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直銎铜斧的类型与分期
2009-10-30张智勇
张智勇
[关键词]东北地区;直銎铜斧;类型;分期
[摘要]直銎铜斧是东北地区青铜时代具有代表性的器物之一。不仅分布地域广,延续时间较长,而且不同区域出现的形制也有所不同,是探索东北地区与其它地区古代文化及其联系、东北地区古代民族等方面的重要资料。本文通过对东北地区直銎铜斧发现与分布情况的梳理。就其类型划分、年代分期进行了研究,将其分为五型,在东北地区存续的时间划分为五个阶段。
本文所讲的东北地区主要是指东北三省黑、吉、辽和内蒙古东南部以及燕山南部的河北北部地区。直銎铜斧是东北地区青铜时代具有代表性的器物之一,在东北诸多青铜文化中广为使用,分布地域广,延续时间长,出土数量众多,不同地区出现的形制也有所不同。对于东北地区直銎铜斧的讨论研究,不仅是探索东北地区与其它地区古代文化及其联系的重要资料,而且对于深入了解和研究这一地区的古代民族、文化特征和年代分期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这种青铜器国内学者早有关注,发表了一些有关这方面的资料或文章,对其有所论及或初步研究。本文拟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搜集资料,就东北地区直銎铜斧的分布、类型和分期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发现与分布情况
东北地区的直銎铜斧,斧身顶端具有方形、长方形或椭圆形空銎,銎与刃成直角,正锋,无耳。一般在靠近銎口处或斧身部饰一道或几道凸棱,有的在斧身有由凸线构成的三角纹、菱形网格纹等几何纹,有的斧身则素面无纹。
根据目前已经发表的资料统计,东北地区发现的直銎铜斧共有127件,即内蒙古38件、辽宁56件、吉林25件、黑龙江1件、河北北部7件。这些直銎铜斧除少数属收集品外,大部分有明确的出土地点,本文将它们统一编号列表如下:
东北地区的直銎铜斧分布地域广泛,出土地点包括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及河北北部(图一)。分布范围,西部至内蒙古境内西拉木伦河流域的克什克腾旗、老哈河上游及其支流坤都河的宁城等地,东部至吉林境内的鸭绿江流域之集安一带,南部达辽东半岛南部的旅大地区,北部抵第二松花江流域的吉长地区。较为集中的地区是包括内蒙古东南部在内的辽西地区、辽东地区和吉长地区。
二、类型学研究
东北地区的直銎铜斧一般由斧身顶端的空銎、斧身及刃部三部分构成,从考古类型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型式划分,各部位形制的异同应该作为基本要素。本文首先根据斧身、刃部及銎口特征,作型和亚型的划分;其次对同型或同一亚型器物根据形制特征,结合共存关系或组合关系按时序排比,找出各序列演变规律。
A型斧身两侧竖直或稍内收,呈近似长方形或梯形,銎沿外有凸棱或纹饰,平直刃或弧刃,刃与器身等宽或稍窄。
Aa型斧身较短。
Ⅰ式斧身较厚,长方形銎口,弧刃较平。龙头山M6出土1件(图二,1)。
