书馆的全部经费主要用于屋宇及地基、场所及设置和图书标本器具的支出。由上表可以看出,各县级馆的经费运作差别很大,如宾县图书馆的年支出需要四千多大洋,而安达县图书馆每月图书仅二十元。这表明了图书馆的经费运作是很不平衡的,因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同及地方教育发展的差异所致。
(三)图书馆规章制度
1916年4月15日,龙江省图书馆拟定了《龙江县公立通俗图书馆章程》和《龙江县公立通俗图书馆阅览规则》。1916年6月,又批准了《木兰县陈氏私立图书馆章程》。1923年制订了《黑龙江省图书馆阅览规则》和《黑龙江省教育厅附设图书馆章程》。
黑龙江省、县设立的图书馆章程内容详实,包括馆员的职责、图书采购、经费管理、阅览规则等面面俱到。这些规章制度是为了“普及文化、启迪大众”而制定的,例如,《木兰县陈氏私立图书馆章程》在第四条中明确规定了该馆的办馆宗旨是“以灌输商民知识为目的”。
三、清末民初黑龙江省图书馆发展的思考
(一)图书馆服务理念与社会教育的关系
从图书馆所开办的服务情况来看,多设有巡回文库、演讲所阅报服务处,这些服务的开展有利于普及文化知识、宣扬先进思想、启迪民智。
(二)图书馆建设对当代图书馆事业的启示
黑龙江省立公共图书馆为当代文化事业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古籍资源,如唐贞观三年(629年)卷子本《鶡冠子》及《大宝积经》、清抄本《龙江剑传奇》等等。这是考察黑龙江地方史及中国历史的稀世珍宝。
此外,黑龙江省图书馆巡回文库服务也是今人知识共享服务的翻版。巡回文库的理念是宣扬知识的无边界交流,消除知识的马太效应,构建一个公平、自由、共享的文化氛围。同时,近代图书馆的建制问题为当代图书馆立法的健全奠定了踏实的基础,虽然有些图书馆的规章制度迫于清末政府的无奈,但这些章程从图书馆的职能到图书馆阅读规则;从图书馆购书要求到编书规程,无形间推动了近代图书馆法律法规的完善,保障了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盛京时报影印组.盛京时报(影印本2).1985.2: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