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解读与构思
2021-12-09代珊珊
在语文教材中有着永恒生命力的作品当中,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因文中的深挚情怀以及所体现出来的鲁迅先生匕首投枪般的文字风格,而深受学生以及所有读者的重视。也因此,对这篇课文的解读也是不少高中语文教师的挚爱。在诸多解读结果当中,笔者注意到更多的将重点放在宏观意义上,或者放在作者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上,应当说这样的分析是必要的,也是本文的教育意义所在。与此同时,也可以将课文解读的视角放得更细致一些,比如说可以去解读刘和珍这样一个人物形象。这其实也是有价值的,因为对于经典文本的解读来说,既需要从宏大叙事中获得意义理解,也需要从微观解析中获得意义建构。很多时候,如果将解析的目光放得更细致一些,反而可以更好地拉近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正如有人所说,优秀的叙事写人的文学作品,往往借着对人物外貌的描绘而获得永恒的艺术魅力。《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先生所描写的刘和珍君的“微笑”与“温和”,是如此地鲜明,如此地动人,以至于每一个读过这篇文章的人,都会像她的亲人们一样在头脑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1]
一、将目光转向刘和珍形象
《记念刘和珍君》中,刘和珍是当之无愧的主角,但是这篇课文又不只是写刘和珍,无论是从行文来看还是从一般的解读来看,“记念”才是一个关键词,实际上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无论是日常的课堂还是文本式的解读,对于刘和珍这个形象都显得有一些忽视。笔者以为,对于本文的解读应当尽快的补齐这个短板,以让学生对刘和珍这个形象的认识、对整个文本的理解更加形象,更加立体。
坦率地讲,在很多学生乃至于教师的认识当中,刘和珍这个形象是比较单薄的,其更多的来源于课文中对刘和珍的描述(客观上篇幅并不长),而最核心的两个概念即为微笑和温和。[2]尽管这两个词已经能夠刻画出刘和珍的大致形象,但是总体而言仍然显得有些单薄,这是因为基于这两个词所构建出来的人物形象,再加上刘和珍已知的女大学生的身份,那么所出现的可能是一个更为大众化的脸谱针对的。要想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从而让刘和珍的形象更加鲜活,就需要从文本中寻找更多的描写。
在文中,有“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是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此处,鲁迅先生借助于一个“但”字的转折,将原本认定的一个形象切换为另一个形象,这是从“成见”向“真实”的切换,这样的切换奠定了刘和珍的基本形象;除此之外,还有“因为‘我讲课,于是和她熟悉了起来,和她见面的次数就多了起来”这样的一段描写,这实际上更多的类似于对大学生日常学习状态的描写,对于刘和珍形象的进一步丰富,作用是有限的。同样的,其它一些描写基本也是如此。那么能否有其它的突破呢?笔者以为不妨选择课文中的一些并非直接描写的词句,然后去咀嚼、琢磨,这可以使得刘和珍的形象更加细腻。
二、“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
值得一提的是,上面的分析并不是意味着要否定微笑和温和两个关键词的意义,实际上这两个关键词确实是构建刘和珍形象的基础,同时这也是刘和珍形象的主要特点,基于这一特点去解读刘和珍这一人物性格特征,是必然选择。[3]而在这一基础上,笔者还发现课文当中另有一句值得仔细揣摩,这就是——“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
这里除了微笑和和蔼之外,还有一个词——旧影。这个旧影在原文中,指的是在刘和珍“时光流驶”之后,存在于人们“微漠的悲哀中永存的”旧影。这样一句话并不是对刘和珍形象的直接描写,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的琢磨之后,也难以发现其与刘和珍形象的密切联系。然而笔者想:在鲁迅先生的心目当中,刘和珍的形象无疑是丰满的、高大的;同时,在鲁迅先生写作的时候,“记念刘和珍”一定是其写作的主题,而有了这个主题,刘和珍的形象在其大脑中也就不会是一个抽象的形象。所以不妨结合文中的其它描述,再就这个关键词,去联想一个“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所勾勒出来的应当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这样的一个勾勒的过程应当是系统的,从刘和珍的认真好学,再到游行过程中喋血殒身,这是一个舍身向死的选择,有这样一个选择,可以勾勒出刘和珍勇毅的一面,可以想象出在刘和珍微笑的表情背后,有着一颗坚强的内心。同时,作为站在游行队伍最前面的学生,其所表现出来的是对正义的追求,是对危险的蔑视,由此又可以想象出刘和珍正直和大无畏的一面。此时还可以勾勒出一个细节——一个“徒手”的请愿者刘和珍。尽管客观上徒手的并非刘和珍一个人,但是这又是属于刘和珍的一个形象,将这个形象与原来的形象叠加起来,刘和珍的形象就又多了一分。在此基础上,再将时光拉到一段时空当中,从刘和珍由一个生者到一个逝者的变化,然后在历史的沉淀中建构刘和珍的形象,可以发现在时光流逝之后,最终留下来的就是那个“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
尽管最终的表述还落到这样一句描述上,但是有了这样一个关于刘和珍形象的构建过程,学生所认识的刘和珍就不再是抽象和单薄的,教师在解读课文的时候,也就不会因为刘和珍这个形象不够丰满,而让学生感觉到其它内容的抽象。
三、经典文本背后的人物记忆
我们今天阅读《记念刘和珍君》,除了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激荡以及鲁迅先生的犀利文笔之外,也需要对经典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形成记忆。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正是因为中国现代革命历程中,有着刘和珍这样的爱国青年,出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出于对正义和美的追求,从而有着那样的壮举,才能有那样美的生命之歌。因此,刘和珍的“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就是一种壮丽的民族精神。[4]而从微观的角度来看,从鲁迅先生这一经典的文本当中,刻画出一个为民请命、为国捐躯的女大学生的形象,亦是本文解读的一大追求。
实际上,在作者鲁迅先生的心中,刘和珍这样一个人物的形象既高大,又平凡。尤其是鲁迅先生在描写一个人的时候,通常并不是孤立地写着个人,而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下描写一个人物的形象。在这个过程当中交织着许多矛盾,比如说在《记念刘和珍君》当中,除了有刘和珍的高大之外,还有反动文人的无耻、中外杀人者的残暴。其实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最感叹的还并非这一点,因为还有一个“形象”令人感叹,这就是“庸俗的市民”,这样一个群体对于刘和珍这样的人,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尊重与珍惜。相反,更多的是将刘和珍等当成了“饭后的谈资”,这是极其令人慨叹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即使是学生读到这一点,也是扼腕叹息。于是,“旧影”也就带给读者更多的思考:作为后来者,如何从“谈资”中走出来?如何珍惜自己国家曾经出现过的英雄?这是一个鉴古知今的命题,无论是作为教师还是课堂上的学生,需要回答这个命题。而回答这个命题,自然也就需要一个形象、完整的刘和珍。也因此,再度思考并去认识“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会发现其确实有着丰富的内涵,以之统领对全文的理解,以之概括刘和珍的形象,是恰当的。
参考文献:
[1]夏香莲.穿越百年的“微笑”与“温和”[J].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2016(3):51-52.
[2]董旭午.为什么只能记起“微笑的和蔼的旧影”?[J].语文世界(高中版),2002(04):23.
[3]朱文成.抓住“微笑”走进文本——《记念刘和珍君》第一课时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刊,2013(5):15-17.
[4]王乐乐.语文审美教育三题[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6):37.
代珊珊,江苏省吴江汾湖高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