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我手写我心
2009-12-08陈丽萍
陈丽萍
摘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切实体会文章中的真情实感,并引导学生细心关注生活,切身感悟生活,品出情味,诉诸笔端,用我手写我心。
关键词:感情真挚 独特感受 体验教材 关注生活 感悟生活
二期课改强调课堂教学要落实“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突出了情感态度的重要性。新的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也出了要求,强调“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那怎样指导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呢?对写的景物、事物没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情感,是写不出感情真挚的文章的。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培养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一、引导学生切实体验教材
教材中的许多文章是饱含着作者的深厚情感体验的,文章中贯穿着作者对人和物的深厚情感,对大自然的情感,以及对生活的情感,正所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这些文章都能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情感,可以成为我们教学的着力点。所以我们备课时要深入钻研教材,挖掘出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把情感和知识内容的传授有机结合起来。以《羚羊木雕》这课为例,上课之前,我让同学们先说说自己童年里的伙伴,说说与他们发生的趣事,先从感受作者的感情倾向入手,体会“我”和万芳之间友谊的真挚深厚和童心的纯洁美好,通过这些涉及情感问题的探讨,让学生自然地从课文中认识自己的生活,完成一次文本与读者的情感交流。
学生生活面狭窄,学习任务又重,所以学生情感的调动大部分就要依赖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分析课文时所进行的引导,所以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切实体会文章中的真情实感,“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如《散步》这一课,我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课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教师、文本形成了对话,三者的情感融为一体,一步一步得到升华,情感进行了强烈的碰撞,学生不仅情感得到熏陶,思想上也获得了启迪。这类文章感情性特点较为明显,所以要求学生加强体验,投入感情,学会感受,学会领悟。同时描写家庭生活的文章易于引起学生的切身感受和深入思考,因此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生动的故事情节,品读理解,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
二、引导学生细心关注生活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此,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用饱含情感的双眼去观察社会,对生活细心全面地观察,用他们自己丰富的情感世界去把握富于表現力的细节,筛选出独具特色的材料,表达出自己独特的心灵体验。这就需要有一双“慧眼”,去细心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蕴蓄着真挚情感的实物载体:它可以是长江、黄河、泰山、昆仑、九鲤、兰溪;可以是故宫、长城,敦煌、龙门、广化、文庙;也可以是小巧的文具盒、精致的书签;亦或只是一片枫叶、一张旧照片或者是一丝丝的愁绪、一段快乐的回忆、一份心灵的感动、一个小小的启发,只要能引发情感波澜,都可以以之为媒,谱写华章。要想从平凡普通的事物中发现生活真谛,产生与众不同的情感共鸣,就必须时时关注小事。细心关注街头巷尾的事,细心关注四季交替变化,细心关注校园生活。细心品味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细心感受亲情、友情带来的幸福与快乐,用心去感受生活,所以,我们应像林黛玉初进贾府一样,处处留心,时时在意。如你应该留心路边的小草何时吐出了新芽,沿街的广告什么时候有了变换;你应该留心同学今天为什么蹙起了眉头,何时声调会高扬,考试考好与考砸时表情到底有什么不同;不同职业的人所穿的服饰有什么不同等等。这样引导让学生从细入手,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生活,从而获得“人人眼中皆有,个个笔下所无”的写作素材。我要求学生写篇表现“亲情”的作文,写作前我先让学生回想日常小事,然后让学生自己来叙述和家人间的精彩故事,这一环节花费的时间稍长了一些,目的是让学生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捕捉令人感动的事例,引导学生注意关注生活,养成善于观察生活细节的习惯。最后指导学生通过细节来写作文,督促学生运用细节描写,注意寻找日常生活中的“动情物”和“触发点”。有位学生在写《我的同学》时这样写道:“她毫不示弱地举起乒乓球拍,习惯地耸耸肩、扭扭脖子,职业性地蹲好马步,微微抬起头,露出她那令人望而生畏的眼神,冷笑了一声……”
