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前预习

2009-12-08王生金

学周刊 2009年12期
关键词:课前预习课文文章

王生金

一说到预习,没有一位教师不重视的,特别是语文教师,每次布置作业预习是一项必做题。可就目前初中语文学习的实际情况而言,预习犹如鸡肋,大家对它的态度可谓弃之可惜,食之又无味。人们普遍认为预习很重要,到底应该预习一些什么内容,又应该怎样实实在在地在教学中重视预习并坚持展开相应的具体活动,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有效性呢?

一、当前预习的情况

预习很重要,特别是对于语文的学习更是不言而喻的,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但语文课不提前预习的情况又是不争的事实。学生、家长,更有一些非语文科的班主任认为,课前的语文预习是在挤用学生有限的课余学习时间,课前的语文预习对于语文成绩的提高并不明显,还不如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学习英语、数理化等其它学科上。这种“主流”的思想究其原因,有两个不良观念在作怪,一是应试观念,二是语文学习观念。这两个观念都认为应考是核心目标,分数是最高追求,对考试作用明显的学科内容就预习,无用的就忽略。语文学习是软任务,课前预习了不见得能学好,不过多投入精力也于考试无大碍。

其实这是极其错误而且非常有害的观念认识,语文素养是点滴积累而成的,如果今天抹去一“点”,明天流失一“滴”,到头来语文素养是无法养成的。

二、预习的意义

预习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课前预习的好坏,对听课质量、学习成绩的影响都很大。预习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只有认真做好预习,学习起来才有针对性、主动性,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预习是学好语文的第一步

“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预习是语文学习的第一道门,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第一步没走好,后面步步都走不好。

“面对一篇新鲜生疏的课文,产生一种求知的愿望,在这种内动力的趋动下,主动地去研读课文。在预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新的知识,就会竭力地运用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去了解、分析和吸收。勾联和融汇就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一则有利于对旧知识的回顾和复习,乃至运用;二则有利于培养自觉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预习可以化被动听课为主动学习,提高听课质量

做好课前的预习,能够克服学习的盲目性,从而增加学习的自觉性,可以化被动听课为主动学习,提高听课质量。在对学生的有关“课前预习的问题”调查中发现,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都有事先预习习惯,而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往往忽视这一环节。首先,通过预习可以熟悉课文的内容,对文章中涉及的知识有大体上的了解,哪些地方有疑问,哪些地方把握不准,就能做到心里有数了。这样有了充分的准备去听课,在课堂上会轻松许多;其次,由于熟悉了学习的内容,明确了要解决的问题,上课就有了方向,带着这些问题去听课,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哪个问题是关键都比较清楚,学起来就比较自觉了;再次,预习通读课文,对课文有了整体的认识与感受,从整体上加以把握,才能真正领会文章的内容。

通过课前的预习可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扫除课堂学习中的知识障碍,从而提高听讲效率,加强上课记笔记的针对性,增强课堂学习的效果,使得作为学习中心环节的课堂学习状况发生了变化。从学习效果上看,改变了学生学习的被动局面,也因此使他们对语文学习有了兴趣;况且上课听懂了,课后复习和做作业的时间也大大节省,从而也提高了学习成绩,也就更主动地学习语文了。

(三)预习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与意识,是语文改革的目的,是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自学能力,是指学习者在已有的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一般不依赖他人而能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获取知识和技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能力。预习是学生自己独立地接触新课知识,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自学过程。从初中生的身心发育特点看,他们正处于由少年期向青年期的过渡阶段,自控能力还较差,他们大多处于性格的可塑期,学习的自觉性有待进一步培养和加强。因而,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做到持之以恒,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

“习惯最大的特点是具有稳定性,习惯成自然,它一经养成,就成为一种自动化了的行动方式,使学生大脑这部机器持久地运转起来了。”在学生得到持之以恒的训练而具备了惯性思维之后,就内化为他们自己的学习技巧,并逐步建立起具有个人特色的学法体系,进而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这种独立地获取知识的自学能力一旦形成,可以促进中学阶段学习质量的提高,还可以满足将来上大学或工作中学习的需要,使人终身受益。这也正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三、预习的步骤与方法

契诃夫说:“方法是才能的一半。”如果学生善于运用预习方法,养成预习习惯,由不自觉到自觉,由“要我预习”变为“我要预习”,认真预习,自学能力自然就培养起来,语文能力也就会提高了。但很多学生不懂得如何预习,认为预习只是读读生字、课文而已,达不到预习的目的。因此,指导好课前预习,才能达到预习的目的,从而收到提高语文课堂的学习效果。

