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社会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发展战略

2009-10-13王志华

现代情报 2009年8期
关键词:发展战略高校图书馆信息化

王志华 陈 琳

〔摘 要〕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随着文献及媒介资源数字化、网络化的不断发展,传统图书馆的运行模式越来越受到了挑战。如何应对成了摆在图书馆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从图书馆发展战略角度出发。提出了图书馆应对未来挑战的五个方面的工作及他们之间的联系与组织。

〔关键词〕信息化;高校图书馆;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09)08-0211-10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University Libraries

Under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EnvironmentWang Zhihua1 Chen Lin2

(1.Library,Zhejiang University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Hangzhou 310018,China;

2.Library,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Hangzhou 310018,China)

〔Abstract〕Today under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environment,as documents and media materials have been digitalizing more and more,networking has been developing widely the traditional library face great challenge.How to deal with these urgent problem is a question for library to answer.The authors of the article put forward five aspects in dealing with the challenges.And also propose how to link and organize them.

〔Key words〕information;academic library;developing strategy

1 问题与挑战

21世纪,人类社会迈入了一个全新的信息化社会。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信息的依赖和对获取信息的满足,已成了人们日常生活需要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方面,受利益的驱使,一些数字化、网络化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竞争也日趋激烈。另一方面,在公开平等获取人类知识的崇高理念感召下,一些共享网站,也不断涌现。这些状况的出现无疑给素有人类知识和信息交流中心之称的图书馆,带来了空前的挑战。

仅举阅读方式改变为例,我们便可窥见一斑。在国外,据统计,英国公共图书馆到馆人数,1997-1998年是355 973 677人,2002-2003年是323 048 108人。大英图书馆到馆人数1997-1998年是430 887人,2002-2003年是407 729人[1]。在国内,据统计,国家图书馆2006年到馆人数比2005年减少553人,2006年到馆人数比2002年减少1 003人[1]。又根据2006年4月宣布的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初步结果显示,与前三次调查结果相比,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连续6年持续走低。2005年有51.3%的人连1本图书都没有读过,而与图书阅读率相反,近年来我国国民网上阅读率在迅速增长,上网阅读率从1999年的3.7%增加到2005年的27.8%,而2008年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国民上网阅读率达到了44%。每年平均增长率为107%[2]。高等院校的阅读情况亦如此。据统计,东北地区部分省级高校馆持证读者的到馆率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100%下降到现在的42.7%[3]。据悉,2006年初北大图书馆对本校读者利用图书馆做了一项调查统计。统计显示,北京大学图书馆在最近一年的人流量相对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已经减少了11.3%左右,其主要原因是,许多在北大读书的年轻人也已成了一个彻底的Google族[4]。

人们阅读行为改变仅仅反映了一个方面的问题,除此之外图书馆还面临着其他方面的挑战,如:图书馆管理理念和服务方式的改变,图书馆技术的更新,工作人员素质的提高,图书馆物理空间的利用等等。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对于这一问题,无论是图书馆的业内人士,还是图书馆的界外人士都提出了质疑和担忧。2006年9月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查洛特威尔(Charlotteville)召开的有关图书馆评价大会上,麻省理工大学安贺分校(Amherst Campus)校长约翰•郎巴帝,对参加会议的图书馆员提出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他说,尽管他的母亲和他的姐姐都是在图书馆工作,而他作为一名研究拉美历史的学者,其一生的学术生涯中都依赖于图书馆和图书馆员,但却无论如何都不明白大学图书馆到底有多大的作用。并且,作为一名大学校长,他发现他很难明白对图书馆的各种投入是否明智。郎巴帝说得很清楚,在当今高等教育竞争环境下,如果图书馆对自己的作用不能做出明确的、强有力的说明,那么教育投资的钱就会转向投入一些学生创造中心。这也是学生和学生家长对学校提出的要求[5]。如果说郎巴帝校长提出的问题是作为一名图书馆界外人士提出的,那么J.D.坎贝尔在2006《EDUCAUSE》杂志上所写的评论一文中,却表达了一名作为图书馆业内人士,提出对图书馆今后发展的担忧。“由于高校图书馆在过去一个世纪里所发挥的作用,很难想象一个大学没有图书馆会出现什么情况。但考虑到知识储存的巨大物理空间开始转移到万维网上,那么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很难想象高校图书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图书馆员还能做些什么事。[7]”

在当今信息化社会环境中,无论是图书馆界外人士,还是业内人士对今后图书馆的发展提出种种担忧,并非毫无理由。那么,作为图书馆的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接下来本人想就高校图书馆今后发展战略问题提出一些个人的想法和思考,仅供图书馆界同仁参考。

