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管见

2009-10-20廖忠慧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9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中学语文德育

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是如此。然而,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如何育人,育什么样的人成了一大难题。众所周知,社会主义教育的宗旨在于提高全民素质,培养社会主义所需的各类人才,这些人才的衡量标准是什么呢?一句话,德才兼备,“又红又专”。那么,要达到如此目的,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学语文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众所周知,语文教学具有双重任务:一是通过知识的传授,不断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二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观和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深入挖掘教材的教育因素,采取灵活多样、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德育教育,做到“文道统一”。所以,只重视知识的教育就称不上是真正意义的教育,当我们教育的对象变得有才无德时,教育就是失败的。潘德胜老师曾说过:“修万间广厦不若修身,种十里名花不如种德。”《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语文课程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是的,一个人如果品行不好,那么就算是学富五车,也不能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今天,受“市场化”、“商品化”大潮的影响,德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此,笔者对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谈几点体会。

一.“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用高尚的师德风范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提高自身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大家试想,一个轻言失败的教练如何能训练出顽强的体育健儿,一个以赌为生的父亲如何能教育子女不赌,同样,一个师德败坏的教师如何又能教出荷花般纯洁的学生呢!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育时期,人格初步形成时期,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将影响他们的一生。因此,教师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除家庭、社会和自身素质外,还得归于有什么样的教师,因为这一时期的学生模仿力极强。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有广博坚实的业务知识,而且要不断充实和更新,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德育教育既要言传,又要身教,处处为人师表,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先做到,用自己的爱心和人格魅力感染影响学生。

笔者的具体做法是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激发学生兴趣,树立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尽可能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参加难易不同层次的活动,对成绩差的同学尽可能予以肯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同时还经常注意自身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给学生树立榜样。只要细心发掘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并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将二者溶为一体,就可以让学生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教育作用,而不会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从而很好地促进学科知识的学习,为学科知识的吸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精选典型课文和事例,创设情境教育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不仅具有人文性,还具有工具性,如何利用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大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时精选典型课文和事例,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课堂教育是语文德育教育的保证,德育工作与语文课堂可以互相渗透的地方是无所不在的,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德育功用的比比皆是。在平时对学生言行影响的情境的基础上,选择典型性、教育性较强的课文和事例,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沉睡的心灵,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播下适应社会健康发展的种子,让他们健康地成长。比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背影》这一课时,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理解父亲——尊敬父亲——热爱父亲,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会与父亲建立真正的父子之情,体现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道德,做一个孝顺的孩子。(手记:①学生问:老师,文中的朱自清先生从读书到结婚生子一直不理解父亲,还笑过父亲,鄙视过父亲“迂”的思想和守旧的行为,这是不是与你说的理解父亲、尊敬父亲、热爱父亲相矛盾呢?师回答:这位同学提的这个问题较好,从表面看确实是矛盾的,但就因为朱自清先生年轻时不理解父亲,才导致了他人生中的遗憾。所以,我们从今天起就应该学会理解父亲,尊敬父亲,避免遗憾再次发生。)

三.以练习为契机,实现学生从理论到实际行动的转变

理论只有用于指导实践,才能体现其真正的价值,理论再丰富,如果不用来指导实践,付诸行动,那么它不过只是纸上谈兵。为使学生的德育思想落到实处,课后应布置一些学生和家长都意想不到、难以理解的练习,使学生贴近生活,领悟德育的含义。(手记②我在上完人教版初一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后,针对文中父亲鼓励、帮助孩子树立信心,最终独立脱险这一良苦用心教育方式。我给学生布置一道练习:回去给自己的父母剪一次指甲。后来有的学生和家长不理解,问我为什么会安排这样的练习。我笑着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孩子给父母剪指甲,别看是一件小事,但它却折射出子女对父母的回报和感恩。)这样一来,学习变成了生活,生活即是学习,使学生领悟了什么是感恩、什么是回报、怎样去感恩、怎样去回报,从而实现了对道德的真情体验。

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作文、随笔、演讲以及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进行德育工作。作文、随笔是师生交流的重要手段,学生可以在随笔和作文中尽情倾吐自己的心声,挥洒自己的才情,教师则可以通过批改学生的习作,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语文考试形式的不断变化,创新意识的不断加强,学生的语文水平光凭每周的几节课是不能提高的,必须开展广泛的课外活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每学期举办一两次演讲比赛,不仅可拓宽学生求知的视野,还可在演讲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情操和道德修养。

教育贵在以人为本,语文学科是集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于一体的综合学科,作为语文教师,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应让学生在快乐创造中学习语文,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中学生,努力完成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

参考文献:

①《中学生语文教学》,杨学军主编,2005年第1期。

②《贵州教育》2005年第24期。《黔西南教育》2005年12期。

③《语文课程标准》,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

廖忠慧,教师,现居贵州兴义。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中学语文德育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