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阅读的应用

2009-12-08陈战立

学周刊 2009年12期
关键词:课本知识点交流

陈战立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这几年来,初中思想品德课本的编写也特别注重可读性。过去大家通常都认为,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是“主导者”,学生只是一味被动地去接受,学生只要听就可以了,其实这样的课堂教学就像是一潭死水,效果不会很好。然而,课堂上的阅读可以改变初中思想品德课满堂说教的状况。这几年我充分利用初中思想品德课本可读性的特点,按照新课标要求,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采用阅读方法进行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是我在日常教学中总结的几点做法:

一、编写阅读提纲

上课前教师首先要仔细备课,充分领悟课本知识,根据学生实际,编写阅读题纲。提纲以问题形式编写,要做到以下几方面:①紧扣课本重点内容;②体现课本的知识网络;③要有启发性、趣味性,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

二、指导学生阅读

指导学生阅读,要做到以下三方面:

(一)交代阅读的方法和步骤

1.课前阅读(粗读):即按照老师的布置提前阅读,让学生大致了解课文内容。课前阅读——预习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本中的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不少学生虽然进行了课前阅读,但课堂上对这部分知识依然相当陌生,理解和掌握起来困难重重。对此,我进行了调查和反思,结果发现了一个长期以来可能被我们一直忽视的问题,那就是:我们仅仅要求学生去阅读,至于怎样阅读,却没有加以指导。于是这种阅读就变成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一项任务,走过场,其效果当然可想而知。要改变这种现状,提高课前阅读的有效性,需要教师进行阅读指导。如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在每一课的篇首都安排了一段文字——前言,其主要作用就是介绍本单元或本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提出本课的主要问题,为完整地把握教材提供思维引导。但这部分内容往往会被学生忽略。在对教材新内容进行章节预习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速读前言和框题以迅速了解所学知识的主要内容。这样学生就从宏观上初步了解了教材内容,为后面的阅读奠定了基础。学生通过有目的预习,能促使他们听课时注意力集中,在疑点、难点获得突破之后,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兴奋之情,从而在大脑中产生深刻的刺激,留下较深的印象。这样日积月累,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课上阅读(细读):即课上教师布置阅读题纲,学生对照提纲细心阅读。要求学生逐字逐句阅读,不放过每一个知识点。经过课前的有效阅读,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已经有了一个粗略的认识,但对课本中具体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还不是很清楚;对某些具体问题的分析理解不够全面。这时就需要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性阅读,帮助学生掌握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实现知识的迁移。例如:在《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这个框题中,教材安排了三个子标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科教兴国。在教学中,我首先设置了三个问题:为什么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什么我们要加快发展科学技术?为什么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在书中寻找答案,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紧接着我又问:科技与教育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与科教兴国之间又有什么关系?指导学生再次阅读教材进行思考,从而帮助学生弄清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这样的指导,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3.边阅读边标注。把涉及到的问题和知识点,勾画出来,不懂的地方也要做出标记,以备查问。

4.制作知识图表,通过绘制知识图标让比较复杂的知识有条理,简单明了,容易理解掌握。

(二)观察学生阅读情况

学生阅读时,教师要进行巡视,观察学生阅读的情况,看其精神是否集中,是否在认真阅读,标注时是否思考等。发现问题,及时提醒、纠正,并记录下来,课后要进行个别谈话。

(三)帮助差生阅读

教师要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分析,针对成绩较差的学生,要有计划地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阅读,引导他们理解课文,树立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唤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和进取心。

三、阅读检查

通过检查可以督促学生认真阅读,发现阅读之中存在哪些问题。具体检查的方法有:①让学生简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要点。②按照阅读提纲进行提问,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知识要点。③让学生介绍自己制作的知识图标,检查学生是否理清了课文的知识脉络和线索,是否理解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联系课文知识,看学生是否能理论联系实际,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交流讨论

1.交流讨论可以使学生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正确理解课文,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同时通过交流讨论,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2.讨论交流的方式和规模,可以按照课文内容的难易程度来定。比较容易的内容,可以让同桌或前后位的同学交流和讨论;重点和难懂的内容,可以全班讨论。一般情况下,全班讨论采用辩论形式,各组选出重点发言人,其他同学补充发言,各抒己见,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交流讨论时,教师应做到:①提前给学生布置讨论的题目,让学生有充分的准备。②广泛搜集有关的材料,给学生参考。③未雨绸缪,要对讨论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和问题,有充分的准备,在讨论中及时引导,把握正确的方向。

五、总结提高

在上面两步(检查和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要抓住课文内容的主要线索和讨论中的争论焦点,进行归纳总结。对基本的概念原理进行梳理,让学生能把握其实质;针对学生在讨论中出现的片面性认识,通过对知识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能把握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学会全面地看问题;对于重点和难点,要用深入简出的方法、通俗易懂的语言、贴近生活的实例,使学生触类旁通,易于理解和掌握。通过教师的归纳和总结,把知识深化和系统,使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可以再提高一步,这样既巩固了阅读的效果,掌握了知识,又实现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的目的。

猜你喜欢

课本知识点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关于G20 的知识点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