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物一景,都能成为我们写真情的源头活水。所以我很注意指导学生关注生活的细节,因为细节的描写会让我们动情,会让我们感悟出其中的美、其中的真。
三、引导学生切身感悟生活
真情实感从何而来?它来自生活体验,来自生活感受。正因为有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生活经历,李密才能用《陈情表》的反复陈说打动晋武帝。 “真情”只能从“实感”中产生,无生活实感,就不可能有真情,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到社会实践中去观察、去感悟,直接参与体验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要让学生善于从平常的人和事中发现不平常的情与理,用自己丰富的情感去寻觅生活中的真善美,去挖掘生活中的哲理。如:看到腊梅就会想到傲骨;看到蜡烛燃烧就会想到老师的无私奉献;看到塘中荷花就会想到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在这些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小事中,都能想出点意思来,悟出点哲理来,品出点情味来,那就不用愁写不出真情实感的文章了。
真情实感是文章的生命,只有写出了真情实感,才能写出好文章。真情实感要求我们写生活中真实的东西,自己亲身经历的东西,用心感悟出的东西。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曾引起自己“心灵一颤”的人和事,对于这些瞬间的感动、刹时的震撼,都要细细体味,久久咀嚼。如同学写课间十分钟,其中有一位同学这样写:“下课都好一会儿了,同学们都闹腾起来。但我看见同桌依然左手不释卷,右手不停笔,口中念念有词,丝毫不理会周围的吵闹声。终于,她抬起头来,伸了伸懒腰,露出高兴的神情。……”平凡的生活场景也写得兴味盎然。当学生能用新的视角去理解、体验生活时,眼前的风景虽是从前的风景,但他们能感受出别样的情感。
四、引导学生诉诸笔端
当学生置于一定的情景中,他们受到情景的感染,进入角色,亲自感受生活的五彩缤纷和酸、甜、苦、辣,往昔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浮现于脑海中,那些有关联的可憎可恶或可歌可泣的事件一起涌上心头,从而就产生写作的冲动,引发一吐为快的感觉,这样诉诸笔端,有真情的文章就水到渠成了。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真情实感是写作的动力,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蕴,所以要引导学生因为“情动”而“辞发”,实现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的和谐统一,让教材激情传神,让作文真情感人,正所谓“文以生情,情到则笔至”。如要求学生写《我的父亲》时,学生会苦思冥想无从下笔,父亲是自己最熟悉的亲人,能写的事太多又太平凡,许多事不知从何说起。这时我们不妨拿来朱自清的《背影》一起来欣赏,引导学生切实体验教材、切身感悟生活。首先,让学生谈谈自己读后的感想。然后,让学生扮演角色,演父亲买橘子、爬月台的动作细节,再让学生深情地读文中四次流泪的语句。最后要求学生联想平时父亲是怎样关心爱护自己的,或是追忆某一次自己曾经出远门与父母分手的情景。通过一看二听三联想,学生的情感就易被触动了。“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情到笔至,就完成了一篇文章的写作。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
语文高考说明中对作文的要求增加了“感情真挚”四个字,而真情源于真心的撞击和交流,实感生于实事的触发与反思。好的文章必须是发自灵魂深处的,必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而这些情感又往往凝聚在日常生活中的细小的事物里,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体味生活、关注细节,在写作时运用细节描写,注意寻找生活的“动情物”和抓住情感的“触发点”,只要情真、情实、情细,用我手写我心,学生的文章定会令人感动的,当然也会在高考时“临门一脚”踢出精采漂亮的好球。 “语文譬花果,社会乃其根。土沃椒兰茂,源开江海深。”我深信,贴近生活,用一双慧眼去观察、去体验、去感悟,诉诸笔端时,真情实感的文章自然就写出来了。
参考文献:
[1] 卢家楣著,《情感教学心理学》
[2] 《“真情实感”作文指导探索》,《基础教育参考》,2007年01期
[3] 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
[4] 余文森,《新课程与课堂教学》
[5]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6期
[6] 龚树宏,《情感是语文教学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