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早期中美交流看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2009-10-16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09年4期

刘 刚

【摘 要】早期中美交流是中国认识世界的一部分,中美之间的交往使得中国开眼看世界,在一批先进中国人的带领下逐渐走进近代。

【关键词】早期中美交流;认识美国;走向近代

【中图分类号】G 12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1270(2009)4-0003-02

一、早期中美交流史实

中美之间的交流始于美国独立战争以前。在独立战争前,美国还是英国的殖民地,其贸易主要通过英国东印度公司而间接地与中国进行。在独立后,由于殖民时期经济上对英国的依附性,美国的对外贸易也很大程度上受到英国的限制。为了寻求经济上的独立,美国不得不开拓海外市场以摆脱经济上对英国的依附。这样,中国市场逐渐成为了美商追逐利益的活动场所。[1]

1784年美国船只“中国皇后号”抵达广州,标志着中美之间正式交往的开始。这只船由罗伯特·摩理斯和丹尼尔·巴驾与纽约公司共同装备,并雇山茂召为管货员,大部装货物为人参,此行获利约为投资额的25%。[2]随着“中国皇后号”广州之行的成功,掀起了美国对华贸易的热潮。1787年6月,“联盟号”从费城出发,1786年2月,“希望号”从纽约出发,1787年12月,“华盛顿将军号”从普罗斯顿出发,先后抵达广州。[2]美国前往中国的船只逐年增多,至1839年,最多时达229艘。[1]在这期间,美国对华输出商品主要为硬币、人参、檀香、海獭皮、海豹皮等,而从中国主要输入茶叶、丝、南京棉以及部分瓷器等。[2]约自1805年起,美国开始对华输出鸦片,而后逐渐成为美对华输出的主要商品。[1]1790年,中国出口到美的商品总值占美国进口货总值的1/7,而至1803年美国对华贸易总值超过了欧洲大陆各国对华贸易的总和。

二、早期中美交流时中国人眼中的美国

从以上的史实可以看出,初期的中美交流在中国方面是一种被动、消极的贸易,即只有美商来广州而无中国商人前往美国港口的贸易。更何况在广州的对外贸易自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1]开始,历经几十年的对外交流后,仍然只限于广州港口一处,从未新增其他对外贸易之处,更谈不上走出国门进行贸易。另一方面,除这种基于被动接受的易货贸易外,各国频繁往来于中国的先进船只与航海技术对国各阶层并未产生任何印象,在当时的中国统治阶级心中,中国仍然是高高在上,政治、经济、文化优于他国的泱泱中央之国。

这种封闭的思想首先体现在清政府的自我文化优越感上。当时的清政府常以天朝、上国自居,视外国为藩邦,外人为外夷,这些都严重阻碍了中国对外界的认识进程。对美国的认识过程就是清政府固步自封、夜郎自大的一个典型表现。最初中国只是把美国看成是英国的一部分,甚至笼统地称为外夷,认为其惟一 目的是追求利润,而对他们带来的机器和发明均视为奇技淫巧,并没认识到自身的落后、愚昧。直到1787年,清政府才开始对美国有所认识,把它同英国区别开来,而称为花旗国。此时对美国的认识也只止于美国是一个拥有众多船只的贸易国。到1810年,这种认识扩展到美国是一个与英国有抵触的国家。1814年,广州总督认为英美是两个相互掠夺财物的国家。三年后,该总督上报清廷,认为美夷对我朝最为恭顺,其国无君,每四年抓阄选一酋。[3]这些对美国的片面认识充分体现了当时清统治阶段思想上的僵化、幼稚和不可理喻的狂傲。而这种思想的僵化和幼稚必然导致近代中国的积贫积弱。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数量不多的英军面前不堪一击则无疑是这种僵化和幼稚思想的必然下场。

