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构建高职会计专业考核评价体系的探索
2009-10-23韦云凤
摘要:在分析当前会计职业资格考试及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考核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院校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实践。重点阐述对高职会计专业考核评价体系改革创新的思考。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考核评价体系
作者简介:韦云凤(1968-),女,广西马山县人,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农村经济管理。
中国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9)23-0035-02
随着经济的发展,一方面,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的质量日益提高,对高职会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我国会计制度日趋完善。会计职业资格考试制度的实施,也左右了会计教育的取向。如何构建完善的会计专业考核评价体系。使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考试融合,同时又能以社会需求为标准全面地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及总体素质,是当前推进高职会计教育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社会对会计职业人员的素质与能力要求
1、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用人单位尤为重视毕业生的品质和性格。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优秀的逻辑思维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的学习能力与沟通表达能力、良好的团队合作和敬业精神、积极乐观的个性。
2、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对于初级会计岗位,用人单位要求会计人员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此外,要求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有的企业要求高级会计主管具有五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和一定的财务领导管理经验,对中级会计岗位要求有三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少数小型企业在初级会计岗位上愿意聘用应届毕业生。
3、具备优秀的操作技能。初级会计岗位的会计人员要求具备基本账务处理、报表编制、纳税筹划等技能;中级会计岗位的会计人员要求具有综合管理能力;多数用人单位对初、中级会计人员要求具备操作和使用各种财务软件的能力。高级会计岗位要求会计人员具备综合管理技能、以及参与企业重大决策的能力。对计算机水平不作要求。
二、我国会计职业资格考核现状
我国《会计法》规定从事会计工作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科目包括:《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初级会计电算化》。近几年,尽管会计职业考试在不断地完善,但很多通过考试并取得会计证的人员在岗位上仍无法开展工作。不能胜任会计职务。究其原因,主要还是职业资格考试的方式及内容将会计教育导人了误区。
1、重理论、轻技能。考试科目的内容主要是以理论知识为主。而对于诸如填制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实际操作却不作考核。考试题的业务量少。如《初级会计电算化》部分的内容不经过软件的操作处理,由人工简单计算也能得出结果,达不到考查操作能力的目的。在考试导向下,学生往往只注重记忆考试的知识内容,而忽视会计从业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
2、重教材、轻实际。在财政部的考试大纲指导下,各省出版了考试辅导材料,所有的考试题目均出自考试辅导材料,只要把辅导材料背熟,就能通过考试。但考试科目的内容范围非常有限甚至滞后,如《初级会计电算化》的考核软件使用旧的科目进行会计核算。由于考核与实际存在差距,应试人员通过职业资格考试也只停留在对会计入门概念的理解上,无法进行实际会计工作。
三、我区高职院校的会计课程考核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考试还存在着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不适应的诸多方面,人才培养规格与职业岗位群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1、考核形式单一。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都采取笔试的方式,由任教师出题,以题目的形式考核学生,尽管有的院校设计了实务题,如在试卷上设计账页、报表,要求学生登记或编制,但受考试时间和卷面的限制,题目已被简化。并不能全面反映真实的经济业务。不能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系统的考核。
2、考核内容脱离实际。一是考试命题多以教材为中心,考试内容受教材束缚,使学生过分依赖期末复习:二是实验教学考核内容单一,大多数院校采取统一内容、统一要求的办法对学生进行考核。不利于学生独立完成:三是考核内容缺少研究性的实训考核内容,如缺乏异常的经济业务处理,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3、考核指标缺乏合理性。多数学校学生的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包括作业、出勤、纪律、课堂提问、小测验等,占总成绩的30%左右,期末考试占70%左右。考核指标只评价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学生的操作能力却无从评价,对于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的高职学生而言,缺乏合理性。
