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维训练的艺术性探讨

2009-10-20李锡林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9期
关键词:刘和珍想象思维

为了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领悟文本深刻的人生底蕴,将学生的语文素养外化为实实在在的语文应用能力,根据文本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因文制宜”的思维训练,是语文有效学习行之有效的方法。

新课程要求语文的教学应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想,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理解为三个部分:语言表达的素养、思维品质的素养、人文内涵的素养。良好的语言表达是语文的内功,但语言又和思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二者的关系如同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没有语言,思维就会失去凭借,思想也就没有物质的载体;然而没有思维,语言就会杂乱无章,思想就无从产生,也就不可能有彼此的交际。语言和思维的这种密切关系又决定了语言发展和思维发展的密切相关。要想发展学生的语言,必须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又必须重视发展学生的语言。在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时,其实也促进了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还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走进作品的深处,汲取风景无限的人文养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因此,我在教学中探讨思维训练的艺术,力图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的素养、人文内涵的素养。我重点在培养学生思维的想象力、思维的创造性和思维的广阔性方面作了一点粗浅的尝试。

一.入境:有限制的想象

我国古典诗词含蓄蕴藉、情意绵长,往往凭悠远的意境取胜。如果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就很难进入诗歌美妙的艺术境界,也就无法领略古诗的艺术魅力。在阅读古典诗词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和对作品的体验,自觉不自觉地对作品的意象作出推断和补充,以获得某种完整的印象、结论和感受,这种推断和补充就是想象。进行想象训练,是引领学生入境的绝妙方法。但是,想象必须是有限制的想象。要注意以下几点:

1.限制——确保基本元素。

这里的“限制”是指扣紧诗词提供的基本元素,合理地加上细节描写,进行扩展,将诗词美妙而含蓄的意境创造性地表现出来。

试以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首段为例。这一段的基本元素是主客二人行将分别,来到江边,满眼的萧瑟的秋景,使站在船头的二人更加黯然神伤,又为后文写音乐的巨大魅力作了铺垫。什么样的秋景、什么地点、什么人、在干什么,想象时,必须高度忠实原文。而有的学生在想象时,将诗人置于江边、客人置于船上,显然是不恰当的。

佳例如下:

秋风拂脸,煞是凉人,把我的心也吹凉了。这是无限惆怅与惨淡的一夜,月光下的红枫也苍白了许多,更不说那白色的芦花,风吹来,瑟瑟有声,仿佛在替我唱着送别的哀愁。衣襟翻飞,头发乱舞,眨眼间,我们已从马上来到离别的船上。朋友啊,何时咱们再见面?我掩面痛哭。来!就让我们再喝一杯离别酒吧。几杯冷酒下肚,心中的苦涩倍增。朋友啊,我真不愿与你分离!索性喝个痛快,让我们大醉一场,忘掉痛苦。我们摇摇晃晃地来到船头,定定地望着茫茫的江水,水中的月色也暗淡失色。

忽然,一声轻扬的音乐从水上传来,那声音仿佛神仙的音乐,如此清新婉丽!咦,仙女的琵琶什么时候来到人间?我们心中的痛苦暂时一扫而空,竟一时忘了离别。

这样的想象,既有原诗的特征,又加入了个性化的理解,很好地锻炼了学生想象的思维能力。

2.在意象密集处想象。

古代诗人为表情达意的需要,往往滤去次要成分、滤去背景等,将高度浓缩、含意丰富的意象置并在一起,从而淋漓尽致地表达情感。这样的地方,恰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训练学生想象能力的绝佳材料。

如陆游的《书愤》中的名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学生这样想象:

天空像被扯破的棉被,不停地向下抛洒着大片的雪花。夜已深了,为什么丝毫不觉得寒冷?南宋将士们个个热血沸腾,雪花落到他们身上,顿时便化了。南宋高大的战舰疾驶前行,敌人就在那里,胜利就在前方。厮杀声打破了夜的死寂,战火照亮了漆黑的天空。瓜洲的大捷从此载入史册,极大地鼓舞了南宋人民抗金的信心。

秋风大声吼叫着,战马在风中奔驰,铁甲相撞奏响雄壮的凯歌。任愤怒爬上眉梢,任鲜血挥洒疆场,任豪情恣意张扬。刀光剑影中南宋将士的报国之志写满大地,震天鼓声中大散关重归故土。

学生像这样充分理解两句诗中流露的豪情、抗金必胜的信念,也就能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因统治者的懦弱无能、自己的报国无门而产生的强烈的悲愤了。

3.在情感浓烈处想象。

有的时候,诗人在一定的诗句里含蓄地表达了浓烈的情绪。这是诗歌的心脏。与其教师讲解,不如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思维的海洋里与诗人相遇。

如杜甫的《蜀相》中,有这样两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它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与惋惜之情,也表达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感伤。下面是学生的想象:

台阶前,那点点春色,是小草在精心装扮;隔叶间,那阵阵歌声,是黄鹂在欢快歌唱。可是,它们清新的色彩却抹不去我心中的忧伤;他们动人的歌声却盖不住我心中的悲音。

又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诗人对天姥山的留恋:“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这两句诗看似写诗人纵情山水,实则写诗人对现实的失望,对理想境界的向往,是理解诗人感情的关键所在。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我徘徊于千曲百绕的小径间,不知道它又将通向哪位神仙的府第。抬眼望去,远方的道路上铺满了烂漫的野花,如一片华美的绸缎,一直连到天边,芳香扑鼻,成群的蝴蝶舞蹈于花丛中。我被这绝美的仙境迷住了,想停下脚步尽情地欣赏花的仙姿,但我又希望早点访求山顶上的神仙,正犹豫着,忽见花丛中有块大石,我也累了,暂时歇歇吧。于是倚石小憩,躺在花海间,嗅着沁人心脾的芬芳,让这块大石做我的玉枕,让这繁密的鲜花做我的床铺,让这群翩飞的蝴蝶做我的舞女,饮上花露的美酒——这里才是真正的皇宫!自然的主子如此厚待我,还去做什么供奉翰林!

