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应对难点问题的特殊方法
2009-12-08赵建宏
赵建宏
摘要:唐代文学家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勿庸置疑,教师为学生“解惑”是教师的主要任务和关键所在。如何把教材中遍布各章的难点问题(往往也是重点问题)让学生轻松理解并欣然接受,扫清学生思维和心理的双重障碍,培养学生自主攻克难点问题的能力,已成了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研究课题。就此,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得失,浅述高中物理教学中应对难点问题的三种特殊方法,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难点问题 解惑 理解
本文着重举例论述了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对难点问题的三种特殊方法。
一、个别难点问题适当后移法
高中物理教材中前几章所出现的个别难点问题是因为学生知识和能力积累不足造成的。面对这些难点越想一蹴而就越适得其反,学生不仅理解不清反而会产生恐惧心理。这些难点问题暂不攻破无关宏旨。在教学中可以将其适当后移,待时机成熟便会一攻即破。
例如:在“静摩擦力”的教学中,确定静摩擦力是动力还是阻力是一个较难问题,本来就不可能一步到位,而且这些问题暂不攻破并不影响其他问题的解决。因此不如把这些问题放到把运动学中的参考系讲完之后,再去攻破,到那时学生的知识积累已基本到位,各种能力也有所提高,教师稍加指导学生便会豁然开朗。
当然,个别问题暂不攻破,不等于永远回避,并且此法并非对所有的难点问题都会适用,不能一概而论,此法只是战术问题。
二、理论与应用隔时攻破法
有些难点问题是因为理论知识与具体应用均有一定的难度而造成的。面对这些难点问题切莫两个难点一块儿进攻,如若这样学生定会因为难点问题过于集中而留下满腹疑惑。正所谓兵临城下才临时布阵定会顾此失彼。对待这些难点问题需要将理论知识的难点先让学生理解透彻,给学生一些消化时间,等到题目出现时再集中力量解决具体应用的难点,这样才会取得好的效果。正所谓远交近攻,各个击破。
例如:一物静止于升降机底板上,在升降机加速上升过程中,底板对物体的支持力所做的功等于()
A.物体势能增量
B.物体动能增量
C.物体动能增量,加上势能增量
D.物体动能增量加上克服重力所做的功
此题难点有两处,其一为,从理论上要对比理解并且全面掌握动能变化、机械能变化和势能变化与外力做功、除重力之外的力做功和重力做功的对应关系。其二为,在具体应用中找到各对应关系,在教学中如果现讲理论知识就立即应用解题往往会因为学生对理论难点尚未消化就立即应用而手忙脚乱。结果二者皆疑。这个问题不如在讲完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之后,让学生先对理论知识提前掌握,并消化一段时间,到题目出现时,教师稍做说明,引导学生找到具体问题中的对应关系,学生便会轻松理解。
当然,两个难点的时间间隔要恰到好处才行。并且此法只适用于对理论知识与具体应用均有难度的问题。对于有些问题现举实例进行分析反而会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这另当别论。
三、巧举实例辅助法
有些难点问题是因为学生对物理过程难以形成真切的感受而造成的。这些问题在讲解时,教师只有巧妙地引入类似的实例辅助说明,才能把题目中的物理过程真切地展现在学生的脑海中,让学生对比着去理解进而轻松的接受。面对这些问题,最忌用理论知识强迫学生接受。教师要在“巧”上做文章。
例如:在河岸上用细绳通过光滑滑轮拉静水中小船。绳速恒定为v,求当绳与水面夹角为 a 时,小船的速度。(图略)
众所周知,学生对此题主要不能真切感受“绕绳转”这一运动,从而对所得结果似懂非懂。如果教师应用“实际运动就是合运动”这一理论强行让学生接受,结果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而不能真正理解。笔者在处理这一难点时曾引领学生联想一实例:用细线悬挂一小球,拉开一定角度后释放,小球会绕绳下摆。若同时手拉绳沿绳斜向上运动,则小球同时参与两个运动而直线前行。到此学生对“绕绳转”这一运动恍然大悟且记忆深刻。此法巧在先一分为二,再合二为一,从而降低了思维高度,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用此法时所引实例既要与原题类似又要较原题容易理解才行,否则便会弄巧成拙。
应对高中物理学中的难点问题方法有很多,比如:增设台阶法、以旧带新法、思维转换法、定量定性结合法等等。这些方法属常用方法,他人已有论述,笔者不再重复。我们要在常用方法之外寻求更多的特殊方法,全方位、多角度为学生“解惑”。这样才能让学生既学得轻松,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教师只有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导作用,才能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体作用,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在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