四、会计考核评价体系的实践与成效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推进,2004年起,我院对改革会计课程考核模式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1、以“能力测试”为中心,注重实践环节的考核。按实验、实践环节所占课程的比重,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实践教学时数≤10%的课程,技能考核成绩归入平时成绩处理。考核方式为“期末考试+平时”。对于实践教学时数≥10%的课程,考核方式为“期末考试+实验或实践+平时”。技能考核成绩随着实践教学时数比例的提高而增加。具体评定方法见表1。
2、周材施考。提高了教学效果。相对于本科学生,高职学生基础差,理论知识学习能力相对弱。但动手能力却比较强。考核方式的改革切合了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实践环节的考核使学生摆脱了死记硬背的困境,学生发挥了较强动手能力,在实践中领悟到了工作的原理及知识,达到了因材施教的目的。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及格率由改革前的60-70%提高到了85-95%,考核内容注意与职业资格考试的对接,职业资格考核通过率逐年提高,2005至2008年间,会计职业资格考核通过率分别为44%、62%、77%、85%。
3、学校考核与企业考核相结合,融入了社会人才需求标准。一是校内设置会计独立实训课。在实训过程中,对学生的综合操作能力进行考核评价。二是开展顶岗实习,由企业会计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在真实的岗位上,按企业用人标准,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及素养进行考核评定。校企合作的考核方式,使会计考核体系融入了社会人才需求标准。弥补了学校考核的不足。同时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岗位的要求,并按岗位要求完善提高自己,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得到提高。
五、建议
(一)建立以职业岗位需要的能力为基础的考核标准
教育部门与财政部门联合组织会计证书的考核。组织高职专业教师及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会计专业人员。共同研究、开发并建立以职业岗位需要的能力为基础的考核标准,使职业标准充分反映行业对会计人员工作能力的实际需要。同时应根据行业技术的发展和职业岗位需求的变化,及时更新考核标准,引导高职会计教育。
(二)科学确定考核内容
考核内容不能仅限于教材知识的难度、深度,应着重体现培养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突出职业所需的知识、能力。并注意课程之间的前后衔接,整合考核内容,建立一个循序渐进的考核内容体系。
1、《会计基础》课程。知识点应考核会计基本的理论知识、核算方法。技能点应以一个生产型企业的基本经济业务为模拟资料,考核学生基本操作技能,经济业务相对简单。但要涵盖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
2、《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出纳实务》《A计电算化》等课程,技能考核应增加不同类型企业的经济业务,业务量大而且复杂,增加异常原始凭证,如假发票、错误单据、不合理开支单据等,考核学生对原始凭证的识别判断能力,分别考核学生各种会计岗位的操作能力。
3、《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课程,在上述专业课程形成会计资料的基础上,考核学生进行财务分析、评价、预测、决策的能力。
4、《会计综合实训》考核内容包括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纳税申报、编制会计报表、编制财务分析报告等,完成一系列的会计岗位模拟训练。全面考核学生综合操作技能。
5、《顶岗实习》考核内容以学生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为主。考核学生在会计岗位上的职业能力及素质,包括完成操作能力、沟通协作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工作的效果及态度的评价。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1、以证代考。学校结合考证应知应会的内容融入在课堂教育中,通过会计证考试的学生可免考《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通过财政部门组织的考试取得会计电算化合格证书,也可免考《会计电算化》考试。但与课程相关的实践环节仍由学校考核。
2、笔试考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理论知识点的考试,可以采用笔试考试、口试的方式。技能点的考核可以采用操作演示与形成式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加大动手能力部分的考核。考核人员既有学校的专业教师。也有企业会计人员参与。
(四)制定合理的评价指标
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按“平时+期末考试”评定成绩,平时成绩包括测验、作业、实验报告、课堂提问、学习表现等,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对于含有实验、实践环节的课程。按“平时+实践+期末考试”评定成绩,按实验、实践环节所占课程的比重。确定实践环节成绩所占的比例:对于以实验实践环节为主的课程,取消期末考试,按“平时+实践”评定成绩。
参考文献:
[1]张敏,王洪林.高职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7(11).
[2]蒋洁,陈齐.经济欠发达地区“双证”教学探索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2007(12).
[3]金洪卫,高职教育考核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5(32).
[4]马玉霞.对高职课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构建之思考[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2-15(4).
责任编辑颜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