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义务教育阶段七至九年级作文教学中发展性评价研究

2009-12-08王希愚

学周刊 2009年12期
关键词:发展性评价作文教学

王希愚

摘要:在七至九年级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构建了新的作文课程体系,并制定了与之配套的发展性评价方案,将发展性评价理念贯穿于作文课程始终,使堂上作文教学、综合性学习、作文成长记录三者紧密结合,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本文就是这个教改实验阶段性成果的组成部分,概述了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分析作文教学中选择和运用发展性评价的必要性。同时,又介绍了作文课程及其发展性评价方案与实施的情况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七至九年级 作文教学 发展性评价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评价时时刻刻发生在教学过程中,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铺开,传统教学评价中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地在改革中体现了出来。因此,建立一种新的适应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评价体系——发展性评价体系,已经非常迫切、非常必要了。

作文评价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问题。以往作文评价停留在对“文”的评价上,即对作文活动产品判定分数或等级,包括无指标评价和有指标评价。而我们现在所说的评价是立足于“人”的发展的评价,是一种侧重作文评价过程,强调作文评价对象主体参与、重视作文评价方法多样,更多地表现对评价对象的关注和关怀,以促进作文评价对象的发展为根本目的的作文教学评价。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作文评价建议中指出作文评价“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是指在作文教学中要利用多种形式的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作文发展,即“发展性评价”。但课标中只提了要这样做而没说该怎样做,而实际教学中对这一点也较为忽略,因此有研究的必要。另外,学生的写作实际与教师的教学实际都要求我们为七至九年级的同学和老师找寻一条写作的教、学、练的模式或体系。

二、构建作文课程与制定发展性评价方案

(一)构建作文课程

构建作文课程是建立作文教学中发展性评价的前提,它是推动发展性评价实施和学生作文素养提高的平台。我们遵循学生特定时段的生理、心智发展特点,以人教版七至九年级教材为依托,以成长为内容,以发展为目的,从常规作文训练、综合性学习、作文成长记录三个维度构建立体作文课程。我们立足于教材的合理开发与整合,又结合综合性学习、常规作文训练和作文成长记录,制定了三位一体、分级训练、共同提高的发展策略:在活动中,把握生活脉搏,丰富切身体验;在课堂上,依托课文内容,拓展知识结构;在成长记录中,尊重学生需要,彰显学生的主体意识。

(二)制定评价方案

1.拟定评价的基本原则

即评价过程全程化。作文教学评价不单纯是为了给学生某次或某个阶段的作文得出一个终结性结论,它始终是整个作文教学的一个中间环节或下一次习作的新起点——通过评价,激发学生再次作文的欲望,促进能力发展。因此要设法调动学生对评价过程全面参与,做到评价内容“全人”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

2.形成评价的基本思路

将作文教学与综合性学习、成长记录结合起来构成一个作文教学体系,三者连接的纽带就是评价。以教材为依托,设置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以此为线索展开堂上作文教学、综合性学习、成长记录,以其内容为主轴展开评价。其中堂上作文训练是核心部分,综合性学习与成长记录是辅助部分。这三者的评价是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的,同时,每一部分又有着独立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三、作文教学中发展性评价的实施

(一)关注学习过程,形成促进学生作文情感内化的评价策略

1.全程关心呵护,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激发情感

“作文成长记录”是“综合性学习”、“常规作文训练”的辅助与延伸,它把“作文”与“做人”紧密联系起来的。由于七年级的学生还比较依赖于教师的指导,所以教师可以以学生学习作文的促进者的身份,运用笔谈式的质性评价方式,全程关注学生学习作文时的心理障碍,并及时加以辅导,让每个学生都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努力,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的作文情感,促进学生作文的兴趣和主动性。

