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书馆应对“阅读危机”挑战的责任与对策

2009-12-17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09年4期
关键词:全民阅读挑战图书馆

史 娟

关键词:图书馆;阅读危机;全民阅读;挑战

摘 要:针对当前“阅读危机”现象,传统的阅读习惯面临着严峻挑战。以湖北大学图书馆开展读书活动创新实践为例,阐述当代图书馆人应肩负的责任与采取的对策。

中图分类号:G2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09)04-0116-04

Responsibili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to "Reading Crisis" Challenge in Libraries

——Innovative Practice and Inspiration from Reading Activities of Hubei University Library

Shi juan

(Hubei University Library, Wuhan, Hubei Province, 430062)

Key words: library; reading crisis; popular reading; challenge

Abstract: In view of current situation of "reading crisis",traditional reading habits is facing serious challenges.The article illustrates responsibili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present librarians should take,examplified by innovative practice of reading activities of Hubei University Library.

前 言

当丰富的信息铺天盖地迎面而来,阅读却与我们渐行渐远。静静地读书似乎变得越来越难,或者说是越来越奢侈。看看如今快节奏高效率的社会,一切都讲求以“实用为主”,而“阅读”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有谁还愿意去做。在这样一个紧张、喧嚣、竞争激烈的时代,生活已吞噬了人们的全部能量,想给出一个阅读经典的理由,似乎是一种奢谈。现在人们最多也就在空暇无事之时翻本杂志翻本书草草的看看,解解闲趣,哪还有人视“阅读是为净化心灵”而去阅读的。

自1999年启动国民阅读调查统计以来,国民阅读率连续8年持续走低。1999年调查发现的国民阅读率为60.4%,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7%,而2005年为48.7%,首次跌破50%,比2003年再次下降3%,比1999年则下降了11.7%(见图1)。

目前已有一半以上的人不再读书,其中有1/4的人读书时间在减少。当前人们不读书的两个最主要原因是“没时间”和“不习惯”,主要集中在20至29岁的年轻人。即使是在阅读率最高的大学生群体中,近几年阅读时间也在逐渐减少。一项关于大学生阅读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每周课外阅读不足5小时的,竟占到51.8%。国内某著名大学的各个班级中,至少有3—5人大学4年未到图书馆借过一本书。该调查显示,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媒体多元化发展已成为我国国民阅读率总体呈下降趋势的重要原因。对此,有人发出“阅读危机”的感叹。令人忧虑的不是“阅读危机”本身,而是它背后所折射的信仰危机、道德危机、情感危机和精神危机。经典图书日益受到冷遇,抚卷读书浸染墨香的场景也逐渐被鼠标点击的方式所取代,传统的阅读习惯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

1 “阅读危机”产生的时代背景

1.1 国外“阅读危机”现象

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2004年下半年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美国人不喜爱阅读,以前被认为是最喜欢读书的18至34岁的年青人,现在却是阅读最少的人群,只有47%的美国人休闲时阅读过文学作品。美国《新闻周刊》报道说,如果按照目前的下降速度持续下去,50年后美国将不会有人在休闲时间里阅读文学作品了。世界知名的企鹅出版集团此前公布的一份调查也显示,英国25岁以下的男性,每周花在阅读上的时间只有两个小时。

2005年l2月,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和普希金图书馆共同对俄罗斯读书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一半以上的俄罗斯人没有买书,l/3公民家庭没有一本书,52%的俄罗斯人不买书,37%的人不读书,59%的人不买杂志,39%的人不读杂志,将近80%的人不使用图书馆。读卖新闻社最近在日本全国范围内展开的大型读书调查显示,有将近半数的人当月根本没有读书,当被问及“最近一个月读过几本书(杂志除外)”时,50%的受访者回答“一本也没有读过”。早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出版学会会长清水英夫就尖锐地指出这一事实:“目前的现状是,书籍的使命和作用正在相对地降低,这是毋庸置疑的。”