(一)预习的安排

语文的课前预习,一般分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粗读感知。学生要通读课文两三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说出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从文体上说,记叙文要能够说出写了什么事,主要人物是谁;说明文要能够说出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议论文要能够找出文章的论点(中心论点、分论点)。除此之外,还要学习生字词等,从而为理解课文作好铺垫。

第二,细读理解。通过上一层次的粗读感知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后,这一层次要求学生弄清文章结构层次和作者的写作思路,找出一些与中心密切相关的句子、段落等。具体地说,记叙文要能够找出文章按什么顺序安排材料,线索是什么等;说明文能说出文章的说明对象有什么特征,运用什么说明顺序,采用什么说明方法来说明等;议论文要求找出运用哪些论证方法,采用什么论证结构等。

第三,品读深究。这一层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细读课文,理解句子深刻含义;抓住关键词语,用圈划批注的方法深入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同时要在预习中找出自己疑难之处做好标识,通过查找工具书,或待课堂听课解决。

(二)预习的方法

预习效果的好坏跟预习的方法得当与否有很大的关系。而预习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有人用“读、划、注、查、思、疑、议、联、比、记”十个字来概括预习方法,被称之为“十字预习法”;还有人概括为“一看、二读、三查、四想、五做”的“十字预习法”,这些预习方法都简洁凝练、准确恰当。除此之外,预习的方法还有很多,但简单概括起来就是预习时学生要做到:读——疑——记。

读,就是阅读文章,通过读文章的提示、标题、正文、注释等总体浏览文章,辨识文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只有多次地通读全文,才能真正地把握文章的主旨要义。有些同学平时不重视读的作用,认为只要把文章草草地阅读一遍就可以了,这样的结果就是听课时不知所云,听课效率低下。而读的方式多样,可以是默读,通过快速地阅读文章感知文章的内容;可以是放声地朗读,通过调动人的所有感官从而获得文章的信息,尤其在诗歌、文言文的预习上最为见效。

读,根据文体的不同,对于把握文章的内容的侧重点也不一样。一般来说,记叙文侧重把握记叙的要素、行文的结构、刻画人物的方法、文章的手法、文章的中心等;说明文侧重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运用的说明方法、说明的语言特点等;议论文侧重把握论述的问题(论题)、论据等;抒情性文章侧重把握文章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等。这是预习的第一步,为下一环节预习工作做了铺垫。读的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预习的质量。

疑,这是预习的深化。古人说:“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也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更显示出一个人的创造才能”。预习深入就会有疑。疑,就是要求在精读文章、思考揣摩文章有关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去钻研文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就学得深刻,便于讨论研究。

如果在预习时,学生不能深入,不能提出问题,那么他也就不能深入文章的要义,只有会“疑”才会读书。比如,在预习《孔乙己》一文时,有学生提出“孔乙己是个呆子,既然去偷了,为什么不偷值钱的东西,而去偷书呢?” 这一问题从现实生活上看,确实是不可思议的,可学生如果深入思考、联系背景,他们就会理解,书是孔乙己的命根子,他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书上,寄托在科举上。科举考试毒害了当时很多像孔乙己一样的读书人,考上举人是当时读书人孜孜不倦的追求,作者正是想借助被毁了的孔乙己的形象来鞭打讽刺当时的社会和制度。通过这样预习思考,学生不仅感知了文章的内容,而且也理解了文章的主旨,这才是预习的最终目的,也是阅读的最终目的。

记,就是预习时做好记号、笔记。“不动笔墨不读书”,预习时要用各种符号把文章中的生字、生词、难句、重要内容和疑难的问题做上记号,而后通过查找工具书或参考资料把它们弄清楚、搞明白,如果还有疑问可以在课堂上听老师的讲解或去请教同学,这样可以提高预习的效果和听课质量。

同时在预习时也应该把文章中精彩语句、哲理性强的成语典故、警句以及心得体会等,都摘抄和记录下来,这样有利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其作文水平。

其实,预习方法和阅读方法一样,是灵活多样的,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并且预习一篇课文也不可能样样都弄清楚,只要按学习重点要求,解决主要问题就行了。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在预习的阶段,初意本来不要求弄得完全头头是道,最要紧的还是让他们自己动天君。”所以,抓学生的预习重在抓学生习惯的养成,而不在于要求按部就班地按具定要求完成。

总之,课前预习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必要的且是重要的环节,它不仅关系到培养学生的自学、思维、阅读等多种能力,有效地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率的问题,更是关系到学生行为习惯的人生大事,千万不可等闲视之!

参考文献:

[1] 张以明,《抓好预习环节培养自学能力》,网络资料

[2] 彭雪媚,《预习的窍门》,《广东教育·教研版》,2008年第8期

猜你喜欢

课前预习课文文章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式微课的应用策略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用好导学案将课前预习进行到底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