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理念打造卓越班集体
2009-10-14秦望
秦 望
用我们现实的评判标准,优秀的班集体一般体现在成绩好、各种量化指标完成情况好;而卓越的班集体是毋须量化的,它拥有训练有素的学生,他们有超越功利的核心价值观,胸怀改造社会的伟大理想和抱负。班主任要使一个班集体从优秀走向卓越,需具备以下四个理念:
一、最好的管理是激励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认为: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时,其能力可以发挥80%~90%。由此可见,持续激励对个人和班集体成长的重要性。管、卡、压等方法只能带出一个平庸的班级,卓越的班集体是激励出来的。我常用的激励学生的方法有:
每日寄语。开学的第一天在黑板上写上“天道酬勤”,提示学生我的带班理念;阶段性考试前我写上一句“我是靠总结吃饭的(毛泽东)”,教给他们学习方法;月考后写一句“我们继续前进(哥伦布)”,提醒大家不要停歇;学期中间学生松懈时写一句“专注有成(曾国藩)”;学期末学生倦怠时写上“坚持别人不能坚持的坚持”“天才是持续不断的忍耐”等。这些寄语大都有典故,我会借适当的时机讲给学生听,以加深他们的领悟。写的时间长了,学生不时会作出回应。一次,我在黑板右侧写了一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学生就在左边写了一句“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两句诗都是语出毛泽东,相映成趣。
言传身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一定要做到。每天我都跟学生一起晨读,一起上自习,一起跑操。这不是为了监督学生,而是跟学生一起学习,因为我在时班级有纪律问题也是班委管。这样不仅我读了大量的书,学生也受到老师勤奋读书的感染,更加勤奋学习。每一次班会我都要精心准备,必要时还做课件,备一节班会课的时间远远超过学科课。每次班会课我都要“上出精彩”,这种认真的态度影响着学生。毕业几年的学生给我打电话或在QQ上聊天时常常会说:“老师,您是我们永远的榜样!”
观看视频。班会课上每月看一个励志视频,我已经和学生一起看过的有:《面对面》栏目对青藏铁路冻土专家张鲁新的访谈——《一生只做一件事》;《艺术人生》对成龙的专访;《大家访谈》对钱伟长的专访;另外还有《高端访问》《感动中国》《赢在中国》等栏目的部分内容。有时我也在班里放影碟,如《高考1977》等。由于高中学习时间紧,我们一般看的都是40分钟左右的短片。我也经常播放有关“成功学”的音频材料给学生听,如易发久的《决定一生成就的二十一个信念》《十道羊皮卷》等。
即时演讲。课间及饭后到班级转的各个小时段,我经常会借题发挥,即时演讲。6月25日本市中招考试,高一学生收拾东西准备回家,看着窗外各校前来考试的初中学生,我感慨道:“大家看看窗外的学弟学妹们,去年的此刻自己在想什么,或许是我能进一中吗?我能进实验班吗?今天我们坐在实验班里,是否还有初来一中时的那份梦想与激情?”听完我的话,学生一个个看着窗外陷入了沉思。
班会演讲。每月一次班会演讲是我的保留节目,演讲内容有的是自己写的,如自己的人生经历,自己历届学生的奋斗故事,自己对人生的感悟;有的是直接借用名人演讲内容,如任正非的《艰苦奋斗》,俞敏洪的《挺立在孤独、失败和屈辱的废墟上》、2008年在北大开学典礼上的演讲、2009年6月2日在同济大学的题为《度过有意义的生命》的演讲。由于我跟俞敏洪的演讲风格相近,我就直接把这些演讲内容读给学生听,每一次都令学生豪情满怀。
阅读美文。每天中午十分钟读书课,由值日班长把一些美文读给大家听,这样每一位同学都会精心选择题材,毕竟,一个人的视野是有限的,轮流读文章收到了彼此交流、互相激励的效果。有一次我去班里,听到一位同学正在读《郎咸平的成长经历》,此前我还真不知道郎咸平有如此曲折的求学和学术之路,听后受到强烈震撼。我尚且如此,对学生的震撼就更强烈了。
寻找榜样。名人大家自然是榜样,而我更注重让学生寻找身边的榜样,这样的榜样更真切,更能打动人。我经常给学生讲本校历史上考取名校的学生的奋斗故事,鼓励他们学习他人身上的优秀品质。
有时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哪一种方法真正对学生起了激励作用,但我相信一点,正如朱小蔓教授所言:德育是盐。只要长期坚持,多种方法并用,对学生的激励教育就会一点点融入他们的生命。
二、最大的尊重是引领
民主教育的核心就是尊重。由于长期担任高中班主任的关系,每年高考报志愿时,我常常看到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职业缺乏规划,拿着厚厚的指导书像猜题押宝一样选专业。而一些上了大学或毕业几年仍对前途感觉迷茫的学生也会找我寻求帮助。为此,我提醒自己一定要关注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问题。近两年的探索告诉我,引领学生的长远发展是对他们最大的尊重。为此,我做了一些尝试。
召开系列职业生涯规划班会课,引起学生思想重视。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精选了古典、徐小平等人撰写的案例,如《周杰伦的职业生涯规划》《许三多(王宝强)走向成功的三把钥匙》《惠普中国区前总裁孙振耀退休感言》……并通过自己的大量阅读整合一些案例,如任正非、俞敏洪、马云、王石、唐骏、王永民……从职业生涯规划角度去揭示他们成长的秘密。
