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与学生文学鉴赏
2009-10-20程珏
程 珏
文学鉴赏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文学鉴赏教学应尊重学生文学鉴赏的心理过程,在教学的各个阶段采用多种方法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一.在初步阅读中感受
一是运用导语,引起兴趣。运用巧妙的导语是正式进入文本鉴赏之前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运用的导语应做到:对象突出针对,内容突出关联性,语言突出简明性,方式突出多样性,艺术突出趣味性。在具体方法上可运用巧设悬念、故事吸引、提出问题等。
二是把握形象,整体阅读。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描写刻画了众多的优秀人物形象及物象。尤其是人物具有崇高的品质,他们的思想崇高,心灵优美。在初读中整体把握他们的性格特征,弄清每个人的形象,将为以后的进一步的文学鉴赏打下基础。
二.在体验与品味中享受
一是反复朗读,体会课文。文学作品中有些语言,必须通过生动的朗读,才能把握其深刻含义和丰富感情。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具有角色意识,启发他们去揣摩体悟角色的思想及其情感,甚至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使学生在具有角色意识的绘声绘色的朗读中心领神会。
二是驱谴联想和想象,创设情境,加深理解。教师应抓住文学作品中或隐喻或暗示或象征内容,引导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想象,从而使学生深刻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在鉴赏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先可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根据诗文提供的描述在头脑中构成一个具体形象:诗人站在一望无际的长江边上,目送友人泛舟而去,一直呆呆地望着友人的船帆渐渐地消失在远远的地平线上,最后只见不尽的长江与天际相接。教师在此形象的画面中,引导学生体会到这里有诗人对友人“烟花三月”般的美好祝福,有挚友间真诚的情谊抒发,有朋友远离的愁苦宣泄。此外再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知识积累,使他们体会出诸如“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感叹,或“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意境。
三.在评价与思考中鉴赏
一是多角度比较鉴赏,比较的方法要灵活多样。
首先,对不同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品味思想和语言风格的不同。如朱自清的《绿》和《威尼斯》在语言上各有特色:前篇浓彩重抹,铺饰夸张,后者朴素清新,自然简洁。这两篇散文语言上的差别同作者前后期思想变化密切相关,反映了作家语言风格的变化。如此比较,学生鉴赏语言的水平就会逐步提高。
其次,把同体裁的不同文章进行比较,使学生触类旁通。《祝福》、《荷花淀》、《母亲》三篇小说都是塑造妇女形象,但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法不尽相同。《母亲》侧重于心理活动描写,《荷花淀》则通过对话、景物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感情。由于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作家笔下人物的性格也各具特点。在教学中把这三个人物形象进行对照,学生对人物的个性就可以把握得准,对小说创作的不同表现手法就可以有进一步的了解。
再次,拿不同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不同作家在写作方法,人物刻画,语言风格上都有不同,对此进行比较,对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也有用处。
二是引导批评,启发思考。
文学鉴赏能力的实质就是文学批评能力。因此,在文学鉴赏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分析评价,在品味美感、陶情冶性的过程中,从根本上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文学批评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发展鉴赏个性,激发鉴赏创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仁智各见的自主意识和鉴赏个性,正是鉴赏创新的基础。再次,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文学鉴赏的过程中,要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启发学生在鉴赏中凭借作者而又超越作者,立足作品而又另立高见,有所创新。但读书时对于尚无把握的问题不要轻易下结论;发现自己的答案不可靠,也要有勇气再去探寻真正的答案。
程珏,高校教师,现居江苏常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