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物理“生本课堂”
2009-12-08张义牛
张义牛
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生本课堂”就是一种新提出的教学形态。它要求我们课堂上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目光更多地投向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热情,关注学生的投入程度,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本文从“导、学、练、展、评”这五个方面来谈谈自己对生本课堂的粗浅认识。
一、导学为先
学生学习是课堂的核心任务,然而,学生的学习,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机械模仿,往往是一些较为复杂的脑力劳动,需要一定的外力支持与帮助,需要一定的导引和启蒙。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中,首要的工作是做好导引,而不是灌输。
导引时要强调一些具体的操作技巧。对任何一个问题,学生都可以做不同的理解。有些看来是合理的,而有些表面看来似乎不合理。但有一点是我们必须得记住的:不管怎样,他们都有自己的理由和依据。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对学生的看法做简单的否定,而是应该尽量让其阐明看法的依据及思维过程,然后再对其进行合理和公正的评价。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导,可以在课堂教学之初,也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之中,还可以是课堂教学的尾声,都必须是在学生进行一项或一个知识点的学习之前。只有这样,学生的高效学习才有一个好的基础。
二、自学为主
自主学习(意义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而言的,是指在一定教学条件下学生高品质的学习。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概括地说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充分证明,只有在如下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才会是真正有效的学习:感觉到别人在关心他们;对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很好奇;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任务完成后得到适当的反馈;看到了成功的机会;对正在学习的内容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他们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
三、练习为纲
课堂练习是学生课堂独立活动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它一方面能使学生将刚刚理解的知识加以应用,在应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能即时暴露学生对新知识理解应用上的不足,以使师生双方及时订正、改正错误和不足。总之,练习与反馈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当前,对于练习与反馈存在认识和实施上的偏差:有的教师不重视练习与反馈,把课堂教学窄化为传统意义的教学,甚至教师的讲授,认为只有自己多讲,学生才能多学,课堂才能提高教学效益,在教案设计中根本就不安排练习和反馈活动。有的教师虽然意识到练习与反馈的重要性,但在课堂教学结构上不体现,无法保证这一环节的实施时间。通常是刚尝试练习后就到下课时间了,造成当堂练习与反馈的安排落空。
四、展示为体
一般的讲,课堂应预设一定的检测习题,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并进行一定的教学反馈与矫正,这是课堂中的一个主要环节。然而,这种安排有一个问题,即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境地,这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不利于学生学习进入良性循环。如何使被动变主动,同时又能达到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呢?实践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做好学生的展示,学生的展示活动,是课堂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成分和环节。
1.有疑问展示问题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待旧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科学是真正进步。”同时,问题解决是创新的土壤,创新总是在问题解决中发展起来的,创新总是在应对不同的困境或问题时产生的。从产生疑问到提出问题,教师要善于启动合作小组,因势利导,及时转化为小组或班级的共性问题,交给大家研究,这对于问题提出者是一种激励,也便于学生群体资源功能的发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2.有探究展示过程
科学探究是学生对不确定的预期结果所进行的探索,在这一过程中的猜想、假设以及所获取的实验事实与证据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因而对所获得的实验事实与证据,及相应的处理、分析、解释也会有所不同,通过展示学生自己的探究过程、得出的结论、形成的观点或结果。同时让学生学会倾听。在展示的过程中,当学生自己观点与别人不同时,或者自己的构思别人暂时还没有想到时,能在他人展示时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认真思考别人的观点,分析别人观点与自己观点的不同之处,一旦发现自己的探究结果有问题,要勇于承认、放弃或修改,尽量吸收他人意见中的合理因素来完善和改进自己的探究方案。
五、激励为本
为了使学生的学习能进入良性循环,教学进入不教而教的理想境界,必须对学生在学习和展示活动中的可取之处给予积极的评价。
只有当学生有独特见解时;只有当学生学习有明显进步时;只有当确实需要运用评价手段进行调控时,恰到好处运用各种评价形式才是有效的。课堂中的评价有时需要教师及时做出评判(即时评价)并实施指导,有时也需要教师暂缓评价(延时评价),将讨论引向深入。
此外,我们应落实评价主体多元化,让学生学会评价自己,也学会评价别人;让学生学会欣赏自己,也学会欣赏别人。学生间的评价既可以使学生养成认真倾听同伴表达的习惯,又可以使得交流更加深入、有效,有助于获得完整的、正确的结论。
显然,上述五个要素(环节)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我们必须以整体的观点,深刻地领会和把握各个要素(环节)的精神实质和有机联系,并加以认真贯彻和创造性落实,唯其如此,才能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高效课堂。最后,用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来做为结束语:教师要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猜想、惊讶、困惑,感到棘手;紧张地深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证明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