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教学中的几点思索
2009-10-14王针桂
王针桂
鲁迅小说《祝福》,虽属短篇,却内含深刻。细加思索,更感其味无穷。
一、为什么说祥林嫂是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细读全文可以发现,祥林嫂大半生悲苦命运的发展轨迹,其每一个临界点都与春天有关:立春之日,丈夫死去;孟春之日,被迫改嫁;暮春之日,痛失爱子;迎春之日,一命归天。作者特意将“丧夫、再嫁、失子、归天”几个最为关键的情节都安排在春天发生,不无深意。春天是多么美好啊!祥林嫂不能像常人一样拥有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天,更能唤起人们对这一悲剧命运的思索。以没有春天作为人物命运的发展背景,更有其深邃的象征意义。教学时以此导入课文,颇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二、祥林嫂到底是怎么死的
“还不是穷死的?”文中一句漠不关心的话令人揪心。“穷死的”是否意味着祥林嫂会被饿死,冻死?抑或是不堪折磨,自杀了——她像许多无路可走、百无聊赖的人一样投河或自缢?再者是鲁四或柳妈之流将其“害死的”?我不忍心这样想,再去看课文:“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我终于明白了,祥林嫂即非“自杀”,也非“他杀”,而是属于“正常死亡”!我无法接受这个论断,却无法否定这一现实。一个无所依靠而又万念俱灰的祥林嫂,犹如一盏耗尽灯油的孤灯悄无声息地熄灭了!常言道“哀莫大于心死”,一个“想做稳的奴隶”在一次次惊惧与恐慌中愈加麻木、身心枯竭。祥林嫂“正常死亡”的背后正是那一条条套在她身上的无形绳索:族权、夫权、政权、神权。这一道道枷索终于逼得祥林嫂一步步往死路上去。
三、为什么要写四叔那幅脱落的对联
鲁四老爷的书房布置是极有讲究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作者为突出这句联语,特意隐去了这幅对联的上联:“品节深明德性坚定。”“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是鲁四奉行的道德标准。而颇有讽刺意味的是鲁四偏偏在对待祥林嫂的态度上表现出的“事不通理不达心不和气不平”:他无数次叱责祥林嫂是一个谬种!鲁四的对联无法掩盖其虚伪冷酷的嘴脸,浸淫满身的根深蒂固的礼教思想如同他那幅无法舍弃的对联一样,它的阴影时时罩住鲁镇的上空。活在这样环境中的祥林嫂是注定要往死路上去的。
四、鲁四的书房为什么要挂一个大大的“寿”字
文章写道:“我回到四叔的书房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间里也映得较光明,极鲜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由此可见,这个“寿”字在书房中的位置是极醒目的,也可以推想主人对它是非常重视的。我们想,书房本是用以安心读书的,即便有一些装饰用的字画,也应该是反映个人品性追求或激人上进的内容,而这里的“寿”字,分明是主人追求长生久安思想的体现,一般是挂在正堂或卧室的,而他却直挂到书房里来,也可见主人的心志不在读书,从侧面也反映出鲁四老爷的道貌岸然。
作者还强调这个“寿”字是“陈抟老祖写的”。追溯陈抟老祖,我们知道他是五代宋初的一个道士,是宋代理学的先驱者,鲁四老爷挂陈抟老祖的“寿”字,大概正如后世儒家弟子供奉孔子的画像一般,含有尊崇之意。这一交代强调了鲁四老爷的身份,为他在后文中顽固残酷地对待祥林嫂作了铺垫。鲁四之流对长寿的拼命追求,对“祝福”的重视,也暗示了封建势力的顽固性及反封建的长期性与艰巨性。
五、柳妈为什么那么关心祥林嫂额头上的伤疤
柳妈这个人物在祥林嫂的命运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柳妈是一个“善女人”,“善”在不杀生,拜菩萨。柳妈宁愿去拜一尊没有生命的泥塑,却对祥林嫂说出“不如撞一个死”这样冷酷的话,去引导残害一条鲜活的生命。这种“善”与良心、爱心、仁慈无关,实际是冷漠、麻木与疏离。求神拜佛、烧香念经使得人们都只与空气对话,都只将热情与关怀投诸虚无。柳妈的可怕在于她能使祥林嫂把别人的罪过自觉转化为自己的罪过。柳妈还是挺“关心”祥林嫂的,在与祥林嫂聊天时对她的伤疤很感兴趣。
当祥林嫂说起往事,坠入了温馨甜蜜的回忆里,这里她出现了一个笑容。“笑”得会心,但短暂。这是这个可怜女子一生中惟有的快乐,屠格涅夫说:“世间有些微笑比眼泪更悲惨。”祥林嫂的这个笑容就更多的含着一份苦涩。可就是这么个可怜的微笑也撕碎在柳妈的眼光里,她“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看额角能够提醒祥林嫂那里有她不能坚持忠贞的耻辱的见证,盯着眼睛能够直接将匕首刺入对方的心灵深处。柳妈看不起这个比她还没地位的女人,所以当她看见连自己都没得到过的幸福,祥林嫂却得到了,并且还不自觉地洋溢到笑容里来,一种强烈的不平衡、强烈的嫉妒心理使她忍不住用“诡秘”的口吻告诉了祥林嫂她有一个恐怖的结局,并且将伤疤的事宣扬出去,让更多的人来鄙视祥林嫂,以此来获得心情的暂时平复。柳妈和周围人一样在面对一个让她们觉得自己还算“高尚”的人时,她们很乐意踩上一脚以示自尊。所以她们“特意”打听祥林嫂的故事,“咀嚼鉴赏”一番,“满足”而去。柳妈们有获得幸福的渴望,有获得尊重的人格需要,但只能把自己的幸福感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以此来获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心理平衡,这是类似与柳妈一样的女人的可恶,也是她们的可怜。女人何苦为难女人,难道只有那个时代的女人的心理才这么冷漠、残酷吗?是人都难以逃脱吧,这样的悲哀难道不值得我们去深思吗?
