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述刘三姐与歌圩习俗的关系

2009-10-16彭林生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刘三姐

【摘 要】刘三姐是民间传说中的“歌仙”、“歌圣”,是广西壮族、汉族、瑶族、毛难族人民有口皆碑的智慧女神,而至今仍在广西大部分地区盛行的壮族歌圩,与刘三姐传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关键词】刘三姐; 歌圩习俗;传说

【中图分类号】J 6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1270(2009)4-0121-02

“唱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不怕滩险弯又多,……”这一曲久唱不衰的《山歌好比春江水》,让人联想到的往往是歌曲的原唱者——壮族“歌仙”刘三姐。

刘三姐,是广西壮族的一个标志性人物,是壮族人民的骄傲。近百年来,刘三姐的故事被人们口耳传承着,而刘三姐调式的山歌也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并在壮族的歌圩上为壮族儿女所世代传唱。

作为壮族的民间传说之一,刘三姐的传说也与其他传说一样,因受当地民风民俗及时间、喜好的不同,在各地有着不同的版本。

桂西宜山地区传说

宜山下枧河边中枧村,有一姓刘女子,乳名善花,排行第三,因名刘三姐。三姐系黄莺投胎,聪明伶俐,喜唱山歌。远近青年与三姐对歌,无能胜者。涧村守米碾青年李示田,勤劳朴实,要求向三姐学歌。莫村财主莫仁怀,见三姐貌美善歌,欲纳为妾。觅来广东水客三人与三姐对歌,为三姐所败。此时,李示田已学得一口好歌,常与三姐对唱。莫仁怀又污以有伤风化,处处刁难,最后砍断葡萄藤,使三姐坠入河中。三姐飘至柳州,与李示田在柳州鲤鱼峰对歌,连唱三天三夜。后又在桂林七星岩对歌,连唱七天七夜,变为一对黄莺飞去。广西贵县、恭城、扶绥等县的刘三姐传说,与宜山传说在情节上大同小异。

古代宜州下涧河边传说

传说古代宜州下涧河边的壮族山村,有一个聪明伶俐、年轻美丽的农家姑娘,因排行第三,人称三姐。她自由失去父母,与二哥相依为命,打柴种田过日子。刘三姐从小爱唱山歌,心灵手巧,勤劳艺精,以至方圆百里的后生慕名而来,对歌求婚。可是三姐爱上了同村的歌手李小牛。财主莫海仁以三姐和小牛伤风败俗为罪名,而对他们进行谋害。李小牛被淹死于河中,刘三姐则顺水漂流到柳州,为一个老渔翁所救。刘三姐到柳州后,能歌善唱的名声又很快传开。莫海仁闻讯后,气急败坏,用重金请来了陶、李、罗三位秀才,装了满满的一船歌书,专程到柳州来找刘三姐赛歌,妄想唱倒刘三姐。没想到三位秀才大败而归。于是莫海仁便派打手乘夜深人静,将刘三姐捆绑起来,放入猪笼,淹死在江中。乡亲们知道后,把刘三姐葬在柳江边,并供祭了两条大鲤鱼。正当大家含悲唱悼念歌时,坟墓裂开,只见复活了的刘三姐闪跳出来,骑在一条鲤鱼背上,跃然而起,飞升上天,成了歌仙。而另一条鱼来不急起飞,便成了屹立在柳江边的鱼峰山。

深受群众喜爱的歌舞剧《刘三姐》及同名影片是根据民间流传的传说改编的,与原来的民间传说有所不同(主要是结尾的不同,民间传说中结局都是三姐死后化仙,而影片则为三姐与阿牛在人间喜结连理),可以认为是另一个版本的刘三姐故事。

不论是哪一个版本的故事,刘三姐传说属于民间传说,民间传说有着历史的影子,时代的踪迹,一般还以历史为基础,它是过去的回声,历史的投影。刘三姐传说在北部的桂林、桂西北的宜州、桂中的柳州、桂南的贵港等地都有广西历史的影子,有广西歌圩的影子,它是广西壮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先民们的生产、生活、娱乐的真实反映。

