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思考
2009-11-04叶曲炜敬丽敏刘磊
叶曲炜 敬丽敏 刘 磊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国内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构建“1-3-2工学结合教学体系模型”,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的一种思路,并对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成与制订流程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0—0138—04
一 引言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是高等职业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和实施方案,是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及有关工作的基本依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首要环节。因此,我们要十分重视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不断学习职业教育及人才培养有关理论、技术与方法,结合学院及各专业的实际,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按照特色突出、理念先进、形式规范、内容完整的原则不断完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 国内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之前,要先确定人才培养模式。为此,有必要对国内外已有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一些比较与分析。
1 国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国外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中研究形成了几种比较成熟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代表有:(1)以加拿大、美国为代表的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CBE)模式;(2)以英国和澳大利亚为代表的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与培训(CBET)模式;(3)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模式和“关键能力”培养模式;(4)以德国为代表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DCCD)模式。
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培养模式典型代表为三段式(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第二个阶段是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培养模式典型代表为CBE模式;第三个阶段是目前我们国家大力推广的德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DCCD模式。第一种模式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知识本位不符合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而第二种模式主要问题是,通过针对具体岗位进行的能力(技能点)分析的方法无法满足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因为:(1)能力是抽象的,存在于具体的工作活动中,人们无法脱离具体工作(任务、对象和要求等),对能力点进行独立的分析和培养;(2)针对具体岗位的能力分析和培养,可能会满足岗位培训的需要,但无法达到学校教育的要求;(3)职业能力中很大部分是隐性能力,无法具体说出或写出来;(4)目前人们还没有科学的方法,将具体的能力点组合成课程。因此,就出现了第三种模式。德国的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开发模式,其实质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其中,核心是要通过职业分析与工作过程分析,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
典型工作任务描述一项完整的工作行动,包括计划、实施和评估整个行动过程,它反映了职业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以及该任务在整个职业中的意义、功能和作用。具有以下特点:(1)具有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计划、实施以及工作成果的检查评价);(2)能呈现出该职业的典型的工作内容和形式;(3)在整个企业的工作(或经营)大环境里具有重要的功能和意义;(4)完成任务的方式和结果有较大的开放性。
2 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开展高职教育以来,各高职院校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国家、地区、行业和企业情况,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不懈的探求,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主要研究成果有:(1)“工学交替”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这是一种学生在校理论学习和在企业生产实践交替进行,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用结合的合作培养模式。(2)“2+1”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这是一种双向参与,分段培养的教育模式,即在3年教学中两年在校内,一年在企业进行。校内教学以理论为主,并辅之以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在企业的一年时间以顶岗实习为主,同时学习部分专业课,结合生产实际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并在学校、企业指导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这种模式是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3)“实训——科研——就业”一体化合作培养模式。这是一种校企合作,通过优质课程与有效实训的整合,以项目开发或技术服务等科技活动为媒介,重在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发展能力,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合作培养模式。(4)“订单式”培养模式,这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合同,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双方共同负责招生、培养和就业全过程,分别在学校和企业进行教学和生产实践、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的一种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还有许多产学研结合的模式,甚至专业不同,人才培养模式亦不同。
综上,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其共同点在于:一是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目标组织教学,形成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二是能力标准都是由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专家来制定,并以此为中心进行课程开发;三是产教结合,共同培养人才。
我院(北京北大方正软件技术学院)是以培养IT人才为主的学校,在借鉴德国的工作过程导向模式的同时,可以结合软件工程与IT项目管理技术与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 基于“1-3-2教学体系模型”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要求为依据;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职业素质养成为核心,以技能达标与职业认证为考核标准,以就业质量为评价标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以我院(北京北大方正软件技术学院)为例,学院在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力求充分体现培养目标的职业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教学资源需求的开放性。通过创建“产学合作与发展中心”,密切校企合作,各专业与方正对口公司共建专业,共同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公司派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学院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使学院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知识可以传授,技能要靠训练,素质需经养成,经验要靠实战。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实现课堂与“公司”合一,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合一,教授与教练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兴趣与成功合一,成才与就业合一。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中,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了“1-3-2工学结合教学体系模型”的构建思路,将知识、技能、素质与经验有机结合,融入课程之中。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职业认知阶段(1个学期左右),使学生了解专业与职业岗位要求及培养目标,激发学习兴趣与动机;第二个阶段为技能训练阶段(3个学期左右),通过专业技能课程和学习领域课程(综合实训课程)使学生达到职业能力要求;第三个阶段为职业经验积累阶段(2个学期左右),通过真实项目和企业实践,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职业经验,达到就业目的。通过三个阶段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包括学习能力、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