2 新的社会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发展战略

2.1 尽快完成从印刷型文献收集向电子版文献收集

首先,我们来简单地回顾一下文献类型是如何由印刷型向电子型转变,以及用户使用情况的变化。可以说,印刷版的索引和文摘向电子版转换是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期。它始于CD-ROMS的出现,并完成于90年代的中期。这时刚好这些产品的万维网的电子复制品也出现。同样,百科全书也同时进入了电子版型,法律和商业类的参考工具书不久也出现。这些劳动密集型的印刷版型文献被它们的电子产品所取代,明显是因为电子印刷品要优于它们的传统印刷品。一些大部头的参考工具书,例如“盖尔传记资源中心或文献资源中心”在90年代便成了万维网上可利用的资源。21世纪初,一些内容广泛而更具专业性的参考工具书文献资源也接踵而来,进入到了万维网中。这些后来的文献资源电子产品,原先只是被认为是它们印刷产品副本的,而现在谁主谁副也变得越来越模糊了。

从Lexis/Nexis[7]开始到后来的IAC餾 InfoTrac[9],期刊的全文内容也由印刷型转为电子型文献资源。这里面有些索引和文摘的内容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进入了万维网。这些期刊的形式像其他的电子产品一样拓展到了市场。随之,许多个体的出版商也开始将他们的东西作为免费产品推向万维网。这些产品是作为印刷版的替代品出现的。JSTOR[9]随后将大量的过期文献也增加到这个混合体系之中。到了21世纪初,在大多数的学科领域,几乎所有重要的期刊内容都可以使用电子版。但当时,在大多数情况下图书馆并不把这些产品看作是印刷版的替代品,并争论这些产品在内容方面和刊名上经常变化,导致对这些产品的不可信和难以接受。尽管如此,在图书馆经费预算吃紧的情况下,当时这些免费的电子产品还是容易被图书馆接受的[10]。与图书馆不同的是,当用户在万维网上发现了这种新的电子产品,并尝到了使用这些新产品的甜头后,他们的阅读方式和行为很快就转向了万维网,因为在万维网上进行搜索来得更加快捷、方便。

20世纪90年代后期,大学图书馆开始重视电子版图书,并开始建立网络图书馆,同时将这些电子版图书列入了收藏范围。经过崎岖不平的发展道路,网络图书馆和其它电子图书的供应商开始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用户索引和其他形式的搜索工具已将大量的回溯电子图书收入进去。随着古登堡计划[11]的推出,大量的印刷型文献进行了数字化,并决定用户可免费使用70年代早期的版权失效的图书。尽管这一计划开始在图书馆的藏书问题上引起了一些小小的冲突。2004年,Google在整个出版界和图书馆界做出了一个创新的举措,宣布它已与美国5个主要的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合作共建数字图书馆工程。这项工程的意图就是将上百万册的图书进行数字化,然后提供用户网上查阅[12]。不久之后,互联网(internet Archive)也推出了一项极具竞争性的计划,即开放内容联合网。其功能是提供大量的免费书目。到目前为止,有关电子图书的说法还是有很多,但却很少有证据表明它就能代替纸本图书。因此,现在图书馆的收藏还是以纸本书为主,但这并不等于说在不久的未来这种变化不会发生。据了解,现在美国大学图书馆用于藏书建设的经费,电子文献占非常高的比率。伊利诺伊州立大学香槟分校图书馆,从2004年起不再订购印刷版期刊,只订购电子版期刊[13]。

再来看看我国的情况,我们文献资源数字化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经过十几年奋斗,有些公司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并在国内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如(1)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到目前为止CALIS收录期刊5 500种,拥有期刊目次(或文摘)2 003条,内容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全部学科;(2)中国试验型数字图书馆。它是1997年度由国家计委批准立项的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其资源内容包括中国文化旅游、中国法律法规、中国名人和中国军事博览4个主题的30多个多媒体资源库。总容量超过900GB;(3)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目前它已拥有资源总量达10TB,仅以国家图书馆为例,该馆目前已完成6380万页图书,近2 000部影片,22万首音乐作品,近83篇博士论文等多种类型的数字资源。(4)北京超星数字图书馆:该公司开发了易用经济的数字图书格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图书资源数字化技术和专用阅读软件(读秀)形成了一整套数字图书馆解决方案,并成功运用于国内外500多家单位。目前超星的资源已积累了81万种图书,期刊目次6 703条,全文总量1TD亿余页,数据库总量30 000GB,目前超星已成全球最大的中文在线数字图书馆[14]。此外,其他的还有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国研网等等。这些数字图书馆和数据库的大量出现,给图书馆购置大量的电子文献资源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证。近年来,国内高校图书馆购置电子资源的经费比例也逐年提高,总体在25%~35%左右,但总体趋势还是逐年增长。

