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历史课的教与学

2009-12-08焦彦波

学周刊 2009年12期
关键词:西汉历史课政权

焦彦波

新课程改革对历史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优化结构,美化语言,还要深化教材,活化气氛。那么,如何在课堂这个有限的时空里,真正实现师生互动教学,使学生焕发出无限的求知欲和创造力,真正提高学生素质呢?下面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这个问题。

第一,历史教学以能力为灵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训练即训练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其关键是既要找准角度又要变换角度,对同一问题选择不同的视角进行发问,不仅能加深对某一问题的认识、理解,还能培养其思维的灵活性、全面性。比如,对西汉政治这一内容的复习,从求同的角度看,若把西汉与东汉相比可得出:1.政权建立之初,都吸取了前一政权速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了统治政策。2.都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的盛世局面。3.都出现了地方势力膨胀,严重威胁中央集权的局面。4.都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5.都注重与朝鲜、日本的往来。从求异的角度看,若把西汉与东汉相比,可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两者都出现了地方势力膨胀,严重威胁中央集权的现象,但为什么西汉中央政权稳固,而东汉却名存实亡了呢?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1.从西汉来看,一是汉景帝采纳晁错“削藩”的建议,平定了七国之乱,收回了王国官吏的任免权。二是汉武帝颁布了推恩令,采取了削夺王侯爵位的办法,彻底解决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思想上 巩固了统一。2.东汉则和西汉不一样。从地方上看,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这些地主享有政治、经济特权,势力迅速发展,拥兵自重,中央无法控制他们,而且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给政权以沉重的打击。从中央上看,东汉从中期开始,外戚和宦官交替控制中央政权,政治十分腐朽黑暗。这样对比,既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又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这种训练针对性强。这样,就从不同角度、方向、层面深化了问题。

在选好角度、变换角度训练学生的同时,不能忽视的是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切不可题目一公布,就匆匆让学生回答,而应该留一段思考时间,否则势必事倍功半。此外,还要留足够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充分思考。要提高学生能力,还必须牢记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一节课成功与否,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吸收和消化了多少。

第二,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实现“师生互动”,即教师由主动向被动转化,学生由被动向主动转化。比如,在学习美国对华政策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扶蒋反共是美国一贯推行的政策,为什么在1949年,当国民党在大陆即将崩溃之时,美国却按兵不动,不扶持蒋介石了呢?在我的鼓励下,学生踊跃发言。学生甲:从中国共产党方面看,经过几年战争,人民军队不断发展壮大,而且群众拥护,国民党的失败已成定局。学生乙:从国民党方面看,其自身政治腐败,失信于民是导致其失败的关键。正如国民党要人所言:国民党并非亡于中国共产党,而是亡于自己。学生丙:苏联的强大在客观上对美国起着制约作用。我在认真听取了学生的意见后指出:1.美国未出兵,不仅仅是因为中共在军事上的胜利,关键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觉醒。中共坚定的反帝立场和中国革命力量的壮大,即中国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是美国取消出兵计划的决定因素。2.从国际上看,苏联的强大是重要因素,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也是原因之一。美国担心出兵进一步会招来苏联的介入,从而形成双方对峙甚至战争再起的局面,这对美国极为不利。我补充完毕之后,进一步和学生已学过的知识进行联系:辛亥革命爆发后,帝国主义也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武装干涉,这与1949年美国没有出兵干涉在原因上有相似之处,都跟当时革命形势迅猛发展有关,使得出兵干涉难于达到目的。需要指出的是,在讨论过程中,老师应努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改变那种让学生只当老师配角的局面。正如梁启超先生所云:“教员不是拿所得的结果教人,最重要的是拿怎样得出结果的方法教人。”其实,这种训练不仅仅是学生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师生张扬个性、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过程。

总之,历史课教学要使学生在和谐平等的氛围中,与教师互教互学、互惠互动,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样,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才能不断得到开发和提升。只有让学生从课堂上体验到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思考、诘问、评判历史,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历史教学才能焕发青春活力。

猜你喜欢

西汉历史课政权
走马楼西汉简所见赦令初探
党的七大擘画建立新型国家政权的蓝图
西汉
“五味杂陈”——让历史课充满“历史味”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太行山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马士英与弘光政权
魏源对西汉四家诗的评说
三十六计第二计:围魏救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