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英语测试反拨作用研究述评
2009-10-16甘凌蒋业梅
甘 凌 蒋业梅
摘 要:本文检索我国近十年间有关英语测试反拨作用的研究论文,在此基础上述评该领域的研究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结果发现,我国对测试反拨作用的研究逐渐增多,实证研究比例上升,但研究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最后,本文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三个方面展望反拨作用的研究发展方向。
关键词:反拨作用;研究现状;问题;研究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9)08-0082-5
Abstract: The article presents the existing studies, problems and future research of washback of English tests in China by searching the articles about washback published between 1998 and 2007. It is found that the bountiful studies have been achieved in the ten years, of which the empirical ones have been on the increase, but there is much to be done with the width and depth of these studies. At the end of the article, some suggestions, from aspects of study targets, content and methods, are put forwards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washback, existing studies, problems, future research
1. 引言
反拨作用(washback)是指语言测试对语言教学与学习的影响(Alderson & Wall, 1993: 116-129)。有关反拨作用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得以迅速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人们对反拨作用的研究更加深入和系统化。Alderson和Wall提出了15个反拨作用假设(Washback Hypotheses),涉及的对象主要是教师和教学、学生和学习(ibid.)。Hughes的反拨作用“三分法”(3P模式)认为,反拨作用的发生应包括“参与者(participants)、过程(process)和结果(products)”。Hughes更认同反拨作用的最终目标就是促进学习(1993)。在此基础上,Bailey设计了一个反拨作用如何发挥功效的流程图,比Hughes的“三分法”更具体、更实用(1996: 257-279)。
研究表明,语言测试的反拨作用是真实存在的,它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反拨作用指考试能对教学和学习产生有利的影响,即测试能“反映和鼓励良好的课堂实践”(转引自Bailey, 1999)。而消极的反拨作用指“某一被公认的质量差的考试对教学和学习产生的不利影响”(Alderson & Wall, 1993: 116-129)。针对反拨作用的正反两面研究,陈晓扣认为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笼统断言某语言测试的反拨作用是积极的或是消极的(2007:40-44)。
但是,积极的反拨作用是公认的评估语言测试的主要标准之一(Bailey, 1999),也是语言测试设计要遵守的原则之一。随着我国大规模考试的增多,测试对教学的反拨作用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国内学者对测试这一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本文文献研究了我国近十年来语言测试对语言教学反拨作用的研究状况,揭示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指出其研究发展趋势,以期为同行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2. 文献检索范围
国外期刊《Language Testing》从1996年开始连续刊发了一系列有关反拨作用的文章,而我国从1998年才开始重视测试反拨作用的问题并展开具体研究。鉴于此,本文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检索源,搜索了1998—2007年间外语类主要期刊①关于英语测试反拨作用的文章,共检索到15篇作为本文研究对象(见下图)。
3. 研究现状
检索结果显示:(1)反拨作用研究的文章数量较少,但总体上研究数量有上升趋势;(2)在研究方法上,早期的研究以臆想性的非材料性研究占主体,以系统的、有计划的数据和分析数据为特征的实证研究所占比例不多,但近年实证研究比例有所增加;(3)研究内容单一,多数研究只着眼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反拨作用;(4)对教师比对学生的关注度要高(见下表)。
3.1 基本趋势