总之,在信息化的时代,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文献资源的日益丰富,搜索查找的方法变得快捷方便,以及用户阅读方式的改变,图书馆尤其是高校图书馆在纸质(印刷型)与电子文献的配置上,其经费使用肯定会逐渐向电子型文献倾斜,直到有一天被电子型文献所取代。就像我们今天在图书馆看到以前所用的目录柜一样,现在几乎无人问津。

2.2 将传统的印刷型藏书退休

当图书馆的藏书建设从印刷型向电子型转变时,我们原先的那些印刷型图书就会提供给有特殊需求的用户。那些继续保留下来的印刷型图书主要是人文和社科方面的专题研究资料,它们有继续保留的意义。而那些没有保留下来的藏书我们会进行别的处理,当然在挑选过程中我们应根据本馆的特点,制定出挑选收藏的范围和原则。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做一是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二是为了给图书馆腾出更多的利用空间。但这样做时,我们就得重新调整我们图书馆发展战略及经费使用的划分,以保证我们的计划行之有效。如果我们对这种发展战略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或在印刷型文献向电子型文献转变过程中有失之偏跛或引起用户的不满意,那么我们重新获取图书馆空间的能力就会受到限制,我们的工作效益就会变成负面的。对高校图书馆的管理者来讲这一点是尤为重要的,如果我们继续用学校图书馆仅有的空间来存放大量利用率很低的图书和杂志,学校会答应吗?

书挑选出来了,图书馆空间腾出来了,那么被挑选这些大量书籍放到哪里去呢?我们在制定新的图书馆藏书建设计划时,或者在做出要将大量的印刷型图书转向电子型图书时,以及在腾空图书馆空间时,我们就应该想到这个问题。好在目前基于这种战略的基础设施已建立起来。在美国,许多大型研究图书馆和一些联合图书馆已建立了高密集的、不在本地的藏书设施,并在这些设施的管理和收藏方面已有很多的实践经验,同时也能提供获取这些藏书的途径良好方法[15]。

在美国,一些地区性集中收藏管理文献资料的提案已制定出来了。Connaway,O餘eil和Prabha计划[16]表明:OCLC的Worldcat已有能力来证明它可以来使这项计划生效。但是,目前我们还不清楚,这项计划是否可能成为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行动计划,并使之作为一个具体的统一行动进行,还是通过一种完全自由放纵的市场化方式,成为一项能被大家公认的有效合理的方法。因为目前大家没有统一的认识,有的图书馆对此有信心愿意加盟,有的图书馆要么推迟观望,要么不愿意加盟,特别是一些具有传统观念的图书馆,它们对此无兴趣。他们只视“他们的书是有价值的”[17]。ゼ偃,图书馆界能建立一个地区的,或全国的战略储存仓库(馆藏书库),并能长期保存这些印刷型文献,那么那些传统的、或对此计划抱有怀疑态度的图书馆就会有信心地将他们原有的那些印刷型文献从书架上拿下来,将其退休。尤其是那些经过数字化以后的图书,存放到这个统一的战略储存库。这样一来,图书馆的空间问题就解决了。

这种做法,最成功的例子就是美国印地安纳州对联邦政府文献的处理。它们成功地将联邦政府文献集中存放在一处。印地安大学布鲁明顿分校、普顿大学和诺特丹大学已同意在印地安纳州创建第二个综合文献收藏馆库。第一个综合库是在印地安纳州的图书馆内的。许多与现当代有关的政府文献资料都被存放在印地安大学布鲁明顿分校的高密集书库内。这项计划实际上就是想把所有的藏书都放到那里去。3所大学都已经同意今后平分这些馆藏文献。同时也保留对所有的GPO[18]的输出负责。因为被存放的书中,1976年后出版的都有良好的书目记录,建这样书库目的不光是藏,还要考虑使用的功能。只要有良好的书目记录就能方便地找到它们,而这种藏书楼就应具备藏和查的功能。这样的藏书楼建立后,为印地安纳州所有图书馆都提供了方便,即查找1976年的书(印刷型)都可从此处查到[19]。

2.3 发展图书馆学习空间

目前,美国大多数的图书馆尤其是高校图书馆都想方设法腾出更多的图书馆空间,如摆上一些带书架的阅览桌、书桌或其他一些舒适柔软的沙发给读者,以满足他们的学习和休闲。就像在20世纪90年代初,在图书馆内摆出大量的免费使用的计算机,以吸引更多的用户和读者到图书馆使用计算机和看书。为了吸引更多读者和用户来图书馆,许多图书馆都在思考和积极做出努力来发展这种学习空间,从而创造一个与“信息”或“学术”有关的新型图书馆。