即使在德国这个素有出版传统和理性阅读的国家,也正在体味国人“阅读的兴致日益肃然,而阅读的能力也逐渐低落”。据调查,德国人大约只将收入的1.25%用于购买报刊和图书,阅读被排在各种休闲媒体的第8位。在法国,一位记者在采访时就遇到了一件颇有意味的事情,在一个法国家庭里,年轻的父母非常支持自己的儿子接触网络,而孩子的祖母则认为传统的阅读方式对孩子长远的发展更有好处。两代人为此争执不下,尽管祖母趁着儿子儿媳度假的机会教孙子读书,最终她发现做的都是无用功,在父母的影响下,孩子对电脑的兴趣远比对书籍的兴趣要大得多。

与此同时,加拿大、以色列、韩国的国民阅读状况也同样令人担忧。国民阅读率和青少年阅读率降低,人均购买书刊数量、书刊发行量和阅读时间减少,这些国家的政府和行业协会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收效甚微。

1.2 国内“阅读危机”因素

1.2.1 网络阅读代替传统阅读

网络媒体的迅速崛起使人们获得资讯的方式发生了变化,现在大部分人可能会很少上图书馆查阅资料,而改去网上搜索。但事实上,网络的出现对人的媒介素养要求其实更高,因为具有信息海量的网络,其智能化程度还比较低,它会逐渐滋生人们一种获取信息或者知识浅尝辄止的心态,大家会渐渐习惯只停留在某种信息之外,看到表象、肤浅的一面,而不讲究缜密的逻辑连贯性,深度以及来源。实际上,网络信息往往是浏览式、跳跃式的,难以形成专一的系统思考,这是当前国内社会中人们的普遍心态。

1.2.2 图像阅读代替文字阅读

在市场化发展的道路上,为迎合和开发某类人的享受需要,国内许多文化产业公司愈发强调视觉冲击,比如人们常说的读图时代。这种方式的确让人花费精力少、感觉很轻松。正是这种可视文化产品对传统阅读造成了主要的冲击,而且经典传世的作品不可能都变成图画。无形之中,这种做法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基础,人抽象思维的能力与阅读息息相关,阅读习惯和审美理念的培养对于增进人们对知识和思想的吸收十分有益。如果一个民族真正进入到读图时代,其抽象思维的能力肯定会有所退化。

1.2.3 快餐式浏览代替品尝精读

社会的激烈竞争和紧张困顿的工作心态,使得个体的自然生态失调,衍生出八小时之外畸形的业余文化:追求感官刺激,追求高峰体验。传统阅读的沉思凝视被现代阅读的快速扫描所替代,似乎只有快速地翻动文本网页,才能维持高水平的感官刺激。阅读没有了回味吟咏的欣赏与咀嚼,只有对下一个兴奋点的搜寻和期待。阅读仿佛是过眼烟云,除了猎奇和消遣外,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东西越来越少。追求快餐化的东西,对事物的认识停留在浅表化,讲究即时回报的功效,这是目前国民心态和把握方式的真实表现。

1.2.4 功利式阅读代替经典阅读

当前我国社会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学习的目的日渐功利化,读书、考试成为学生谋生和改变社会地位的主要手段,教辅、外语、计算机等考试用书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首选图书,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将是技工型而不是综合型复合人才。读书工具性的增强带来的危机是一场人文精神的沦丧,它造成了学生人生目标的短视、价值观念的淡漠、创新精神的匮乏与语言文字功底的低下等缺陷,是人文精神的缺失和终极价值的衰落。

2 图书馆界面对“危机”的挑战与策略

2.1 明确纸媒阅读的重要性

尽管电视把一切变成了娱乐,互联网也改变了一代人的阅读方式,但纸质媒介传统的阅读方式却不可替代。

清水英夫认为,“一般的情况是,以新闻信息为中心的信息的传递,是随着新媒介的发达而不断发生巨大变化的。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就认为活字媒介已经过时,图书的使命已经结束。否定图书、轻视图书,就等于舍弃了我们文化的最基本的部分。现在的新媒介,即使成为信息工具,也不能成为思想的担当者。从某种意义上说,图书就是思想本身。”曾任联合国哈马舍尔德图书馆馆长的列夫·乌拉基米洛夫说过:“不管采取何种新颖的传播手段,都不能完全取代作为信息源的图书。”“图书是一种持续性的信息手段,它像一个巨型的储油罐,如果需要的话,随时可以从中摄取不同数量的信息。”因此,与其他媒体相比,书籍等印刷媒介对增加知识、开阔眼界、提高个人品位和完善自我修养的教化作用尤为明显。

