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理念

2009-10-20张志汉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9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文语文

人文精神是人类文明成果的思想内核,也是对人类的现状、将来的关注与责任。它包括对生命的探索,对丑恶的蔑视,对苦难的怜悯,对前途与未来的思考,对快乐与成功的讴歌,对崇高与伟大的赞赏。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由此可知:语文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包含着社会历史景观和人类社会思想,是展示人类文化成果的窗口,也是我们继承前人道德文明的一个窗口。因此,语文教学应该是充满人性、人情、人道的教育,语文教师应该创设和谐、融洽、欢愉的课堂氛围,恰当地运用语文课堂教学实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人文关怀。但现实的语文教学却往往忽视对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思考和培养。1993年,王晓明等几位中青年学者在《上海文学》上发表了《旷野上的废墟——文学与人文精神的危机》,一场教育界的人文精神的大讨论便拉开帷幕。人们站在新的历史高度重新审视人文精神,呼唤人文回归。

一.语文教育要实现人文回归

人文教育在90年代以后成为我国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改革实验的主流。它强调教育的人性化、教育的人文意义与教育的人文价值等,认为:“教育是人类群体对每个个体所施行的文化行为要求。它从人本身出发,在尊重基本人性的前提下,帮助每一个人认识宇宙是怎样的、地球是怎样的、人类的文化和经验是怎样的,从而使每个人尽可能成为拥有最丰富的文化资源、最广阔的精神自由的人。在拥有了这样丰富的精神空间之后,一个人才可能按照自己的愿望为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帮助每一个人最完整地实现给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的权利,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杜时忠.人文教育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语文教育中的对人的认识的忽视

在此,我们必须明确: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统一不可分的。语文教育既是“器”又是“道”,既是交际交流的工具又是世界观和方法论。语文教育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孩子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要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这种浸润人文精神的语文教育才是语文学科性质的完整体现,才能实现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但现今的语文教育也令很多教育专家担忧:冷漠的分析取代辩证的语言感受、把语文教学形式上的任务当作根本任务、把具有丰富思想内涵的教育当作供技术操作用的工具来看待,尤其是把语文沦为应试教育的一种工具时,过强的功利主义和教育短见,更是轻视人文涵养、人文积淀、人文价值对语文的教学的重要性。

2.语文教育对传统文化的忽视

中华传统文化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前提和立足点、出发点,制约着语文课程改革的进展和成功。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传承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智慧;诠释经典文化的现实意义,唤醒民族的生命记忆和激情;建立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系统,让中华传统文化贯穿整个教育过程。(许序修,仲谋: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课程改革,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7.)但现在的语文教育却没有做到这一点: 一是“师贤于弟子”的观念使课堂无法实现民主化的教学氛围;二是“求同、求稳”的心态扼杀了语文教育的个性化,阻碍了语文教育的改革,因此,使语文教育对中华文化的历史传承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因此,语文教学要实现人文回归,就要一如既往地坚持“语文味”,在字词上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通过听说读写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我们的语文教育也要回归语文课堂本身,引导学生踏踏实实的读文本,透过文字悟内涵,使语文教学恢复“原生态”,语文课堂放弃一切与学生学习无关的东西,丢弃一切与学生发展无用的招数,实现让学生能开口说话,动情朗读,静心默读,能圈点批注,品味词句,能动笔写,积累感情的理想课堂。

二.在人文回归中体现人文关怀

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教育,应是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教育过程,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的教育。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帮助学生的自我充分发挥和自我实现为要旨。语文教师必须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让语文化为学生生命中的一泓清泉,滋润其一生。

1.立足教材挖掘人文底蕴

语文教材是进行人文素养培植的重要材料。教师通过教材中那些鲜明、生动、准确、有力的语言和它承载的内容给学生提供了有关真实世界的知识,为学生打开一个广阔而深邃的人类精神世界,并让学生有机会去接触和认识善良、勇敢、热爱自由、追求真理、追求正义等人类品质,认识生命的神圣、个体的尊严、自由的无价等观念。而新课程语文教材的内容具有开放性和弹性,充分体现了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自然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因此,这就对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对教材有较为深刻的把握,积极挖掘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帮助学生思考人生和生命的意义,使文学真正成为生命须臾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据此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置身其间,感知课文内容,品味赏析,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使学生身心智能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促进学生品德能力的健康成长。

2.立足课堂渗透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渗透不仅要体现在课堂内,也要体现在课堂外。

罗丹曾说过“艺术即感情”,语文教学也是一样的,语文老师肩负的任务是,不但要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而且还要完善学生的理想人格。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和优势,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赏析进行人格精神的教育。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尊重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倡导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上。语文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同时需要充沛的感情。没有感情的语文课,就是没有“语文”的语文课。这样的课教师不愿上,学生更不愿听。情感是语文教育的“渠道”、“灵魂”、“根”。而教材——学生之间情感交流的桥梁便是教师的情感,教师用自己的真情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苗。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运用多种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感环境,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进行人格培养。在课堂外,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课外阅读,借助媒体的力量,让学生更广泛地从文学作品中获得崇高的思想感感情,坚强的性格培养和积极的人生教育。积淀人文精神,塑成学生健康人格。

3.立足学生释放人文空间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社会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重视人的价值,关怀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心灵,把他们当作有个性、有思想的“人”来对待,进行“目中有人”的教学。培育大写的人、直立的人、真正的人。有教育家曾指出:真正的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而不是“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与自己都是作品的阅读者,都有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因此,教师要创设条件与学生平等对话,学会找准时机,点燃学生头脑的火把,放飞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创新,让学生在浓厚的人文氛围中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和幸福;同时,要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些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寻答案;给学生一种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片人文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向前走。

4.立足于自我,倾注人文关怀

良好的人文素养的形成需要良好人文环境的熏陶。老师应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引导学生去体会生活中的人文因素,鼓励学生实际地去从事人文活动,去创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因此,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教师不必一脸严肃,不必正襟危坐;学生无须必恭必敬,无须诚惶诚恐。课堂上应多一份宽容与民主,少一些狭窄与武断。教师应与学生共商榷课文的选读、教学的采用、讲解的深浅和作业的多寡。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尝试“师生共情”的教学,经常交流教与学的信息,确实将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在这充满自由精神和精神自由的人文氛围中,教师便可及时调整教与学的关系,来满足学生的需要,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肯学、乐学,以臻于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这样,语文课堂就成为了学生实现自我的生命绿洲,体现出深切的人文关怀。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人为本,弘扬人文精神,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学生自由的空间。教师应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人文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让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得以渗透。借助人文精神的渗透,人文关怀的倾注,语文教学定然迎来明媚的春天。人类将学会更真切地关注自己、关注世界、关注历史、关注未来。

张志汉,男,讲师,教育硕士,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人文语文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人文社科
写人文的写作方法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