测试反拨作用研究的文章与测试效度、信度研究文章相比,只占极少数部分,但总的来说有上升趋势。其中2002年各外语期刊发表的反拨作用文章相对较多,共5篇。这或许与这年黄大勇首次系统介绍国外反拨作用理论,引发国内学者聚焦反拨作用研究有关。相比之下,《外语界》刊登的反拨作用文章最多,可能是该期刊更关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另外,研究方法在发生变化,实证研究的文章逐渐增多,说明用数据论证的方法越来越受重视。
3.2 研究方法、内容、对象
从研究方法上看,根据高一虹等人(1999:8-16)关于研究方法分类的标准,可以将研究方法分为两类:实证研究和非材料性研究。实证研究是指以实验方法来收集数据、分析数据,验证假设,包括定量分析、定性分析或两者相结合。在关于反拨作用的文章当中,有7篇文章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运用问卷调查、访谈和课堂观察等方式收集数据,辅以定性分析,以数据来说明结论,结果更有说服力。如叶菊仙用调查问卷对18所高校师生进行调查,发现CET对教学有很强的反拨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教师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内容等方面有很大的导向作用(1998:40-43)。唐耀彩和彭金定则以参加大学英语口语考试的考生(考生学习者)和不参加该考试的学生(非考生学习者)为研究对象,考查大学英语口语考试对教学的反拨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大学英语口语考试对考生学习者比对非考生学习者所产生的反拨作用更强,而且它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态度有较强的反拨作用,而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仅有较弱的反拨作用(2004:25-30)。非材料性研究是指不以系统采集数据为基础的研究,只对某个问题发表看法、个人经验总结或对某种方法的实施做操作描述或对某种理论进行反思。陈纪梁和陶伟阐述了关于大学英语四、六级测试对教学反拨作用的臆测(2001:82-84)。黄大勇等人首次系统地将国外反拨作用理论介绍给我国读者(2002:288-293),使人们对反拨作用假设、模式有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李绍山提出语言测试设计要遵循测试反拨作用,使语言测试的设计更合理、更规范(2005:71-75)。陈晓扣则从反拨作用内容、价值各个角度全面介绍反拨作用,并针对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新的反拨作用理论模型(2007:40-44)。杨惠中等认为测试的反拨作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现象,涉及教师、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等等一切与考试有关的人员,人们应该对考试的反拨作用进行考试本身以外的研究(2007:368-374)。
在研究内容方面,多以大规模的英语考试为内容,例如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和高考英语考试。亓鲁霞以访谈、课堂观察、问卷三种形式比较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现状和NMET设计者及命题人员的意图,揭示考试是否达到预期效果。结果表明,中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和NMET设计者及命题人员的意图是相违背的,也就说明NMET的预期反拨作用是有限的(2004:357-363)。有关学者还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各个角度进行分析探讨,如分析大学英语四、六级口语考试,听写测试反拨作用(如刘艳萍,2002:52-55;孔燕萍、聂建中,2002:51-57;金艳,2006:65-73)。另外,还有学者探讨了校内期末成绩测试对教学的反拨作用(赵亮,2002:67-73;原萍,2002:73-76)。
在研究对象方面,多数研究笼统以教师和学生为对象探讨考试对教学的反拨作用,而唐耀彩、彭金定(2004:25-30)、唐雄英(2005:55-59)的研究以学生为对象,关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对学生学习的反拨作用。以教师、学生以外的其他参与者,如测试设计者、教材出版商为研究对象的文章基本没有。
总的说来,我国研究人员已基本掌握了反拨作用研究的基本方法,从研究对象到研究内容的运用都相当熟练,并能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实际的英语教学当中。但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全面、不够深入,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4. 目前反拨作用研究存在的问题
4.1 研究涉及因素单一