2.2 广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提出“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为让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些国家已经积极采取措施,倡导全民阅读,应对“阅读危机”。如英国就设立了由政府主导、民间机构全力参与的“Bookstad”全国阅读年。其目的很明确,就是希望通过一个全年的活动来转变英国国民的阅读态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每年8月在苏格兰的爱丁堡举办国际文化节,其中包括艺术、图书、电影、音乐等,而“图书节”是文化节的一个重要部分。法国每年的l0月15日至17日也举办读书节。

美国的“阅读是基础”活动是从1966年开始的,坚持了10年后得到联邦政府的财政支持,成为在美国进行阅读教育的长期运动。此外,美国还专为阅读活动立法,通过了“卓越阅读法案”。自1995年政府提出“学童读写运动”以来,已陆续提出“美国阅读挑战”、“阅读高峰会”等计划,并明确规定高中生必读的21种书,从荷马、柏拉图到莎士比亚、托尔斯泰,从《共产党宣言》直至《圣经》。与此同时还发起“反电视运动”,将每年的4月22日至28日定为“关闭电视周”,呼吁美国人在这一周关闭电视机。目前,这一活动已经在英国、加拿大、丹麦、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得到响应。

2.3 倡导社会各部门积极推动

中国图书馆学会近年来多次接受国家知识工程领导小组和国家文化部的授权,在全国成功地组织了多项读书活动。2004年,中国图书馆学会承办“知识工程——中华民族读书书目推荐活动”;2005年,举行了首届“知识工程推荐书目”发布活动,评选出273种知识工程推荐图书;增设了“科普与阅读指导委员会”。2006年11月发表的《关于全民阅读的深圳宣言》以及2007年4月在中山大学举行的“第一届全民阅读论坛”,其目的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评选好书、推荐好书和指导阅读的工作,引导全民会读书、读好书、多读书,同时为全国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收藏机构采选入藏提供专业咨询和参考依据。

此外,学会接受委托,自2003年起承担了每年举行的“全民读书月”活动的组织实施工作,策划了主题为“享受阅读快乐,提高生命质量”的“全民阅读月”活动。为宣传世界读书日,2004年学会以“倡导全民阅读,共建书香中国”为活动主题,首次举办了“世界读书日”宣传活动。同时,还举行了“全民阅读”徽标的征集活动,使“全民阅读”更加深入人心,更具社会感召力。2005年学会联合中国作家协会、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和中国版权协会以及湖南卫视等单位,共同举办了以“阅读丰富人生,共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世界读书日”宣传活动,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2006年,学会号召围绕“树立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等主题,集中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学会还号召全国各级各类图书馆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和不同地域文化的特色,举办经常性的、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为公众阅读创造条件,提供指导。

3 湖北大学图书馆开展读书活动创新实践

湖北大学图书馆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本馆资源,在开展读书活动的意识、内容和形式上不断推陈出新。面对“阅读危机”挑战,引领全校阅读活动逐步走向深入,取得显著成效。

3.1 延长开馆时间,领导走上一线

自2005年学校新图书馆开始启用,基本实现了对全校读者365日天天开馆的承诺,每周开馆时间98小时,各书刊阅览室每周开放时间超过80小时,此举极大地方便了广大读者。与此同时,馆领导一改过去在办公室值班的做法,每天轮流到总服务台值班,接待读者的咨询和投诉,听取读者的意见和建议。与读者近距离甚至零距离的接触,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宗旨,为读者更直接更快捷地反映情况提供方便。

3.2 增加阅览面积,扩展文献体系

图书馆设有阅览室26个,拥有阅览座位4500余席,实行藏借阅参一体化的开放式服务。截止2008年底,收藏中外文纸质文献194万余册,报刊4000余种,各种非印刷型资料近万件。此外还拥有较丰富的电子资源,其中电子图书74万册,各类数据库20余种,中外文电子全文期刊近3万种,构成了多类型、多载体的综合性馆藏体系。丰富的馆藏为读者阅览提供了有力保障,开放式服务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馆藏文献的作用。

