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朝四神浮雕石棺

2009-10-30张丽敏

文物春秋 2009年4期

张丽敏

[关键词]河北省博物馆;北朝石棺;四神图案

[摘要]河北蠢县发现一件北朝四神浮雕石棺,后入藏河北省博物馆。石棺由四围及盖、底共6块石板拼合而成,周围的4块石板分别浮雕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图案。此类石棺的发现在河北地区尚属首倒,为研究河北北朝时期的墓葬形式增添了新的内容。

2008年底,河北省博物馆从蠡县征集到一件四神浮雕石棺,经专家鉴定为北朝时期的石棺。据当地文物工作者介绍,此棺出土于该县北埝乡南埝村附近。

该棺为青灰石质,由四围及盖、底共6块石板拼合而成。前棺板高89厘米,宽65厘米,厚4.5厘米,顶边作弧形,弧顶左侧有磕缺,其余三边平齐,底边靠背面的一侧留有凸出的榫头。正面浅浮雕朱雀踏门图案。朱雀昂头伸颈,双翅舒展作扇形高举,长长的雀尾弯曲下垂,两爪的前后跂分开立于门楣的尖拱之上。门为双扇,上有乳钉4排,上边两排每排6颗,最下一排为8颗,第三排中间的两钉处以两个铺首衔环替代。门有框,如意云形门楣(图一)。

后棺板高45厘米,宽38厘米,厚3.5厘米,顶边弧形,磕缺较多。正面中部浮雕玄武图案。玄武为长蛇缠龟形象。龟圆目,抬颌,伸颈,作健步前行状,厚重的龟壳下露出一前一后两肢。蛇头由龟颈左侧前伸回转,嘴巴张开,似与龟对话,蛇身从龟颈部盘绕至龟背,再从腹下穿过,尾巴从龟后翘出(图二)。

左侧板长212厘米,前端高73厘米,后端高35厘米,板厚8~9厘米。底边近内侧刻凿凸出的榫边,左右两边平齐,上边呈外低内高的坡状。正面浮雕的一条行龙几乎占满整块石板。龙目圆睁,口大张露齿,龙须前翘后扬,细颈弯曲向前,龙身至龙尾多曲回波折,身躯矫健、舒展、张扬,四肢刚劲,右前肢向上直举,左后肢向后直伸,动感十足(图三)。

右侧板与左侧板形制一样,因后端稍残而较短,长为206厘米。出土时残断。浮雕图案为白虎。虎圆头,尖耳上竖,虎目圆睁,身形与左侧龙形基本相同(图四)。

盖板为圆拱形,通长222厘米,前端宽90厘米,后端宽65厘米,厚10厘米,断为两块。内侧阴刻日月纹,日为圆形,在右上方,月为新月,居左。近前端处还有长约10厘米的一长条形凹槽,用途不详。前端边沿向里斜抹。

底板亦断为两块,通长211厘米,前宽88厘米,后宽58厘米,厚16厘米,底部前端有高约10厘米的支脚。近边一周刻有宽约5厘米的凹槽,四周棺板的底榫可插入,合为一体。

此棺形体巨大,应为实用之物。四神图案造型简约,苍劲古朴,朱雀的尊贵高傲、玄武的稳健、龙和虎的灵动跃然石上,虽无鳞甲、羽毛、地纹等细部琢饰,但丝毫不减其神韵和意境。

在古代传说中,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分镇四方,又称“四灵”,主理春、夏、秋、冬四季。人们将四神图案用于石棺之上,棺身前端的朱雀立于代表天国之门的阙顶,表示在棺盖上的日月照耀下,死者由朱雀引领、另外三位神灵保驾护航顺利升天之意,表达了亲人们希冀死者能够达到极乐世界,在天国里也享受荣华富贵的美好愿望。

石棺在我国西南的四川等地多有出土,其年代多为汉代,一般由整石挖成的棺身和棺盖两部分组成,石刻内容为汉代常见的神话传说、百戏人物及动物、日月星辰等图案。此时的中原地区地位较高的人死后多使用木质彩绘棺椁,常见在墓室墙壁刻饰画像砖、石的习俗。到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人口大规模的迁徙带来民族大融合,思想文化上出现多元一体的局面,葬俗方面也出现了新形式,中原地区的大家族墓葬在壁画墓、土坑墓等形式之外,出现了石质葬具,山东、河南、陕西等地均出土过装饰华美的石质棺椁。这些石棺造型不一,或是传统的匣状,或是仿木构的房屋状,或是带围屏的床榻。如山西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石棺床,以6块浅灰色细砂岩石组成,雕饰伎乐及龙、虎、凤凰、金翅鸟、人头鸟等形象。河南开封博物馆所藏的一件北朝石棺,以线雕减地平雕法雕饰四神图案。2005年9月,陕西西安北周婆罗门后裔李诞墓出土的石棺由6块石板组成,四围刻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形象,上盖板刻伏羲女娲手举日月图案,与蠡县所出的这件石棺结构相同,所刻内容一致,只是装饰较为复杂一些。由此可推定,蠡县石棺应是北朝之物。

此件四神石棺为河北地区的首次发现,不仅为本地北朝时期的墓葬研究增添了新材料,其石刻装饰图案也为古代石刻艺术研究增加了新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