一个人走在这秀丽的山涧中,走走停停。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往前走,奇峻的岩石,明丽的花朵,使我放慢了脚步。猛一抬头,前方似乎没有路了!将信将疑地继续往前走,岂料,山势回环,这小路似顽童又转到脚下。我一会儿在花间坐坐,一会儿在岩石上小憩。不知不觉,天色暗将下来。

想象力的训练,既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感能力、品味能力,更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走进诗境。刘勰说得好:“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说的就是想象为思维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刘勰又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山”“海”就是“情”“意”的限制。有限制地想象,才能准确地理解文本;有限制的想象,是一种科学的品质。

二.探究:小论文的写作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这种思维方式不依常规,寻求独特,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倡学生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学生思维往往缺乏创见,就是受思维惰性、刻板的影响,而要克服这种消极定势,就需要引导学生善于摆脱习惯的影响,从各种角度分析理解问题,特别是鼓励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即让学生不被成见所束缚,敢于标新立异,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提倡学生写小论文,是一条有效的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途径。

以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为例。文章的内容学生并不难懂。可是由于时代相距较远,学生的学习热情恐怕不甚理想。在介绍相关背景资料后,在一定的欣赏引导下,为学生设置五个小论文题目,让其创造性地学习,学生自然兴致盎然。这五个小论文题目是:

《记念刘和珍君》思路初探;

刘和珍事迹评述;

《记念刘和珍君》写作目的浅说;

《记念刘和珍君》语言欣赏;

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的情感分析。

这五个题目涵盖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写好了小论文,也就学透了这篇文章。每位学生均选一个题目,然后全班对每一个题目进行探讨、总结。

下面转引学生的习作之一:

1.爱

这里是指对刘和珍、杨德群两位革命烈士的无比敬爱。此文“记念”二字充分表现轮训撰文的主要目的。作者称自己的文章或为“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并对二人的行为造成的影响给予高度评价,“既然有了血痕,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即使这影响会消磨、褪色,但“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足见先生对逝者无限的追念和哀思。

2.恨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作者写这句话一定是怀着满腔的悲愤。“中国人”,我想,这里不该仅指那些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和那满口胡言颠倒黑白的御用文人,一定还包括愚昧可怜,却对此全然不知的民众。第五节是对“三一八”惨案事实的描述,看似平静,可让人读起来心里恨成一团火,这文字恰是作者感情的载体。

3.忧

这样优秀的青年走了,这样有热血的革命者走了。伤痛之余,作者将眼光投射到中国革命的漫漫长途上,他在第六节中表达了对革命前途的无限担忧——流血无法避免,但怎样的流血最能体现出价值?最能推动社会进步?作者呼吁革命者改变斗争方式——不要对统治者再抱幻想——如果流血无可避免,就让敌人也一同流血,将他们的血液耗尽,让反动统治者最终死去。

以上这样让教师欣慰的习作甚多。学生不仅学得主动,而且学得极有独创性。这样的效果,教师主讲恐怕难以达到。

提升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让学生选写小论文,有利于学生高效学习。当然,在此之前,要为学生作充分的铺垫,指导要到位,要求要明确,之后要有交流,要有总结。

指导学生写小论文,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热情,学得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既培养其独立思考的品质,也使他们产生了许多极富个性的见解。对学生思维的创造性的训练,就是要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因为,真正的生命是你的思想。海德格尔说得好:“所有的思想都是诗。”

三.整合:多主题的提炼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能全面地看问题,着眼于事物各方面的联系,进行广泛的思考。在教学中,思维的广阔性是指对同一文本,引导学生不依常规,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得出多样的见解,从而拓广思维,培养学生思想的广阔性,使其思想具有一定的广度。

2005年湖北省高考语文试题作文题,引用了王国维的一段关于“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文字。这段文字对于我们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其实是很好的启发。学习文本,既要“入乎其内”,明白文章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写得好不好;更要“出乎其外”,你从文章中获得了哪些属于你自己的收获。从这个意义上看,每篇文章的主题都是多样的,都是因人而异的,因此,要求学生在“入乎其内”之后,对文章进行多主题的提炼,是有意义的,与新课标倡导个性化的学习是一致的,也符合学生精神成长的需要。

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学完课文后组织学生谈感受,你悟到了哪些道理?

下面是部分学生的感受。

之一:烛之武从秦国的切身利益出发,说服秦国退兵。我体会到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古今皆然。

之二:邓小平说得好: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想使自己的国家不被他国欺负,富国强兵是唯一的道路。

之三: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

之四: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

之五:烛之武的闪光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林则徐)这样一个才华长久没显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对郑国的最朴素的爱又加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但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

之六:刘勰说,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我不信也。今天学习了《烛之武退秦师》,我不得不信也。

西方有句名言:“认识你自己。”名师窦桂梅说:“最好的读者要提炼出属于自己的东西。读书在于读自己,发现别人的时候也发现自己。因此,读出人家的味道,更要读出自己的人生思考。”训练学生思维的广度,正是在引导学生内化文本的前提下,再引导他们走出文本思考人生,将文本的养料外化为成长的精神养料。

李锡林,湖北襄樊五中教师。

猜你喜欢

刘和珍想象思维
《记念刘和珍君》中五次“微笑”的作用
细读品味,勾勒刘和珍君的形象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解读与构思
快乐的想象
一生
鲁迅笔下的刘和珍, 真实的她却是一名武术高手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