3.3 开展“三优”活动,营造阅读氛围

2006年以来,图书馆开展了“以优质服务赢得读者、以优美环境吸引读者、以优良秩序留住读者”为内容的“创三优”活动。作为激励机制每年一次的“最佳服务标兵”评选活动,使馆员的服务观念不断转变、服务范围不断扩大、服务时间不断延长、服务态度不断改善、服务手段不断更新、服务质量明显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创三优”活动的深入开展。同时,全体馆员还把细心、细致、细节的“三细”理念融入服务之中,服务举措的实施,使读者到馆率明显增加。

3.4 注重活动策划,加强组织实施

为进一步提高馆藏资源利用率,鼓励读者多读书、读好书,在每年“世界读书日”期间,图书馆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举行“我最喜爱的一本书”评选活动和“我为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献计献策”主题征文比赛,配合地方新闻出版单位进行“读一本好书,写下一段感悟”的有奖征文活动等,营造一个有利于知识创新和素质教育的环境。利用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的统计功能,检索出年度借阅册数前10名的读者加以表彰,以资鼓励,激发广大读者的阅读热情。据统计,与2005年相比,2008年前10个月平均借阅册数增长了88.35%。

3.5 创建幸福指数,提升满意标准

图书馆有一个幸福指数,“以方便感动读者,以爱心感染读者,以诚心激励读者”是馆员幸福感的标准。随着服务功能的不断拓展,服务效率和资源利用率的明显提高,在馆员幸福指数不断提升的背后,涌动的是成群结队的读者潮。2008年读者总进馆达到213万人次,是十五期间接待总和的近一半;文献下载量达235万篇,是十五期间总和的1.8倍。读者满意率不断上升,2008年实现了零投诉。

3.6 落实科学发展,兴办十件实事

图书馆在收集读者意见、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2009年为读者兴办的十件实事,如:加大文献资源建设力度,力争到2010年馆藏图书总量达到300万册,其中纸质图书200万册,电子图书100万册,纸质中外文报刊4000种左右,电子文献数据库110个左右;试行总借总还模式;设置自动还书设施,为读者提供24小时自动服务;设置导航仪(电子导触摸屏)、检索机、咨询牌等,方便读者查询;开通手机短信平台,温馨提醒读者还书时间、及时告知讲座、展览等活动时间等等。

3.7 举办读书讲座,加强社会宣传

高水平的名家讲座不仅使主讲人把最新的信息和前沿理念带进图书馆,而且讲座本身所营造的浓浓学术氛围,会给读者一种强烈的感染和对知识的渴求。图书馆在每年4月的“全民读书月”和5月的“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活动中都邀请中外学者举办各类读书讲座,如台湾政治大学杨美华教授的“大学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创新思维”学术讲座,信息咨询部举办的“外文文献资源检索与利用”专题讲座等,均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对读者了解图书馆,爱书、读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8 开通网络平台,引导网上阅读

在电子媒介与网络成为民众生活重心的后现代社会里,图书馆加快了传统馆藏资源数字化进程,增加了电子资源的采购,积极参与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开展了丰富多采的网上读书活动,开通了“我向图书馆提建议”网络平台,旨在更广泛更真实地了解读者心声,征求读者意见和建议。同时举办了网上征文、网上知识竞赛、网上论坛、网上读书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全民网上阅读活动。

4 结 语

图书馆在应对全球“阅读危机”挑战,促进全民阅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理所当然应成为大众阅读的领导者和推行者。

参考文献:

[1] 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报告课题组.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报告(2006)[R].北京: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2006.

[2] 乔丽.我国阅读现状及应对策略[J].出版发行研究,2006,(4).

[3] 徐永平,王卉莲.俄罗斯发生阅读危机[J].出版参考,2006,(4).

[4] 上网者日增 读书人日减[EB/OL].[2008—12—08]http://www.szwen.gov.cn/news/view.asp?position=18058.

[5] 曹毅梅.论纸质媒介衰微与大众阅读危机[J].中国出版,2008,(7).

[6] 龚芙蓉,林伟.国内外图书馆化解阅读危机现象的案例比较及分析[J].图书馆论坛,2008,(4).

[7] 徐进.图书馆学会如何在全民阅读活动中发挥作用[J].图书馆建设,2007,(2).

猜你喜欢

全民阅读挑战图书馆
图书馆
全民阅读背景下高职学生党员党性修养培养研究
新媒体时代高职大学生践行“全民阅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复合型文化场所:实体书店的立体化转变
做一个全民阅读时代的“悦”读人
去图书馆
第52Q 迈向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