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新东方徐小平的《邮箱里的灯光》《图穷对话录》;古典的博客;覃彪喜的《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李开复“给青年学生的七封信”;通过上人才网站及阅读《南风窗》《中国经营报》《南方周末》等报刊,了解市场职业需求及对人才的要求。
学生可以通过以上学习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职业方向,然后研究各大学的专业设置及优劣,这个也可以和家长结合,请家长去收集资料。我通过自己的学生了解到南京大学的中文系不亚于北京大学的中文系,华侨大学的土木工程系很有名,以及哪些大学哪些专业比较弱。当然,我不可能把每个大学每个专业都了解清楚,只能作一些典型介绍。同时,最佳的职业生涯规划时机是在高中毕业选择大学和专业的时候,而非大学毕业的时候。所以每个学生都应该通过长期准备为自己的高考志愿表写上满意的答案。
职业生涯发展重在体验、探索、创造生命意义,而不只是追求实际的功利目标。这个过程应该从高中开始。
三、最深的文化是信念
一个卓越的班集体一定是一个有坚定信念支撑的团队,这离不开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班级的物质文化包括教室的布置和绿化、板报的设计、墙体的装饰等。班级的制度文化包括班规的形成与执行,班委的产生与运行等。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更复杂、更困难也更容易被忽视,但它却是班级文化的灵魂,是最具个性特征、最能塑造人格的班级精神理念的形成过程。班级的精神文化就是核心价值观(本质的恒久的信念)。
那些成功的企业无一不有强大的信念,海尔的“创新”;新东方的“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万科的“创造健康丰富的人生”……
教育界也有典型案例。李希贵老师在任高密四中校长时确立的校训是“永不屈服”。李镇西老师无论是做班主任还是校长,给全体学生的第一次演讲主题总是“让别人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这些都体现了他们对教育的理解。
而我所带的历届学生大都坚定了一个信念,那就是——奋斗比成功更重要!这个信念的形成跟我个人的人生经历有关。我从一个偏僻落后的内蒙古小山村一路走来,考学、就业,然后四处闯荡——山东、广东、天津、河南,每到一处都从零开始奋斗。成功是短暂的,奋斗的过程更能让人领略到人生的广阔。同是老师出身的马云和俞敏洪都说过类似的话:假如有一天阿里巴巴不存在了,那又怎么样?假如有一天新东方消失了,那又怎么样?经历过的都是一笔宝贵财富,奋斗的人生最精彩,而成功永远是暂时的。我经常通过不同的形式将这一信念渗透给学生。
当一个集体真正拥有了坚定的信念时,它对集体内每个人都会产生巨大作用,可以是一种如影随形的激励鼓舞,可以是一种发乎内心的约束克制。这样的班级才是一个真正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的卓越班集体!
四、最高的境界是理想
在功利主义大行其道的今天,人们耻于谈理想。不仅学生,就是老师又有几人在谈理想呢?最近收到一个学生的短信:“大学里能真正谈理想的人少了,越谈话题越俗,频道不对。压抑、痛心疾首啊!”看后,我的心情非常沉重。
其实,青年学生还是心存理想的,关键在于我们要有意识地去唤醒他们心中的理想。我在新班组建之初的一次班会课上谈到《恰同学少年》里湖南一师八班出了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等共和国的功勋人物,跟这个班的班主任杨昌济有关。有一次杨老师问学生:你们的理想是什么?大家先后说了自己的理想后,毛泽东反问:请问老师的理想是什么?杨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欲栽大木柱长天!”学生听后问我:“老师你的理想是什么呢?”我说:“培养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界领袖人物及合格的公民。”
人类对超凡脱俗、实践伟大使命有一种强烈的向往。班集体是未来复兴中华的人才孵化基地,我经常给学生讲新东方的创业团队是同班同学,TCL的创业团队也是同班同学……我们这个时代中华民族正在走向伟大复兴,我们作为实验班的同学,应该有更高的理想和使命,说不定我们当中也会出现这样的团队。每当我讲到这些时,学生都格外神往。我很少跟学生讲成绩,但经常和他们谈理想,也许正因为此,我的学生成绩非常优秀。
每当我被功利主义困扰时,常用李镇西老师的话来激励自己:我们可不可以在为学生打造高考敲门砖时,也给他们一些精神的东西?我们在教会学生适应社会的同时,能不能也给他们心田里播下改造社会的理想的种子?不要说“这没用”,更不要说这是“虚幻的梦想”,如果没有理想的教育,中华民族就没有明天!
从优秀到卓越,班主任需通过持续激励为学生提供不竭的动力,通过务实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明确方向,同时坚定学生奋斗终生的信念,使班级成为一个胸怀理想的团队。这样,一个卓越的班集体就形成了。
(责 编 晓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