六、课文为何要多次提到钱
文中共有六次提到钱,按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为:
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
祥林嫂初到鲁家的工钱:每月五百文。
祥林嫂从鲁家支去的工钱:一千七百五十文。
祥林嫂婆婆卖祥林嫂的钱:八十千,娶亲花的钱:五十千,剩下的钱:十多千。
庙祝答应捐门槛的价目:大钱十二千。
祥林嫂捐门槛的钱:十二元鹰洋。
清单上钱的单位不一致,查课文注释可知它们间的简单的换算关系。据此,我们可以为祥林嫂算一笔可怕的“经济账”:祥林嫂在鲁四家中辛苦做工三个半月,挣的钱还买不到两盘城里福兴楼“价廉物美”的清炖鱼翅,处于生活底层的祥林嫂的命运何其可悲!祥林嫂捐门槛所花的十二元足可抵她两年不吃不花的所有工钱。这毫无价值的捐门槛在祥林嫂眼中是多么的重要啊!柳妈描述的地狱景象给她带来莫大的恐惧和痛苦。这精神上的最后一击加快了祥林嫂往死路上走。小说中这一成功的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揭示主题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七、祥林嫂为什么会多次讲“我真傻,真的”
“我真傻,真的”是《祝福》中最为典型独特的语言,出现在祥林嫂多次讲述“狼吃阿毛”的故事中。文中共写了祥林嫂三次讲故事:对四婶讲,对镇上的人们讲,自语阿毛故事。这每次讲的“狼吃阿毛”的故事,其开端是千篇一律的:“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雪天是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考察这段“开场白”,我们会发现两点:一是从叙述角度看,叙述阿毛的故事却从“我”开始,先叙“我”,再及阿毛,在故事中,“我”成了主角,成了线索,而非阿毛;第二是从叙述的语言结构看,开端的这一复句总的关系是解说,其中心句是“我真傻,真的”。结合这两点看故事的叙述目的,可知祥林嫂讲“狼吃阿毛”的故事,其意不在于渲染阿毛死得如何凄惨,以博得人们的同情,而在于表白自己是如何的“傻”,这是她在深深地自责,是她对阿毛的不可解脱的负罪的忏悔。
我们都知道,一件事情的发生,总有两方面原因——内因和外因。而外因往往又是通过内因起作用。这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而具体到一个小说人物而言,他(或她)的每一个举动(行为),也必有它的内外因。从小说的要素来讲,环境是外因,人物(心理)是内因。所以,说祥林嫂的悲剧(寂然死去)的原因就在于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这仅是从行为发生的外因也即社会环境而言。那么,其内因到底是什么?通过祥林嫂讲“狼吃阿毛”的故事来剖析,不难发现,祥林嫂的悲剧的发生,其内因是在于她内心的深深的负罪感(对她儿子的无法忘怀的负罪感)和对死的抹不去的恐惧感(即惧死情结,这一点可以结合祥林嫂的询问“有无灵魂”进行剖析)。
八、《祝福》中是怎样描写雪景的
鲁迅对“写雪”情有独钟,他曾评《水浒传》中“那雪下得正紧”中“一个紧字,极富神韵”(《花边文学》)。文中共有五处写雪景,处处蕴含作者的感情。小说开头在描述祝福的习俗之后,写道:“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这儿一个“乱”字,写出了雪的“满天飞舞”,雪的大、急、猛。飞雪进一步烘托了祝福的繁忙气氛,使之与祥林嫂在风雪交加、饥寒交迫之中惨死形成鲜明的对照。一个“乱”字不无见出作者对祝福这一旧习俗的厌恶。在祥林嫂死去的当日,鲁迅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飞雪为她悲,雪声为她哀,这一惨死的孤寂更是作者无声的控诉。冷酷黑暗的旧社会正如鲁镇上空满天飞舞的雪花,自始至终笼罩在人们的心头,而“祥林嫂们”的命运却还在延续。
九、为什么要以“祝福”为题
围绕祥林嫂一生悲剧命运改编的越剧拟题为“祥林嫂”,与之相比,鲁迅拟题为“祝福”,更具有深意。小说以“祝福”开头,又以“祝福”结尾,中间一再写到“祝福”,祥林嫂的命运发展轨迹又时时扣紧“祝福”,“祝福”成了贯穿全文情节必不可缺的线索。同时,在人们祈求“神明赐予幸福”的阵阵祝福声中,祥林嫂孤寂地死去。这一热一冷,对照鲜明。这样拟题无疑是深挖了作品的主题:再多的“祝福”也是白搭,再多的虔诚也是徒劳,世上从来没有救世主,要拯救自己,我们只有——醒来!
《祝福》的教学应该这样去思索,小说的教学也应该这样去思索,所有语文课文的教学更应该这样去思索。只会手捧教参、教案的“填鸭匠”们似乎也要思索:在语文教学颇受非议的今天,我们也应该——醒来!
(作者单位:玉环县玉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