目前的反拨作用研究大多集中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对教学反拨作用的探讨上,而实际上其他考试也不能忽略,例如校内的期末测试、诊断测试等对大学生的英语学习也有很大的影响。剑桥英语考试、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以及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在国内也是很有影响力的大规模测试,参考人数众多,社会影响巨大,但对这方面反拨作用研究的文章却寥寥无几。Alderson & Wall(1993: 116-129)提出的15个反拨作用假说以及Hughes(1993)的3P模式都认为测试对教师和教师的教以及学生和学生的学都有反拨作用。我国的反拨作用研究只笼统地将测试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缺乏系统地对教师尤其是对学生(受试主体)的实证研究。此外,目前我国的反拨作用研究很多都集中在对受试者(学生)和教师的研究,忽略了对其他“参与者(participants)”的研究,如考试设计者、课程大纲编订者、教材出版商、就业用人单位等,他们在测试对教学的反拨作用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4.2 研究范围狭窄
在这些反拨作用研究文章中,除了亓鲁霞(2005:357-363)研究高考英语的预期反拨作用之外,多数文章对反拨作用的研究范围仅限于探讨测试对教学是否产生反拨作用,在多大程度上有反拨作用,有什么样的积极或消极反拨作用,即关注反拨作用的即时性。但是反拨作用对教学的影响可能是短期的,也可能是长期的(陈晓扣,2007:40-44),我国的研究却过多地集中在备考阶段的考试的影响,而没有进一步深入研究考试结束后继续存在的考试影响。此外,关于促进或协调反拨作用实施的因素例如试题的编制和成绩评定、个人因素等很少或是没有涉及。Cheng(1998: 279-301)等学者的实证研究表明,教师的个人特征影响他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而Green(2006: 113-134)的研究也表明学生和教师对测试以及测试准备的看法是有差异的。因此,在研究反拨作用的同时要考虑教师和学生关于测试对他们教和学的影响的看法。
4.3 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匮乏
近十年来我国对英语测试反拨作用的研究并不多。反拨作用的理论虽有系统阐述,但理论的发展研究十分缺乏。除了黄大勇等人(2002:288-293)对国外反拨作用理论做了概述之外,能够较系统地探讨反拨作用的就是李绍山(2005:71-75)和陈晓扣(2007:40-44)。李绍山区分了反拨作用研究和后效研究,认为后效研究的范围比反拨作用研究宽泛。陈晓扣(ibid.)则提出了针对我国语言测试实际的新的反拨作用理论模型。这在我国反拨作用研究中尚属首次。其余的理论研究只是对语言测试的反拨作用作一个概括性的、描述性的或是探索性的论述,如陈纪梁等(2001:82-84)、刘艳萍(2002:52-55)、金艳(2000:56-61;2006:65-73)。实证研究近年来有上升的趋势,但在数量上不足,研究步伐也不快。叶菊仙(1998:40-43)最先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探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反拨作用。时隔4年之后,外语界、外语教学和外语研究分别刊登了孔燕萍等(2002:51-57)针对CET考试听力复合式听写对教学反拨作用实证研究的文章、原萍(2002:73-76)就校内成就测试对教学正面反拨作用研究的文章以及赵亮(2002:67-73)通过实验研究来延长、促进期末考试反拨作用的文章。直到2004年,出现了亓鲁霞(357-363)对全国高考英语考试反拨作用实证研究的文章以及唐耀彩等(25-30)针对大学英语四、六级口语考试的反拨作用研究的文章。2005年仅有唐雄英(55-59)在《外语与外语教学》上发表的一篇关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对学生英语学习反拨作用实证研究的文章。2006—2007年间,这几种外语期刊没有刊登过关于反拨作用的实证研究文章。
5. 未来反拨作用研究趋势
5.1 研究对象
Hughes指出,积极反拨作用的最终结果就是要促进语言学习,而只有学习者自己才能“学习”(转引自Bailey, 1999)。由此可见,学习者是反拨作用过程中关键的研究对象。国内未来的反拨作用研究应该更关注学习者(learner),关注他们对考试的看法,关注测试对他们所知和所做的影响以及影响的方式,也就是说关注测试对学习者心理和行为影响的研究。另外,其他与测试相关的参与者也不能忽视。测试对教学的影响可以通过教材的编排、设计和使用体现出来,因此测试对教材设计者有无反拨作用或是有什么样的反拨作用都值得探讨。
5.2 研究内容
Hughes的3P模式包括了参与者(participants)、过程(process)和结果(products)三个方面,而我国目前的反拨作用研究一直都集中在对过程(process),尤其是对教学过程(process of teaching)的研究上,很少关注学习结果“products of learning”。例如对考试结果的分析,因为考试结果可以说明学生是否因为要准备某个测试而学得更多或学得更好。对考试结果的研究将是我国反拨作用研究的一个趋势。另外,对促进反拨作用实施的因素的研究也将是未来研究的一个趋势。研究的范围将不会局限于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的研究上,而是要扩展到在国内具有规模的、日益受重视的测试上,例如雅思考试、剑桥商务英语考试,校内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各种诊断、分级或是成绩测试都应该成为研究的重点。此外,对测试反拨作用的研究更趋于细化,即不仅将整个测试作为研究内容,还可以细化考试的各个部分作为研究反拨作用的内容,例如写作、听力、阅读、翻译等对语言教学的反拨作用,细化这些测试内容更有利于指导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