很早的时候广西就有较有规模的唱歌场所,它是以情歌为主要内容,以对歌为主要表达方式。关于歌圩的起源,广西民族学院的农学冠教授在《壮族歌圩的起源》一文中认为歌圩起源于“择偶”。而钟敬文先生曾说过“刘三姐是壮族歌圩的女儿”也认为歌圩起源于“择偶”。歌圩起源于择偶说,是因为人类社会从群婚制向对偶婚转变后,禁止同族的男女相互结婚,为了促进青年男女的交往,部落间由头人出面共同协定,选择适当的时间、地点,以便他们相会,这便形成了歌圩。首先从歌圩的场所来看,歌圩里表达的爱情发生都与山、水有关。从最熟悉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可以发现,爱情依着河畔。据《诗经·郑风》中的《溱洧》是一篇关于远古郑国(今河南中部)三月上巳节群众游春联聚会诗其记载是:

溱与洧,

方涣涣兮!

士与女,

方秉兰兮!

女曰:“观乎?”

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

洧之外,

洵于且乐。”

维士与女,

伊其相谑,

赠之以芍药。

……

这一段文字的意思是“溱水与洧水,下淼淼呵!男的和女的,正拿着兰草呵!女的说:‘去看看热闹么?男的说:‘已去过了!‘再去看看吧!洧水的那边,真是宽阔而又快乐。呵,男的女的,他们相互说笑,相互赠送香草芍药。”这则诗表现了歌圩的雏形。拿兰草的,是为了消灾求福;相赠芍药的,是为了表示爱情。洧水岸边挤满的男男女女,相当多一部分是借乐神之机来谈情说爱。

刘三姐与歌圩习俗密不可分,这点可以从她被尊为“歌仙”、“歌圣”看出来。至于是先有刘三姐还是先有歌圩,有过学术论争。一说刘三姐是歌圩的始祖。这一说法由来已久,明末清初文人学者的著述中,曾经一再涉及。如《广东新语》的著者云:“新兴女子有三妹者,相传为始造歌之人。”又如《峒溪纤志》的著者云:“诸溪峒初不知歌,善歌自三妹始也。”此后一些学者沿袭此说。近年来,有学者经考证认为,“刘三姐乃歌圩风俗之女儿”持这种观点的学者颇多,如蓝鸿恩先生、农学冠先生、潘其旭先生等等,这种观点比较科学合理,是歌圩风俗造就了众多“刘三姐式”的民间歌手,“歌仙刘三姐的产生是歌圩形成的标志”。歌圩风俗孕育了刘三姐,没有歌圩风俗就没有刘三姐,也就不会出现刘三姐文化现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刘三姐文化也就是歌圩习俗文化。歌圩是广西壮族的习俗,这种习俗有着悠久的历史。“壮家处处是歌海,人人都爱唱山歌”,壮族人民自古以来就以善歌著称,他们往往遇事即歌,以歌述志,以歌传情,蔚成风气。春秋时代壮族先民唱的《越人歌》就是以歌代言;古老的花山崖壁画所画的,就有古代人们聚会时欢歌狂舞的热烈场面。壮族的这种歌唱风习,在历代的汉文古籍中都有所记载。如“凡有吉庆,必唱歌以为乐”“善唱歌者,能博得全社会一般民众的尊誉”“广西诸郡,人多能合乐,城郊村落,祭祀婚嫁喜葬,无不用乐,虽耕田亦必口乐相之。”又,壮人“选歌相和,含情凄婉……皆临机自撰,不肯蹈袭,其间乃有绝佳者。”清人王锡祺在《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中说“峒宫之女曰天姬,春秋胜日,布花果笙箫于名山,五丝同心结为百纽鸳鸯囊,选少好者伴女名天姬队,余者三三五五采芳拾翠于山椒水湄,歌唱为乐。男亦三五群歌而赴之,解衣结带相赠,以去三月之歌曰‘浪花歌”。壮人好歌,在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三月,在青山绿水之间,清脆悠扬的山歌起伏不断。这不是斗牛、赛马、摔跤的热烈场面,而是测试少男少女的诗才和头脑的考场。歌圩上大都即兴问答,“临机自撰”,没有灵活的头脑,没有敏捷的诗才是很难应付的。可以说,歌圩习俗反映了壮族机敏灵活的本质力量和审美特征,表现出一种活泼灵巧的心灵,一种跳跃动荡的思维,一种清爽伶俐的韵味。在歌唱活动中,壮家青年男女活泼的性格、骚动不安的心灵表露得淋漓尽致,而他们的歌声是那样的柔和宛转,悠然轻逸,余音袅袅,体现一种飘柔灵动之美。