战败后,清廷对西洋各国的认识则从狂妄和浅薄急转而为对列强的恐惧与妥协。1844年美国公使顾盛率领赴华使团到中国要求签定协约,清政府对其提出的种种要求毫无原则地按一视同仁的准则统统加以满足,最后签定了《望厦条约》。尽管该条约总体说来是一个商务条约,然而其中不乏丧权辱国的条款,如条约第二条规定,倘若中国日后欲将税例更变,须与合众国领事等官议允。如另有利益及于各国,合众国民应一体均沾,用昭平允。这无疑是放弃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而对中国危害更大的当是条约中法外治权的规定。这主要体现在条约的第21条及24条和25条。第21条规定,若双方民众间有纠纷,中国民人由中国地方官捉拿审讯,照中国例治罪;合众国民人由领事等官捉拿审讯,照本国例治罪。第25条规定,合众国民人在中国各港口,自因财产涉讼,由本国领事等官讯明办理;若合众国民人在中国与别国贸易之人因事争论者,应听两造查照本国所立条约办理,中国官员均不得过问。[1]这些条款从根本上否定了中国法律对外侨的约束,从而也放弃了一个主权国家应有的主权。而更为可悲的是,《望厦条约》的中方签订人耆英对其中关于法外治权的看法却是为了杜民夷之争端。[1]这种置民族利益、人民利益而不顾,只为统治阶级一时管理之便的极端短视行为必然导致腐朽的满清政府最终走向灭亡。在条约签订后,美使节团将所带的航海图、小件枪支、军舰模型、望远镜及相关科技书籍等交给中国政府,却遭到耆英以广州还有性能良好的大炮无需帮助而加以拒绝。[1]若这发生在鸦片战争前尚可理解,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军事上的无能已经暴露无遗,此时耆英的拒绝就只能说是他的愚昧无知和夜郎自大了。这与早期清朝开明君主的思想是大相径庭的。如1723年雍正帝召见在京传教士言明政策时提到中国北有俄罗斯不可轻视,南有欧西各国,更是担心……联欲阻其内入,毋使捣乱我中国。在1724年的《圣谕广训》中第七条规定:又如西洋教宗天主,亦属不经,因其人通晓历数,故国家用之,亦不可不知也。[4]而当中国进入晚清时,满清政府及其官僚在思想上已经走向封闭。

三、中国走向近代

落后保守的封建中国在一系列的屈辱与失败下,终于在其先进知识分子的带领下迈出沉重的步伐开始进入近代。到了1830年随着鸦片贸易对我国的危害日趋严重,一批中国的士大夫阶层开始认真地了解世界、认识世界。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在到达广州进行禁烟的过程中即发现对各国缺乏了解,随即开始着手对各国进行认识。首先,他主持翻译了《四洲志》,比较具体地介绍了美国,让中国人对美国有了比较正确的了解。其次,高度重视“米夷”与“英夷”之间的区别。同时,林则徐也影响了其同时代人对美国的了解和认识。

晚清卓越的思想家、学问家魏源也是早期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先行者。其编的《海国图志》详细介绍了世界各国的情况,而且在书中还阐发了自己对美国的认识。其“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更是为后人所称道。

系统了解和介绍美国的还有徐继畬,主要体现在其所著的《瀛环志略》。其中的卷9《北亚墨利加米利坚合众国》专门介绍了美国的基本情况。该书第一次把美国国名译为近似现代规范的米利坚合众国,且指出了美国“州”与中国“省”之间的区别,更为值得称道的是对华盛顿的介绍以及对美国印第安人的介绍。可以说该书比较准确地介绍了美国的方方面面。

梁廷木的《合省国说》开创了近代中国人编写外国通史的先例,该书综合叙述了哥伦布首航美洲至中美《望厦条约》签订前美国的主要史实,包括了美国的立国始末、民主政体、经济、社会、文化等。[5]

四、结语

中美交流自美国独立战争前即已开始,然而这种交流只是一种以美方为主动、中国被动接受的、纯粹的商业交流。这种交流客观上为中国认识世界开启一扇窗口,但是这扇窗口并没有成为引领封建中国走进近代的明灯。相反,这盏明灯让满清统治阶级感到头晕目眩。面对外来的先进文化、先进技术,他们熟视无赌,甚至严加排斥,顽固地维护其腐朽统治。同时这盏明灯也招来了猎取财富的西方列强,迫使满清政府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签定种种不平等协定。然而一批先进的中国人终于开始反思中国的落后与软弱,跨出自谕的中央之国,睁眼看世界,引领中国走向世界。中国在探索中走向近代。

【参考文献】

[1]乔明顺.中美关系第一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

1-2,4,8,12,224-228,165,142..

[2]赖德烈.早期中美关系史(1784-1844).[M].陈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9-11,12,67-69.

[3]Michael H. Hunt, The Making of a Special Relationship[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3, 42-43

[4]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5-16.

[5]杨玉圣.中国人的美国观.[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