5.3 研究方法
对国外反拨作用理论的介绍和回顾有利于看清反拨作用研究的目前形势,因此有必要在将来的研究中更多地介绍国外反拨作用研究理论以及发展趋势。同时要加强实证研究的实施,因为只有通过实验获取数据并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才更有说服力,才能使结论站得住脚。在反拨作用实证研究中,问卷调查是常用的数据收集方式;而为了验证问卷得来的数据,课堂观察和访谈是非常必要的。对研究对象的深度访谈(in-depth interview)以及小组讨论(group discussion)能让研究者更深入了解研究对象的行为与心理状态,这些都将是未来研究所采用的常用方法。
6. 结束语
作为语言测试的一个方面,反拨作用与教学最为直接相关,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但因测试涉及的因素庞杂,对测试反拨作用的研究也显得泛泛而谈。随着外语测试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扩大,我国对测试反拨作用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但还存在许多不足,未来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地改进。结合我国语言测试实际探索出有利于教学的积极反拨作用才是我国反拨作用研究的立足点。
参考文献
Alderson, C & D. Wall. Does washback exist?[J]. Applied Linguistics 14/2, 1993: 116-129.
Bailey, K.M. Working for washback: a review of the washback concept in language testing[J]. Language Testing 13/3 1996: 257-279.
Bailey, K. M. Washback in language testing[J]. TOEFL Monograph Series MS-15. Princeton, NJ: 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 1999.
Cheng, L. Impact of a public English examination change on students performance and attitudes toward their English learning[J]. Studies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24/3 1998: 279-301.
Green, Washback to the learner: learner and teacher perspectives on IELTS preparation course expectations and outcomes[J]. Assessing Writing 11, 2006(2): 113-134.
Hughes, A. Backwash and TOEFL 2000[Z]. Unpublished manuscript, University of Reading, 1993
陈纪梁、陶伟. 谈大学英语口语考试及其反拨作用[J]. 山东外语教学,2001(1):82-84.
陈晓扣. 论语言测试的反拨作用[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3):40-44.
高一虹等. 中、西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发展趋势[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2):8-16.
黄大勇、杨炳钧. 语言测试反拨效应研究概述[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4):288-293.
金艳.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口语考试对教学的反拨作用[J]. 外语界,2000(4):56-61.
金艳. 提高考试效度,改进考试后效——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后效研究[J]. 外语界,2006(6):65-73.
孔燕萍、聂建中. CET中复合式听写及其对教学的反拨作用[J]. 外语界,2002(2):51-57.
李绍山. 语言测试的反拨作用与语言测试设计[J]. 外语界,2005(1):71-75.
刘艳萍. 英语口试的反拨作用及对口语教学的启示[J]. 外语电化教学,2002(4):52-55.
亓鲁霞. NMET的反拨作用[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5):357-363.
唐雄英. 语言测试的后效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7):55-59.
唐耀彩、彭金定. 大学英语口试对英语学习的反拨作用[J]. 外语界,2004(1):25-30.
杨惠中、桂诗春. 语言测试的社会学思考[J]. 现代外语,2007(4):368-374.
叶菊仙. 大学英语考试对教学反拨作用的调查和思考[J]. 外语界,1998(3):40-43.
原萍. 成就测试对外语教学的正面反拨效应[J]. 外语教学,2002(4):73-76.
赵亮. 以考促学—— 一项强化、延伸期末考试反拨作用的实验研究[J]. 外语研究,2002(4):6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