2.全程沟通交流,给学生以多元化的指导——传递情感

学生对作文的情感被激发之后,如何继续保持和升华这份难得的情感就成了我们教学关注的中心话题。寻找学生作文情感新的增长点是很值得我们潜心探究的问题。我们不仅从综合性学习、常规作文教学、作文成长记录三个层面横向培养学生对作文的情感,还从分组、指导、训练、评阅等作文教学的流程纵向多元积淀学生对作文的情感,力争从纵横两个维度关注全程、多元指导,并在作文教学中传递情感,互相感染,互相促进,使学生作文情感深化、内化。

3.全程互动评价,让学生在活动中互相促进——增进情感

当人的某种情感被唤醒后并不代表这种情感就能一直持续到永久,同样需要我们全程关心呵护,帮助学生克服了作文的心理障碍,增强他们对作文的情感。但是这种情感在发展中也许会受到外界或者学生本身个人情绪的影响,而导致他们对作文的兴趣又重新回归低迷,或者一种“不冷不热”的状态,因此我们不仅要用有效的评价措施将学生对作文的情感“保温”还要“加热”。

(二)选择评价模式,形成促进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评价策略

1.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评价过程中,要将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质性评价。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客观地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发展性建议。传统的作文评价过分地倚重量化评价,很少运用质性评价,更谈不上有机结合,生成一种相对不科学的评价模式。学生的作文成长历程就只是在分数和等次标记下的终结性的此起彼伏的历程,是一种被动成的长历程,是单调的、没有生气的成长历程。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在实验中尝试将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贯穿于综合性学习、常规作文教学、作文成长记录三大板块,并且根据每一板块的特点又各有侧重,另外还结合学生的个人情况适时适量地进行选择运用,力求实现对作文教学的科学反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和作文能力的健康发展。

2.三位一体的作文课程评价模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在我们看来,对于学生而言,学习作文不是孤立的作文技能的吸纳与演练,也不是纯粹的作文题材的堆叠与梳理,而是一个全方位的、立体的求知经过与发展历程:在生活中积累作文素材,在课堂积蓄作文知识,在成长中积淀作文情感,多维互动,循环往复,以期推进学生作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学生学习作文的全过程就是一个接受评价和参与评价的过程,因而与之相适应的作文教学评价模式也必须是多维的、全程关注的,从而使学生在评价与被评价中逐步改变被动的学习方式,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逐步产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并能主动与人交流共同探究。

(三)注重学习反思,形成促进学生作文个性彰显的评价策略

以往的作文教学强调作文课堂本位,老师的教完也就宣告着学生的学完。我们现在倡导的“学习反思”,注重并表现学生在作文学习过程中的种种体会,教完并不意味着学完,学完也不等于教完,教与学因反思得到了动态的延伸。我们提出“学习反思”更多的是站在学生角度而言的,它是一个促进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提高的环节,也是一个承接上次作文教学、开启下次作文教学的过渡环节,更是一个形成学生作文个性的环节。《语文课程标准》将反思视为教学的延伸与拓展,其意义也正在于此。鉴于此,我们以反思为途径,以综合性学习、常规作文教学、作文成长记录为主要内容,总结学生在作文学习中的独特见解和体悟,塑造学生独特的作文个性。

综上所述,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真正实现了整体规划,用评价促进学生作文发展,即在构建作文课程及其发展性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衍生一套行之有效的作文评价策略,并借助教学实践依托评价促进了学生作文的发展。

与此同时,我们也遇到困惑并积极思考着一些更加深入细致的问题。

比如,教育研究的规范性与实际教学的随机性之间是存在着鸿沟的。再比如,粤方言也给我们的作文教学带来了不少阻力。因此,积极推进教研的规范性与实际教学的随机性的融合,努力克服方言对写作的负面影响,科学推进写作素养的提升,将是我们继续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周卫勇主编,《走向发展性评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 姜凤华著,《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与实践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 刘淼著,《作文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 朱德熙著,《高中学生作文评改》,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

[5] 姚梅林著,《学习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猜你喜欢

发展性评价作文教学
让课堂教学评价变得“死去活来”
运用“发展性评价” 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略论中学历史发展性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高中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初探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快乐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