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茨威格文学作品中的心理现实主义透析

2009-12-17高国庆

大家 2009年9期
关键词:男爵茨威格现实主义

摘要:20世纪前期欧洲文坛上的著名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其作品根植于西方文化的沃土和现实生活中,但又独树一帜,即通过人精神世界的激荡去探究人生。罗曼·罗兰称之为“灵魂的猎手”。换句话说,他开创了一种心理现实主义的艺术。的确,在欧洲作家中,还没有哪一个像他那样在心理分析及其表现手法上达到高度完美的程度。

关键词:心理现实主义 创作风格

茨威格(1881——1942)是奥地利著名的中短篇小说家,他出身于犹太民族,亲身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目睹血腥的战争给世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茨威格感到痛心疾首。作为一名作家,他只能将心中的愤懑之情诉诸笔端。茨威格的小说以犀利的笔锋描写社会现实、揭露社会矛盾,以真实细腻的心理分析,摒弃纷繁复杂的故事情节,通过对人类内心世界的细致入微、精确深刻的把握和表现,由此隐晦地表现现实,传达思想感情。实际上,正是精彩的心理分析描写奠定了茨威格小说在世界上与众不同的地位,赢得了千千万万的读者。

像其他现实主义作家一样,茨威格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也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情世态,但他不同与传统现实主义作家的地方,正是在他的现实主义文学著作中所运用的心理分析手法,这种写作手法赋予了他作品的一种新的生命力,使得他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区别开来,创造出了独特的心理现实主义。

茨威格开创的心理现实主义的特点首先是通过人物心理刻画来创造形象,以此来反映时代的精神风貌。在他的作品中,他把自己的艺术视角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展示其内心深处的情感活动来再现人物命运。他作品中的人物大都有着“异变心理”和“变态行为”,他们的命运乖张、赛促、变幻莫测,仿佛有一股神秘力量在操纵他们的行动,这属于心理现实主义独特的表现。以茨威格短篇小说《雷泼莱拉》为例,女主人公克莱岑莎相貌粗俗,“像一匹骨骼宽大,筋疲力尽的山区瘦马……她的体型连半点女性固有的特点也没有;”感觉迟钝,“她思想迟钝,往往百思不得其解”。她的感情生活更是一片麻木的荒漠。然而她侍奉的男爵无意中亲昵地在她屁股上打了一巴掌之后,她所有的情感都被唤醒,从此自愿成为男爵感情上的奴隶,对男爵唯命是从,在更加尽心的伺候之外还帮助男爵和别的女人偷情,甚至杀死了和男爵感情不和的男爵夫人。当克莱岑莎这种过激的感情使男爵感到尴尬和恐惧的时候,男爵就表示想辞退她,克莱岑莎的情感支撑倒塌,于是跳河自杀。在他的另一短篇小说《恐惧》中描述了一个已婚女人依莱娜因被人抓住自己和别人偷情的把柄,从而每天都陷入无边恐惧的故事。“要走的时候,她的双手由于精神紧张而哆哆嗦嗦地颤抖起来,她心不在焉地听着他的话,急切地制止他的热情在临别时爆发出来”。就这样,她的恐惧日胜一日,终于在某一天在极大的精神压力下昏厥过去。

传统现实主义在人物形象塑造上通常采用肖像描写的方法,通过对人物的外观特征,如容貌、服饰、语言、表情、姿态和风度等的描写来构造角色,展示具体可感的形象。而心理现实主义者则很少有具体的形象描写,茨威格笔下的主人公大都以平静而忧郁的面目出现在读者面前,每个读者想像出来的外形尽可不同,但感受到人物的内心和精神世界却是共同的。如他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里的主人公,一个读起来美丽而虚幻,一个看上去高贵而娴静,而你却无法从小说中把握她们具体的面貌特征和体态服饰,只能从她们共同具有的仁爱、同情和自我牺牲精神中,用想像在头脑中塑造出一个形象来,这一点正是茨威格小说创作的另一显著特征。

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常用的一个手法就是用悬念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几个平行或交错的故事情节线索推进发展到一定焦点时,作家对某一情节线索故意切断,造成情节线索的中断而形成阅读接受期待心理,即是这种小说的悬念效果。这种悬念是局部情节式的,大都能在后面情节线索的接续中得到解释。而茨威格小说的悬念结构却是通篇全局式的,产生于其小说创造的总体构想中,任何删节性、跳跃性的阅读都是行不通的。这种创作手法在茨威格看来是出于“一种个人的恶习”,因为“任何冗长烦琐、空泛铺张、晦涩朦胧、含混不清、不明不白,以及一切画蛇添足之外都会使我感到烦躁。只有每一页都始终保持高潮,能够让人一口气读到最后一页的书,才会使我感到完全满足”。所以,为了让小说保持这种高涨不衰,他在小说开头总是给读者设计一个谜,如《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小说家R度假回来发现了一封笔体陌生的信,信的开头称呼:“你,和我素昧平生的你!”使他惊讶万分。小说写道:“这是称呼他呢?还是指的一位臆想的主人公呢?突然他的好奇心大发,开始读下去”。不要说小说家R了,读者读到这里也会大有不休不眠、一气读完的决心和勇气。而小说随后的叙述更是丝丝入扣,环环相生,把陌生女人从13岁到将近30岁短短一生的心路历程、情感纠葛呈现在读者面前。谜在开头,谜底在陌生女人每一行幽怨的倾诉中,在其整部作品的字里行间。这种贯穿头尾的悬念艺术正体现了茨威格艺术创作的非凡魅力。

茨威格的心理现实主义是在继承传统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者的共同基调都是现实主义。从现实生活的实际出发,从社会生活中汲取创作素材,揭示现实矛盾,表现作者的真实感受。茨威格认为“在我们的世界外表上变得越来越单调,生活变得越来越机械”的今天,小说家的任务应该是“从心理角度再现人物及其遭遇”。因此,茨威格小说人物形象虽然表面看上去冷漠、消沉,似幽灵般捉摸不定,其实他们内心个个涌动着一个沸腾的海洋。可以说,这种外在的精神状态的单一性与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在茨威格的笔下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高中甫主编:《茨威格小说全集》第一、二、三卷,西安出版社,1995年

[2]斯蒂芬·茨威格著,舒昌善等译:《昨日的世界》,三联书店,1991年

[3]阎 嘉 .触摸人类的心灵:茨威格【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4]朱祖林.斯蒂芬·茨威格笔下的心灵激情〔J].外国文学研究,1992(5)

[5]张丈勇.社会情绪与形式情绪的交并(兼论茨威格小说心理描写的现实性)[1].外国文学研究,1992(2)

[6]曹天健,何洛.通往心灵:茨威格其人其作〔M].合肥:安徽文 艺 出 版社,1999:1- 9

[7]斯特凡·茨威格(奥地利),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N],施种译,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6:356,347,373,368

[8]孙岩梅.论茨威格笔下女性形象的人道主义激情.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3)

[9]茨威格.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高国庆,男,1967年10月, 讲师,研究方向: 翻译理论及课堂教学

猜你喜欢

男爵茨威格现实主义
作家的办法
作家的办法
毛毛虫也是伪装大师
我愿做无忧无虑的小孩
茨威格是小一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现实主义与现实题材创作
“地狱男爵”恐龙
打赌
新现实主义巨匠
新现实主义巨匠:乔治.西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