Ⅱ式斧身两侧竖直微凹,长方形銎口,刃微外弧。龙头山M1(图二,2)、敖汉旗千斤营子(图二,3)各出土1件。
Ⅲ式斧身两侧竖直或微凹,椭圆形銎口,刃微外弧。敖汉旗热水汤、宁城苏家窝铺(图二。4)各出土1件,建平(图二,5)收集1件。
Ⅳ式斧身斜直呈梯形,长方形銎口,弧刃较平。滦平苘子沟76M16出土1件(图二,6)。
Ab型斧身稍长。
Ⅰ式斧身两侧竖直,椭圆形銎口,弧刃较平。绥中冯家村出土6件(图三,1、2)。
Ⅱ式斧身略窄,两侧平直或微凹,近刃端微外展,刃外弧。宁城瓦房中M791出土1件(图三,3),小黑石沟M8501出土7件(图三。4)。
Ⅲ式斧身两侧微凹,近刃端外展。刃外弧。建平收集1件(图三,5)。
Ⅳ式斧身上宽下窄,两侧微呈束腰,刃微外弧。建平收集1件(图三,6)。
B型斧身两侧上部较直,下部略作弧线外展成刃,宽弧刃,刃宽超出器身宽度,弧刃两端出尖角。
Ba型斧身略短。
Ⅰ式斧身两侧较直,近刃端外展,弧刃两端出尖角。小黑石沟M8501出土3件(图四,1)。
Ⅱ式斧身两侧上段较直,下段明显外展,刃两端出尖角。小黑石沟M8501出土2件(图四,2),南山根M101、梁家营子N8071、大拉罕沟M75l(图四,3)各出土1件,建平收集1件。
Ⅲ式斧身两侧下段外展,弧刃较宽,两侧尖角明显。敖汉旗东井墓(图四,4)、建平炮手营子N881、栾家营子M901(图四,5)各出土1件,建乎收集1件。Ⅳ式斧身两侧内凹下伸,至刃部外展。弧刃两端出尖角。宣化小白阳出土4件(图四,6)。
Bb型斧身稍长。
Ⅰ式斧身两侧较直,近刃端外展,弧刃两端略出尖角。绥中冯家村出土2件(图五,1)。
Ⅱ式銎口端窄,刃端较宽,多在銎口铸凸棱,斧身沿垂直方向内凹延伸,近刃端外展,尖角明显。宁城小黑石沟M8501出土5件(图五,2),南山根MIOI出土2件,宁城小黑石沟、辽阳二道河子(图五,3)各出土1件。
Ⅲ式斧身两侧自銎部起逐渐内凹。至腰部渐渐外展,弧刃略宽于銎部。朝阳十二台营子M1、M2(图五,4),沈阳郑家洼子第一地点(图五,5)、第三地点各出土1件,锦西乌金塘出土3件。
Ⅳ式斧身扁长,两侧自銎部起内凹下伸,至刃部外展,弧刃较宽。西丰和隆忠厚屯(图五,6)、旅顺后牧城驿各出土1件,凌源三官甸子出土2件(图五,7)。
V式斧身扁长方形,两侧内凹至刃部外展,弧刃较宽。大连长海县出土1件(图五,8)。
Bc型斧身宽扁。
Ⅰ式斧身两侧内凹成束腰,弧刃较宽。建平大拉罕沟M851出土1件(图六。1)。
Ⅱ式斧身两侧束腰显著,弧刃突出。抚顺大伙房水库M1、大伙房东石棺墓各出土I件(图六,2、3)。
Ⅲ式斧身两侧自銎部内凹,束腰显著,至刃部渐外展,弧刃宽大突出。吉林狼头山M101、永吉红旗东梁岗M1、磐石小西山M4各出土1件(图六,4~6)。
c型斧身两侧较直或内凹下伸,至刃部外展,弧刃,刃两端外卷呈倒钩状。
Ⅰ式斧身稍宽,上部较直或微鼓,下部内凹至刃部外展,外弧刃,弧刃两侧刃角上翘或微呈钩状,銎口下有凸棱纹。建平水泉M7701、水泉村遗址M8(图七,I)各出土l件,建平收集l件(图七,2)。
Ⅱ式斧身宽扁,两侧平直或微凹,弧刃两侧尖角向上微翘。宁城南山根M101(图七,3)、M102(图七,4)各出土1件,小黑石沟M8501出土2件。
Ⅲ式斧身稍宽或较长,上部较直,下部内凹至刃部外展,弧刃两端刃角上卷,呈钩状。宁城南山根M101、小黑石沟M8501(图七,5)、南山根东区石椁墓各出土1件。
