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下农村女性成人教育问题探究
2009-11-10李蔷卢慧玲
李 蔷 卢慧玲
[提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广泛的内容和深远、重要的意义,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下,探讨农村女性的成人教育对目前的新农村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通过对农村女性进行多方面的教育,能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女性;成人教育探究
[作者简介]李蔷(1966-),女,赣南教育学院副教授;卢慧玲(1975-),女,赣南教育学院副教授。(江西赣州341000)
近几年来,“三农问题”引起了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的高度重视,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农村教育也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在我国的农村劳动力中,女性人数已占65%以上,近60%的农业产值是由女性创造的。但不容乐观的是,目前女性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不高,吸引现代农业科技的能力还不强,在制约农村女性发展的各项因素中,教育问题是一个关键问题。为提高农村女性的整体素质,把庞大的农村人口负担变为人力资源,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女性教育势在必行。
一、农村女性成人教育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通过提高农村女性教育水平,使农村女性与男性劳动机会均等,提高农村女性的社会经济地位。促进农村人口在性别间的和谐发展,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960-1985年,美国学者艾伦·贝纳特用95个国家的统计数据对女性教育进行了研究,认为随着女性教育水平的提高,可以提高女性的潜在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敬业精神,女性劳动参与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受高等教育的女性有较高的劳动参与率。在发展中国家,即使对女性进行中等教育,也会大大提高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在我国,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其中女性占决大多数,要解决女性就业问题,实现男女就业机会均等,必须提高女性教育水平。女性劳动就业水平的提高,使农村家庭收入结构发生变化,农村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打破了过去男性主导家庭和社会的局面,女性在家庭和社会经济中的影响作用也越来越大,体现了农村人口性别间的和谐发展趋势,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提高农村女性教育水平有助于人口增长的自然控制和优生优抚观念的形成,提高人口的素质,从而保证社会的持续和谐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国人口的增长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村人口的快速增长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使我国面临严重的“三农”问题,影响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表明,女性教育水平的提高增大结婚年龄,降低对孩子数量的需求,从而降低出生率,有效控制人口增长。研究还表明,受教育的母亲绝大多数接受优生优育的观念,其养育的子女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均明显提高。我国有9亿农村人口,其中5千万是贫困人口,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究其原因是农村人口生育率高。提高农村女性受教育水平,可有效控制人口增长,缓解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矛盾。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经济和谐持续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村女性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人口素质的持续提高,从而促进和谐社会快速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的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而这些素质与母亲的受教育水平成正相关。1987年,残疾人调查显示,617万残疾人中,253万人是由于近亲结婚造成的,而近亲结婚的女性受教育水平很低。另外,受教育程度高的女性,一般主动接受优生优育科学培养孩子的观念。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启蒙老师,尤其是母亲。1988年的调查表明,母亲为文盲、小学文化、初中文化、高中文化和大学文化程度的,其子女受教育的年限分别为5.82年、7.58年、8.57年、9.70年和10.87年。主要原因是受教育的母亲重视子女的教育,能够从物质上支持子女上学。由于母亲科学的教育环境,子女上学态度积极,且上学动力、目标都很明确,有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
提高农村女性教育水平,有利于建立和谐的新家庭组织结构,促进社会整体和谐发展,建立新农村建设中新型的家庭关系。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组织结构,是社會组织系统的最小单元,也是最生动和活跃的组织单元,家庭和谐结构的建设是社会和谐组织系统构建的基础。农村女性教育水平的提高,能够让她们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劳动,女性个人收入增加,使传统父亲和丈夫作为家庭唯一经济来源的绝对权威地位削弱。女性参与社会就业,可以使家庭经济多元化,男性和女性在经济上平衡发展,这必然产生其他家庭关系的平衡,进而形成具有稳定结构的家庭组织形式。
二、当前我国农村女性接受成人教育的现状
(一)文化素质低,学习能力差。当前,我国农村女性中,文盲、半文盲比重较大,文化素质较低。笔者据问卷分析发现:2005年在全国农村女性劳动力中,58.8%的只有小学以下文化程度,比农村男性高21.9个百分点;农村女性文盲率为13.6%,比农村男性高9.6个百分点。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封建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和“贤妻良母”伦理的影响,养成了农村女性不爱学习的习惯。这样使本来基础就差的农村女性不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对个人素质的要求,不能够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二)学习机会受到限制。较重的农业和家庭负担,造成了农村女性没有足够的精力参加学习。据调查:2005年全国农村仅有8.64%的妇女享有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在具有高中以上教育程度的农村女性中,15.7%的最高学历是通过成人教育获得的,而27.7%是参加培训或进修。到目前为止,全国得过正式专业技术职称的农村女性仅有5.6%,比城市女性低41.3个百分点。
(三)学习欲望低、学习动机弱。长期传统性别角色社会化,塑造的农村女性成就欲望低,成才意志薄弱,家庭是情感的主要寄托,相夫教子是其本分。据笔者问卷调查表明:农村女性对成人教育学习动机较农村男性要低8.9个百分点。大多数农村女性求知欲望不强,有些甚至自卑自弱,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容易安于现状。
(四)多数主要集中在低文化层。据笔者问卷调查表明:我国农村女性人口大多数接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其中小学教育程度的占人口的50.74%,初中教育程度的占35.61%,高中教育程度的只占12.55%。随着大批农村女性剩余劳动力的增加,要使她们有效地向乡镇企业和城市转移,这么低的文化层次,恐怕难以担当重任。当务之急,是提高她们的学历层次,特别是提高其技能和素质。