以计算机应用(网站设计与开发)专业为例,构建“1-3-2教学体系模型”的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四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成与制订
在确定了人才培养模式之后,就可以在遵循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原则的基础上,按照既定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成与制订流程。
1 制订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
(1) 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要按照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以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型应用人才为目的。
(2) 要广泛开展社会调查,注重分析和研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特点,特别要关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本专业领域技术的发展趋势,了解职业岗位人才需求情况。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妥善处理好社会需求与教学工作的关系;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与教学工作相对稳定性的关系。
(3) 各专业要成立有企业、行业专家和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参加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企业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各个教学环节既要符合教学规律,又要根据企业单位的实际工作特点妥善安排。
(4) 从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出发,自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办出特色。
2 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构成
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项:(1)专业代码及名称(含方向);(2)职业岗位及就业方向;(3)培养目标;(4)职业能力与教学分析表;(5)课程体系(结构);(6)教学进度表;(7)职业认证;(8)毕业要求。
3 制订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一般流程
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流程一般主要包括以下环节:
(1)调查社会需求:包括对专业与课程内容需求的调查和对现状进行分析研究。
(2)职业分析与关键技能分析:调查分析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以及所要求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工作规范,从中进一步分析对应于该职业的关键技能及其特征。
(3)教学分析:将一系列的专项能力转化为教学单元或模块,并将转向职业能力目标转化为教学目标,将相关的知识技能转化为具体的学习、训练内容。
(4)确定课程:将全部教学单元或模块归并综合形成各门教学学科或教学活动(课程),并按教学年限进行计划安排。
(5)编写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包括课时细目及内容、学习范围的深度与广度、实践训练安排、教学方法建议、配套教学仪器与设备、考核标准与方式等。
(6)教学实施:具体课时目标、确定学习内容、选择教与学的方法、合适的教学媒体、教学评价方案等。
(7)依据教学评价的结果反思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诸环节。
4 工作过程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流程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DCCD)有一套完整的开发方法,工作过程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流程也与其他方式有较大的差别,如图4所示:
5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处理好专业与职业的关系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既是学历教育,又是职业教育,其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类型。
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要从两方面考虑:学历教育方面,应考虑到社会的需求与期望、学生的基础与智能、个人发展与终身学习等因素;职业教育方面,则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以及科学技术进步的需求。
(2)职业岗位与职业要求的确定可以参照《国家职业标准》
《国家职业标准》是以职业活动为核心、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国家标准体系,反映当前职业对从业人员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其对知识、技能、态度的要求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主要参照标准之一。我国职业标准体系还处在不断健全中,很多标准陈旧、过时,跟不上职业岗位的变化和技术的进步。因此,不断更新的行业技术标准也要作为课程开发的重要参考依据。
(3)把素质的培养作为高职人才培养的核心
高职人才培养要以素质为核心。这里主要指职业素质、职业态度、职业道德、沟通与交流、团队精神等许多方面。解决做人的问题,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20 世纪80 年代,德国企业界提出“关键能力”的概念,给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内涵。如合作能力、公关能力、解决矛盾的能力、协调能力、生存能力、心理能力等都是合格高职人才的关键能力,它在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中所占的比例已达到70% 左右。目前,国内现代化大企业正在与国际接轨,追求企业文化,对员工的素质要求较高,如对语言表达能力、精神文明、敬业爱岗、吃苦耐劳、职业道德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要建立并完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不仅要把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纳入该体系之中,还要把校园文化、企业实践、社会实践等纳入该体系之中,使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形成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为核心的“全员育人”职业素质教育新体系。
结束语
学院成立以来不断探索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也几经修订。但要制订出符合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特色鲜明、有创新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不断的学习、实践和总结。
参考文献
[1] 张麦秋,王绍良,贺召平.高职专业培养方案与《国家职业标准》的对接分析[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4).
[2] 彭元.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博士论文[D].华中科技大学,2006.
[3] 陈永芳.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教学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 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Z].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