Ⅳ式斧身两侧微凹,刃部两侧尖角上翘。朝阳十二台营子M1出土1件(图七,6)。
Ⅴ式斧身稍长,自銎口逐渐内凹,束腰显著,刃部两侧尖角上翘,微呈钩状。滦平虎什哈炮台山(图七,7)、苘子沟78M18各出土1件。
Ⅵ式斧身两侧内凹显著,至刃部外卷,弧刃宽大锐利。吉林猴石山遗址79西M88(图七,8)、79M43各出土1件。
D型斧身多较粗短,銎部铸有宽凸棱,刃角多圆钝。
Ⅰ式器身略宽、束腰,弧刃宽大,刃部较钝。西丰和隆阜丰屯(图八,1)、清原门脸、沈阳新乐第一地点各出土1件。
Ⅱ式器形较小、束腰,弧刃稍宽,刃部较钝。金州卧龙泉出土1件(图八,2)。
Ⅲ式器身较窄、束腰,弧刃较宽,刃部稍钝。吉林猴石山出土1件(图八,3)。
Ⅳ式器身略宽、束腰,弧刃较宽,刃部稍钝。旅顺牧羊城出土2件(图八,4)。
Ⅴ式斧身两侧内凹微呈束腰,弧刃较宽。长海大长山岛出土1件(图八,5)。
Ⅵ式斧身自銎部起逐渐加宽,刃部较宽,弧刃更为突出。吉林骚达沟(图八,6)、桦甸二道甸子各出土1件。
E型整体似钺。刃部较宽呈半圆形。
Ⅰ式斧身和斧刃部各占1/2,斧身一侧斜直,至刃部外弧,另一侧稍内凹,至刃部外展略出尖角。永吉杨屯大海猛出土1件(图九,1)。
Ⅱ式斧身和斧刃部各占1/2,斧身两侧斜直或稍内凹。吉林长蛇山57F4(图九,2)、东丰山里七队(图九,3)、辑安各出土1件。
Ⅲ式斧身和斧刃部各占1/2,斧身两侧内凹呈束腰,弧刃宽大,刃两端上翘。白山苇沙河遗址征集1件(图九,4)。
Ⅳ式斧身两侧内凹明显,椭圆形銎,銎口部有棱,弧刃宽度几乎与銎口部相等或稍宽于銎口。集安五道岭沟门出土4件(图九,5、6)。
东北地区出土的直銎铜斧除以上型式外,还有少数铜斧因形制比较特殊,不能纳入到以上型式划分体系中去,本文也将它们一并列出:
标本1宁城南山根MIOI:48,斧身较长,一侧较直,另一侧微凹,刃作半圆形,两端略出尖角(图一0,1)。
标本2凌源五道河子M1:6,斧身上宽下窄,两侧微凹呈束腰,长方形銎口,刃微外弧,銎上部外有一周箍状棱,斧身上有长条形、圆形小孔各一(图一0,2)。
标本3旅顺牧羊城铜斧,斧身扁长,两侧自銎部起内凹下伸,弧刃稍钝(图一0,3)。
标本4泰来县平洋M140:1,斧身平面近梯形,侧边平齐,方銎直刃,器身有铸造时留下的气孔(图一0,4)。
三、年代与分期
经以上对东北地区直銎铜斧的类型学排比,结合伴出器物的共存关系,对其进行年代的推断,在此基础上可将直銎铜斧在我国东北地区存续的时间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有Aa Ⅰ式、AaⅡ式、Ab Ⅰ式、Bb Ⅰ式,出于辽宁绥中冯家村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龙头山。绥中冯家村与Ab Ⅰ式铜斧共出的銎内戈在辽西地区与河北北部地区多与商代青铜器共存。龙头山M1所出的AaⅡ式直銎铜斧刃部微外弧,并装饰有倒三角纹,同典型的商式斧比较接近,参照碳十四测定数据,报道者将其年代推断为西周早期。综上推断。本阶段直銎铜斧的年代为商代晚期或西周早期。这一时期的直銎铜斧斧身宽扁,两侧竖直或稍内收,呈梯形或近似长方形;弧刃较平或微外展;长方形或圆角长方形銎口,銎沿外有凸棱;斧身素面或饰倒三角纹;其中敖汉旗千斤营子出土的一件AaⅡ式铜斧靠近銎口凸棱下有一圆形穿孔,这些构成了东北地区早期直銎铜斧的基本特征。本阶段的直銎铜斧不仅数量较少,而且形态也显得略为原始,如斧身宽扁较厚,装饰简单等,分布上也仅限于辽宁西部的绥中冯家村和内蒙古东南部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几个地点。这是目前所知东北地区发现最早的直銎铜斧。