(五)社会认同存在着性别差异。受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同等学历的农村女性和农村男性所享受的权利存在着性别差异。调查结果显示:性别差异不仅表现在就业率和经济收入的高低方面,还体现在家庭分工的满意程度和农村妇女担任领导或负责人的人数比例偏低,更有甚者,农村女性自我评价也较低。
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女性成人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包括这四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四是培养农民,提高素质。笔者认为。这四个方面的关键是提高农民的个人素质,而提高农村女性的个人素质尤其关键。
(一)新农村经济发展要求集聚农村女性人力资本。随着服务业的发展,要求超过半数的农村女性掌握一技之长,成为农村和乡镇服务的从业人员。农村加速城镇化,农业人口将加速就地转移,第一产业劳动者将经过必要的职业教育培训,大规模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农村女性人口的角色转变和农村经济的结构优化都需要在新农村成人职业教育的推动下完成。新农村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经营管理改善对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现有的农村女性劳动人口转变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求将农村女性农民人口负担转变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本,其中农村女性成人职业教育将充当重要角色。
(二)社会和谐发展要求关注农村贫困人口,要求提升进城务工人员素质。和谐发展的新农村要求消除贫困,一方面,在广大农村地区,仍有大量贫困人口,基本的成人职业培训要求仍得不到有效保障,新农村建设的反贫困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村女性劳动人口进城务工,于自身生存发展能力偏低及多种制度性障碍,无论在就业、生存,还是在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都处于弱势,由于农村人口转移所形成的城市中的教育与培训问题,与现行的城市教育制度形成了巨大的制度性反差。
(三)新农村文化建设需要农村成人教育的职能和范围不断扩大。新农村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以科学知识普及为基础。不仅要发扬优秀文化传统,摈弃糟粕,同时还要积极提倡与社会进步相和谐的主流文化,这既体现在新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的全方位发展与进步的要求上。也体现在农村女性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追求上。要求在广大农村女性中进行生产技术技能、经营管理知识、各种生产市场信息的交流、沟通,实现文化资源的整体效应。
四、实施农村女性成人教育的对策
(一)各级政府、妇联度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并分工协作、互相督促。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农村女性教育不是教育部门独自完成的,教育资源的整合与有效利用需要政府、妇联及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分工协作。发展农村女性教育要坚持“三教统筹”,把基础教育同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农科教育相结合。为达到这一目标就要争取在各级政府设立农村妇女教育组,以保证农业、科技、教育、林业、水利等部门在这一工作上的通力配合,并促使各有关部门把提高农村妇女整体素质纳入教育培训规划。
(二)社会力量与民间组织也要发挥积极作用。农村女性教育的发展除了依靠政府的力量,还要积极发挥其他社会力量与各种民问组织的作用,这是毫无疑问的。作为连接政府和社会的纽带。民间组织在参与教育的过程中应树立自己的品牌,建立公信度,积累无形资产。另外,发展农村女性教育也要注意使农村已有的民间组织发挥社会资本的作用,教育任务由这些本土化中介来完成,而不是用行政的套路直接要求受教育者。将教育培训计划入村规民约,充分照顾农村女性的生活环境、心理习惯,将极大地提高她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针对农村女性教育的特殊性安排教育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内容上要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激发广大农村女性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从扫盲、简单的农业技术的学习,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必须由浅入深,以点带面,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农村女性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
形式上要灵活多样,采用農民群众喜爱的通俗易懂的形式,以农民的致富为目标,将知识的提高与绿色证书的取得以及经济效益相结合。可采取分层培训,由乡镇成人教育中心学校组织技术骨干培训,再将其分配到各村进行培训辅导。
知识、技能的传授与学习能力的培养、观念的更新相结合。终身学习社会是一个人人爱学习、会学习的社会,农村女性受学校教育时间少,文化素质低,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差,故不能单是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注意学习意识、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其具有持续、终身化发展的潜能,适应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发展效益农业和提高农民收入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
(四)针对农村女性不同文化层班、不同年龄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内容。农村女性的文化程度高低不同,需求各异。小学及其以下文化程度者,以学习农业实用技术为主,带动学文化、学知识,以扫除文盲,提高文化水平;初中、高中文化程度者。既可是学历教育,亦可是非学历教育,可是高层次培训或学历教育,提高其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
对农村女性不同年龄段及婚姻状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未婚者进行学历教育,连续性、高标准、高层次的教育,培养其成为技术型人才,或者是取得绿色证书。已婚者以各种短期培训为主,如:冬季学校,农民夜校等,以学知识、学农业实用技术、学法律、学家庭知识等为主。
(五)规划建立未来农村女性终身教育体系。现代女性教育是开放的教育,本质上应当使女性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能力得到充分施展,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新时期女性终身教育体系的内容涉及婴幼儿时期平等的关爱和性别意识启蒙,青少年时期的社会性别知识教育与平等意识培养,中青年女性的教育和培养,老年女性的教育和培训。目前国家的努力还集中于基础教育和普及,缺乏专门的女性教育法规和政策及完善的女性再教育体系,也欠缺成功的经验。甚至大多数国人缺乏最起码的女性教育意识,一部分农村女性正在为获得最基本的教育机会而苦苦挣扎。在这样的前提和环境下,探索、规划和建立未来农村女性终身教育体系无异于白手起家。因此,如何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探索和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女性终身教育体系并使之加速发展,尽快融入世界妇女进步的现代潮流也是未来政府和社会面临的一大问题。
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倡导的核心理念,教育体系中的性别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社会的进步不仅是以时间为单一主轴的纵向进化,还体现为男女共同进步。农村女性教育在未来需要投放更多的关注和努力,周此这是新农村建设走向实践和成功的不可或缺的一环。
责任编辑徐永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