在壮民族中,人们喜欢在盛大的歌圩场上唱山歌,更多的则是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处都爱唱。高兴时唱,忧愁时唱,人多时唱,独自一人时也唱。无论是春夏秋冬,人们单独在山野劳作或走路,为了驱赶寂寞,也往往唱山歌,自行其乐,如“分水滩头泊满船,红花妹子坐船边,连情不用媒人讲,妹笑三声哥靠前。”悠然而深情,像在诉说情意,又像在询问别人,而倾诉是没有对象的,询问也不求回答。这歌声如山顶闲逸的白云,如山间清莹的流泉,如带着花草芳香的和风,令人陶醉。这种无人不唱、无处不唱、无时不唱的歌唱习俗,给人带来的是一种轻松、自由、活泼的情趣,一种悠然、飘逸、柔婉的审美感受。

壮族歌唱习俗沿袭至今,久传不衰,有它深厚的民族文化历史原因,在近代刘锡蕃的《岭表纪蛮》中有这样的记述:壮乡“无论男女,皆认唱歌为其人生观上之主要问题。人之不能唱歌,在社会上即枯寂寡欢,即缺乏恋爱求偶之可能性,即不能通今博古,而为一蠢然如豕之顽民。”可见壮族人民把善于唱歌视为聪明才智的一种标志,因此壮家人人爱唱山歌。壮族的歌唱活动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内容也丰富复杂,这些丰富的内容,有的要有很强的记忆,有的要靠敏捷的诗才。

因此,歌唱活动实际上是一个考场,考出人的才智和应对能力,反映出人的机敏灵活的性格特征。这种歌唱习俗体现的不是一种粗犷、强悍或以力和勇为其核心的民族性格,而是以机灵活泼的民族特性为基础。因为人们在以追求两性之爱为主要内容的歌唱活动中,以自由活泼的心情抒发自己的情感,施展自己的才能,以取悦自己所喜爱的异性,活泼、机敏成了壮族歌唱习俗的内在依据。它们的外在表现形态也不是那种悲慨苍凉、激越旷远的音响,而体现的是一种清新柔丽、悠扬婉转的特色,宋人周去非和明人张祥诃分别用“含情凄婉”和“曲折宛转,喃喃呢呢”来形容之。“那一声声带柔情流,轻如游丝向空袅。有时被风忽吹断,曳过山前又袅袅”的山歌,体现一种灵动飞扬的审美情致,展示了壮族文化的飘逸之美。

由此观之,作为一种歌圩文化的刘三姐民俗文化,体现了壮族人民伶俐活泼、灵动飘逸的审美趣味,折射出壮民族文化的灿烂光辉。作为壮族的儿女子孙,我们有义务把本民族的民俗文化承传并发扬光大,让壮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诗经.郑风

[2]钟敬文.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上)[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3]蓝鸿恩.歌圩[N].南宁晚报,1962-6-24.

[4]农学冠.壮族歌圩之源流[A].广西民间文学丛刊[J].1981(1).

[5]潘其旭.歌仙刘三姐的产生是歌圩形成的标志[A].红水河文化研究[J].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

[6]李调元.粤东笔记·粤俗好歌.

[7]刘锡蕃.岭表纪蛮·歌谣.

[8]周去非.岭外代答.

【作者简介】彭林生(1972-),男, 重庆万州人,汶川县教育局中学语文教育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刘三姐
刘三姐歌谣融入中职学校音乐教学的实践研究
向往刘三姐的故乡
包玉堂:如果有来生还要写三姐
仙气缥缈的地方
广西民间艺术刘三姐的主题学研究
电影《刘三姐》主演黄婉秋讲述 我们一家三代刘三姐
中外少年同游“刘三姐”故乡
刘三姐对歌
注目“刘三姐”的命运
“新”“老”刘三姐之争:歌仙哪能不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