第二阶段:有CI式。建平水泉M7701,报道者根据与CI式铜斧共出的双翼柱脊有铤式铜镞的特点,将其年代推断为西周中期前后。建平收集的CI式铜斧,斧身正面铸有阳文“π”,与北京昌平白浮木椁墓出土的一件铜戟铭“π”字族徽完全相同,据林法先生考证:白浮墓“其实际年代应改定在西周中期或更晚”。据此推断,本阶段直銎铜斧的年代为西周中期左右。这一时期的直銎铜斧虽然发现的数量较少,也仅见于夏家店上层文化,但其在形态方面已发生了较大变化,斧身变得稍宽,两侧上部较直,下部略作弧线外展,弧刃两端出尖角或尖角上翘,刃角上卷成钩状。这些较第一阶段形态上的变化,具有鲜明的时段特征。
第三阶段:有AaRI式、AbⅡ式、AbⅢ式、AbⅣ式、BaⅠ式、BaⅡ式、BaⅢ式、BbⅡ式、BbⅢ式、Bc Ⅰ式、BcⅡ式、CⅡ式、cⅢ式、CⅣ式、D Ⅰ式及标本1,分布在内蒙古东南部的敖汉、宁城,辽宁西部的建平、朝阳、锦西及辽东地区的辽阳、沈阳、抚顺、西丰、清原等地。宁城南山根M101、小黑石沟M8501、梁家营子M8071均出有中原式青铜礼器及兵器,属于夏家店上层文化,三座墓葬的年代相当于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宁城苏家窝铺出土的AaⅢ式铜斧,与北京延庆县西拨子村窖藏铜器中的铜斧形制相同。朝阳十二台营子Ml CⅣ式铜斧、建平大拉罕沟M751 BaⅡ式铜斧、M851 Bc Ⅰ式铜斧、炮手营子M881 BaⅢ式铜斧、南山根东区石椁墓cⅢ式铜斧共出的曲刃短茎式青铜短剑与南山根M101出土者相近。抚顺大伙房水库M4与BcⅡ式铜斧共出的铜矛仍作曲刃,报道者据此判断其年代可能已至春秋中期。清原门脸与D Ⅰ式铜斧共出的短剑特点近同于辽西地区细茎柄曲刃短剑。综上分析,本阶段直銎铜斧的年代为西周晚期至春秋中期。这一时期的直銎铜斧出土数量显著增多,分布地域扩大,形式多样,已划分的八型或亚型除E型外均有发现。与前两个时期相比较,本阶段的直銎铜斧斧身上部较直下部外展或两侧逐渐内凹呈束腰,弧刃逐渐变得宽大。刃两端出尖角或尖角上翘,刃角上卷成钩状的形式继续存在。出现了斧身粗短、弧刃圆钝的新形制。
第四阶段:有AaⅣ式、BaⅣ式、BbⅣ式、BcⅢ式、cV式、DⅡ式及标本2,分布在辽宁西部的凌源,辽东地区的西丰、旅顺及河北北部的滦平、宣化等地。滦平苘子沟76M16与AalV式直銎铜斧共出的器物有双环首剑、刀、凿、蹲踞虎形牌饰等,年代约当春秋中晚期。旅顺口后牧城驿与铜斧共出的青铜短剑剑身作柳叶形。两边的刃在中部收束形成弧度,剑面的中突起长脊的形制,其年代当为春秋晚期至战国初期。滦平虎什哈山戎墓与C V式铜斧共出有中原系统风格的早期青铜器和陶礼器。宣化小白阳墓地与BaⅣ式铜斧共出的柱脊青铜短剑、两翼铜镞等器类形态,与洛阳中州路第三期、第四期同类器非常接近,年代也应大致相当。吉林狼头山M101:13属西团山文化,年代大体应在春秋晚期至战国初期。凌源五道河子墓从与铜斧(标本2)共出的铜戈形制来看,其年代大致
