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开放、民主、愉快的课堂氛围
2009-12-08田新芳
田新芳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人们越来越重视课堂模式的探讨和研究。通过对新课程理论的学习,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本着力图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整体素质的宗旨,探索出一套新的课堂结构模式,即开放式课堂结构模式。
一、关注现实,让学生体验丰富的生活世界
中学生往往阅历浅,喜欢新鲜事物,对教材中的经典篇目难以理解,更谈不上兴趣。他们往往热衷网络文学,喜爱情节感强的故事。因此我们的教材就失去了其教化功能。所以,在日常教学中就需要将教材经典篇目放到学生耳熟能详的日常生活中去解读。哥德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长青。”用“长青”的生活诠释灰色的理念,经典篇目的魅力就散发出来了。
只有关注现实,将生活之水引入课堂,才能使课堂永远保持新鲜和活力。要将教材的价值最大化,还应广吸博取,采集社会的、时代的,甚至是国际性的热点、焦点话题,让学生的心冲破课堂和教材的束缚,胸怀天下,增强关注意识和责任感。正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特别是在写作中,学生缺乏的往往不是写作技巧,而是写作的素材,是真切、深入而独到的思想认识。我安排学生写周记,就是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以此去关注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师生间的一次谈话,同学间的一次摩擦,影视剧中的一段经典台词,街头巷尾的一番议论等等。放眼身外,跳出浅陋和狭隘,抛开自我中心,就会有一份胸怀、一份责任、一份关注、一份热情。这是学习、作文、做人的基本素质。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关注会一直延续下去,塑造一个人,影响一群人。
二、创设情境,让课堂成为学生快乐的学习场所
语文是一门富有情感的人文学科,其最高鉴赏境界就是共鸣。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都是文质兼美的作品,是作者心灵的产物,情感的结晶。因此欲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获得知识,教师就必须根据文本特点,创设一种体验的情境,营造一种鉴赏的氛围,从而引领学生进入“状态”,让学生用心灵去拥抱作品,与作者或主人公同悲同喜、同憎同怒,激活他们的探究欲望,使之自觉地、忘我地投身于探究和创造,与作者和教者“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或巧妙幽默的导语,或图文兼美的投影,或绘声绘色的故事,或声情并茂的赋诗歌咏,或借用多媒体等,熔形、声、情、理于一炉,营造一种人人跃跃欲试、个个奋勇争先的语文实践氛围。这样,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必然会发生思想大碰撞,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充分体现出情境性特征。
三、质疑讨论,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
质疑讨论是一堂语文课的主要环节,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讨论和辩论。宋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切学习必须从提出问题开始,在处理分析问题中发展,以解决问题告终。这样的学习,才能真正让学生在矛盾中展开积极的思维,才能发展思维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智慧的火花,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其深度如何,都应该特别予以鼓励和提倡。
对于学生(或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进行适时的讨论,讨论首先要营造开放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氛围,学生可以自由走动,甚至可以大声向其他同学质询,使全体学生都乐于合作,勇于发言。讨论既是一种师生双边活动性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又是体现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经过学生积极思考,以求得问题解决和认识深入的一种发展性教学方法。它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智慧。同时,在讨论中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实现信息交换,扩大信息和思维量并及时对各种意见进行分析比较,培养比较思维和评价思维。在讨论中学生还能发展即席反馈能力、敏捷的思考和反应能力,以及即席口头表达能力。讨论还能使学生认识学习状况,教师获得及时信息反馈,能增加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提高教学效率。此外,讨论还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思想高度集中,思维活动激烈,产生浓厚的兴趣,使课堂教学情绪和形式都十分活跃。讨论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允许有一个或多个结论甚至没有结论。质疑讨论不但要重视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学习的过程,对于学生有创见的观点,只要能自圆其说,哪怕略显稚嫩,也要给予鼓励。质疑讨论体现出互动性特征,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台上教师,台下学生”的课堂形式,创建一种开放的课堂结构模式。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质疑讨论不能只注重形式,更要注重内容。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许多教师也采取“课堂讨论法”,认为这样就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了。但这种讨论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问题的提出者、引导者,由谁发言、如何发言都由教师确定。有些教师虽然设计了一些较开放的讨论题,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往往是在学生兴致正浓时“突然刹车”。有些教师精心设计了每一个问题,循循善诱,步步启发,左右开导,将学生“请”入早已设好的圈套之中。这种讨论往往是教师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和记忆来进行的,其实质就是教师的一再补充说明,一再纠正学生的理解思维。最后,整个课堂变成“学生的嘴说老师的话”,说到底,还是一个被动接受学习的教学模式。
四、总结感悟,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将学生在课堂讨论的问题进行系统归纳,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实践,就掌握了解答问题的技巧和学习语文的方法,能引导学生运用讨论总结出的知识规律,来发现探索新的问题。
布鲁纳认为,学科基础结构是前人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的成果,是认知发展规律的结晶。因此课堂讨论结束时应适时地进行即席归纳,可以由师生双方合作完成。联系实际,对照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总结回顾,延伸拓展,以利于理解、记忆、沟通,举一反三,实现迁移。通过总结,不仅使学生学会了学习,也让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课改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它以尊重、信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为前提,能动性表现为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拓宽知识面,获得更新、更深的知识,使学生从被动吸收发展成为主动探究。学生不再死记硬背,表现出能动性特征。
其实教无定法,更无固定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简单地用一种模式或某几个步骤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我们语文教师大可根据自身优势,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依照不同课型的特点,探讨出更多灵活多样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