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思维
2009-12-08尹健
尹 健
摘要:数学教学的核心是思维。在数学课中,教师要注重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条理性、灵活性、批判性、深刻性,要让数学教学成为培养学生思维活动进而提高其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
关键词:数学教学 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的思维训练,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课堂教学是训练学生思维、提高抽象思维能力的主阵地,所以,要把思维训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类型的思维活动,使学生思维得到充分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充分挖掘教材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数学地思维,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其中影响思维质量的第一要素就是思维的素材。这就要求教师抛弃过去以书本为主的思想,把教材中所提供的素材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在把握编者理念和意图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大胆挖掘素材,科学地处理和改造教材,要用好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资源。对学习素材感兴趣,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是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重要前提。教师必须研究和挖掘其促进人性发展的因素,对教材进行增、删、调、补的深度加工,对学习材料进行创造性的设计,满足学生需求,以达到发展学生思维的目的。
二、巧设问题情境
所谓“问题情境”,是把学生置于研究新的未知的气氛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主动参与数学学习。问题情境设置得成功能帮助学生进行有序和创造性的思考。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通常把需要学习的数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有意识、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之中。而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兴趣和好奇心又往往来自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因问题而生奇,因问题而生趣,从而诱发他们积极地探索。创设问题情境要在“求奇、求趣、求妙、求新”等上下功夫。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精心润色内容,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心理,使学生怀着迫切求知的心理进入新课,从而实现“无疑——有疑——无疑——再疑……”的认识化过程。如:可以设计发散式问题、陷井式问题、互逆式问题、变式问题、导向式问题、相近式问题、探究式问题等。
三、重视学生操作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是随着操作的顺序进行的,操作程序反映了学生接受的思维过程,反映了一定的逻辑顺序。有序的操作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流畅的思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在操作活动中,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活动,学生的思维可逐步得到提高。
(一)在操作中建立概念,促进思维
小学生是按照“感知、表象、概念”这一规律学习的。动手操作可强化感性认识,为建立清晰和准确的概念打下基础。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可以充分发挥学具的作用,让学生拿出6个圆片代替6盆花,要求学生平均分成3份,摆出来。接着再添上一个圆片是7个,平均分成3份怎么分?学生分完,得到每份2个,还剩1个。老师引导得到7除以3等于2余1,最后引导到例题。这样从感性到理性,由表及里地给出“余数”的概念,既让学生建立清晰概念,又培养了学生比较、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积极发展。
(二)在操作中理解算理,启迪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中,教师如何提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真正掌握知识,仍然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抽象、概括的结果。如教学“加减法含义”时,我运用直观教具(多媒体课件、幻灯片、学具等)的操作来引导学生获取新知,让其手脑并用,展开思维的翅膀。通过观察、比较体会出加法的含义就是合起来的意思,并逐步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要用加法算,同样教学减法的含义也是通过“气球的飞起”、“小鸡的跑掉”、“小鸟的飞走”等多媒体的演示活动,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用减法算。”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到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使操作、思维、语言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获得的知识才是深刻、牢固的。
(三)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发展思维
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也是解决过程的一种动力。发现问题以后还需要进一步明确问题的实质只要问题弄明白了,思维活动才有一定的方向,明确问题就要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他需要把问题加以分析,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教学完图形的知识后,可以设计拓展题“用6根一样长的小棒,摆出4个等边三角形,使三角形每边都由1根小棒围成”。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大多数学生都是在平面上尝试,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换一种方法思考,就促进了学生主动思维。在探究和活动中,学生经过操作发现问题的所在,意识到三角形的每条边都是公用的,从而学生就会从立体方面来寻找解决的方法,这样也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思维。
四、练习中培养思维能力
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这是沟通知识与能力的桥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精心巧设,有指导性的课堂练习和课外练习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学习过一个新知识后,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从这几个方面精心设计练习:①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专项练习;②针对易混易错知识设计对比性练习;③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变式练习;④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⑤设计开放性题;⑥根据要求设计逻辑性强的题型;⑦设计一些说理题;⑧学生根据要求自由设计有价值的题目。通过训练,巩固基础知识,克服思维定势,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在语言中训练思维
(一)学生对解题步骤和思路的解说训练
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一般问题时,可先让学生说思路、说过程、说方法,条理地把它表达出来。最后要求学生把解决这道问题的整个步骤和思路用清楚、准确的语言有条有理地口述出来。这就可以把语言的训练与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巧妙地结合起来。在他人解答问题时,还要求学生根据他人解题思路的解说,根据自己对题目的理解,根据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结合算式正确解说每一种解题思路,即做题的人是怎样想的?也可以把一个班划分为若干小组,进行讨论式的解说。即在共同讨论的基础上,以个人解说为主,他人给以纠正和补充,直到解说清楚、明白、准确为止。这种集体和个人相结合的解说,不仅克服了多数学生做题只求一解的惰性,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扩大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二)练习后的讲解,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除了要检查结果是否正确,还要检查思维过程是否正确
从逻辑学的角度看,学生根据已获得的定义、定律、性质、法则、公式等去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的过程就是演绎推理。在小学只要求用“因为……所以……”来代替三段论作简单推理。例如:答97是不是奇数,我要求学生这样说:因为不能被2整除的自然数叫做奇数,97不能被2整除,所以97是奇数。问:你是怎么知道97不能被2整除的?答:因为个位上是0、2、4、6、8的数才能被2整除,97的个位上是7,所以97不能被2整除。像这样用语言外化学生的思维过程,同时也训练了学生有理有据地说。
(三)重视反思的训练,要留给学生反思的时间和空间
课堂应是学生的课堂,因此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反思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反思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反思是认识过程中强化自我意识、进行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的重要形式。反思活动进行的深度和广度,能反映自我意识、自我调节进行的强弱。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多思考,使学生逐步形成反思的习惯。学习反思可以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加深认识,促进后继学习,使知识形成一个网络,提升数学层次。老师组织学生进行知识回顾、自我评价,说出自己经过本课学习后想说的话,讲讲自己所学、所思、所问、所获。老师从这样的信息反馈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也通过这样的自测与自评,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使数学活动的实效得以延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思维训练,把外在的技巧演变为内在的数学思维。学生才会有深层次的思维参与,教学才会有价值可言。
参考文献:
[1] 李志勇,《小学数学教育》,辽宁教育杂志社,2006年第6期
[2] 邓涛,《新课程与教师素质发展》,北京出版社,2006年6月
[3] 冯君朋,《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训练》,200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