应在战国早期偏晚阶段前后。综上分析比较,本阶段直銎铜斧的年代为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总体看来,这一时期的直銎铜斧除保留斧身两侧竖直或内凹呈束腰,弧刃稍平或外展宽大,尖角上翘等特点外,在形态上也发生一定的变化:束腰显著,弧刃更为宽大。本阶段的直銎铜斧虽然在数量上较前一阶段大为减少,但其分布地域已从辽西、辽东地区扩展到吉长地区及河北北部地区,并且在形态上与前一阶段相比也有所变化。
第五阶段:有BbV式、CⅥ式、DⅢ式、DⅣ式、DⅤ式、DⅥ式、E Ⅰ式、EⅡ式、EⅢ式、EⅣ式及标本3、标本4,分布在辽东地区的旅顺、大连,吉长地区的吉林、公主岭、永吉、辑安、东丰、集安及黑龙江地区的泰来。大连市长海县徐家沟积石墓根据与8b Ⅴ式铜斧共出的燕式青铜直刃剑,年代当为战国中晚期或战国晚期。旅顺牧羊城遗址官屯子右岸“墼州墓”出土的青铜短剑形制,年代可至战国中晚期而稍晚。骚达沟平顶山山顶大棺墓中的DⅥ式铜斧,有研究者根据共出的连珠状铜饰,推断其年代应在战国晚期。吉林猴石山墓葬DⅢ式铜斧、长蛇山遗址EⅡ式铜斧、永吉杨屯大海猛遗址EⅠ式铜斧,经对墓葬或遗址的碳十四测定,其年代在战国中期左右。集安五道沟门积石墓与EⅣ式铜斧共出的青铜短剑,从其形制看年代较晚,约为战国晚期或者略晚。潘玲等认为黑龙江平洋墓葬的年代下限应晚到西汉,平洋墓葬就是汉书二期文化的墓葬。综上推断,本阶段直銎铜斧的年代为战国中期至战国晚期或稍晚。这一时期的直銎铜斧除保留上一阶段斧身束腰、刃部宽大或斧身粗短、刃部圆钝的特点外,还出现了斧身整体似钺、刃部较宽呈半圆形的新形制。本阶段的直銎铜斧虽在数量上相对较少,但其在形态上已发生了较大变化,型式较多,并且出现了E型。分布地域不仅包括辽东地区、吉长地区,甚至黑龙江地区也有出土,但包括内蒙古东南部在内的辽西地区则没有发现。
概之,东北地区各型式直銎铜斧年代对应关系如表二所示。
四、小结
直銎铜斧是东北地区青铜时代具有代表性的器物之一,在东北诸多青铜文化中广为使用,分布地域广泛,出土地点包括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及河北北部,较为集中的地区是包括内蒙古东南部在内的辽西地区、辽东地区和吉长地区。
对东北地区直銎铜斧的类型学分析,依各部位形制的异同,将其分为A型、B型、C型、D型、E型五型,其中A型可分Aa、Ab二亚型,B型可分Ba、Bb、Bc三亚型。
通过对东北地区直銎铜斧的类型学排比,结合伴出器物的共存关系,对其进行年代上的推断,在此基础上将直銎铜斧在东北地区存续的时间划分为五个阶段,即商代晚期或西周早期、西周中期、西周晚期至春秋中期、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战国中期至战国晚期或稍晚。各段之间直銎铜斧的总体特征差别显著,反映了东北地区直銎铜斧在不同时期形制上的差别。
附记: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朱永刚老师的悉心指导,在此深表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