过去,我们在谈到图书馆建设时常常把重点放在技术上,如何将新技术引入图书馆,如何使图书馆的资源融入到校园网内,以及图书馆如何与校内的技术机构合作等问题。而现在,我们已开始将问题的焦点转到了如何发展图书馆的空间。通过这个空间来提供学生小组讨论和集体创作,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创作灵感。图书馆提供的学习空间,与校园的其他机构提供的仅仅给某些研究人员,或给教师提供技术和教学支持的互动中心及教学研究工作室不一样。根据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图书馆的模式,在高校图书馆空间内,设咖啡吧是一种正常的、能被接纳的范围。这样的设计其目的就是营造一个学生喜欢的、舒适的、积极向上的、可以互动的学习空间。在这样的学习空间里,学生可以学习、休闲、娱乐和交流,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利用图书馆资源和技术碰到问题时,随时可以向图书馆人员咨询,得到图书馆员的帮助。这样的空间还可以被认为是可以信息链接和知识创造的空间。

在调整图书馆空间的同时,我们又面临着另一种由于手机、手提电脑可以无线带来的混乱局面。因为无线网络能在图书馆大楼的任何地方使用。它们也能创造一个“安静”的学习区域。这样一来,原来有关图书馆建筑的观念,特别是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就形成的关于图书馆建筑规范的观念,即“三大一统”就行不通了。正如一名图书馆的建筑师Steven所讲的:“当我们追溯在建馆时应考虑如何接纳读者的时候,我们总是严格遵守实用性的原则,在每个馆的建造中我们都会将不同学生人群的使用功能考虑进去,即从自由艺术研究院的新生定位,到大多数在校研究生的科研需求等等。考虑这种不同需求,对我们来讲是很重要的。现在看来这些固定的陈旧的思考方式和程序是过时了[20]。”现代图书馆建筑将考虑的是一种全新的、具有各种功能空间的、混合体的图书馆,一种能提供不同用途和拥有多功能环境的图书馆。图书馆的空间将能让不同层次的人群共同分享,并且还有可能使图书馆和校园内的其他信息空间之间联系密切起来,并发挥更大作用。

在纸质藏书逐渐退出图书馆后,图书馆空间就会得到重新的发展。在大多数情况下,用在图书馆发展新空间的费用将会是至关重要,它将决定图书馆工作的成败。图书馆腾出的空间作什么用,需要多少投入,这些话题的讨论我们可以广泛发展动群众。例如在校园(或图书馆)论坛上开辟一个专栏进行讨论。通过讨论来引起大家的关注,图书馆也可集思广益。另外,图书馆这种替他人着想的善行还可能得到一大笔额外的项目资金。但如果图书馆腾出空间后自己不好好利用,长此以往很有可能这些空间就被学校收回留作它用,而非图书馆的用房了。

2.4 对图书馆检索工具、文献资源和技能的重新定位 在考虑图书馆服务的未来时,我们不妨先看一下,一项有关对美国OCLC的大学生调查,即他们是怎样来认识图书馆和情报资源的使用情况。通过调查,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

大学生对普通因特网上的信息资源利用是相当广泛的。他们经常会通过一些搜索引擎、电子邮件或经常不断地在相关网站上通过信息发送来获取和分享有关信息。对他们来讲,要获取这些信息,图书馆并不是首选的,或者说是惟一的网站。大学生在获取信息时做出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上网搜索。所以搜索引擎非常受大学生欢迎,google就是他们最初用来获取信息的一种搜索引擎。我们做过调查了解到,通过搜索引擎来进行获取信息的这些大学生中,仅有48%是在图书馆的万维网上完成搜索的。虽然现在仍有41%学生在继续使用图书馆的万维网,但仅仅10%的学生认为他们是通过图书馆的万维网上的资源来满足他们的信息需求,还有27%的学生认为除了利用图书馆万维网,他们还会使用其他网上资源。这项调研结果表明,对大学生来讲,想要获取信息资源,图书馆并不是被看作是惟一的、最佳的选择[21]。

大学生尤其是研究生在研究过程中,获取信息的方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万维网。他们常常是通过google来开始他们的研究的,并最终来完成他们的研究。他们中间的大多数人把图书馆只是当作一个学习的场所来使用。虽然,听起来有些沮丧,但事实就是如此。尽管大学生是这样来看待图书馆的,但作为我们图书馆员来讲就不该这样去想。虽说现状是这样,但这种现状不久肯定会发生变化。最近一份来自美国密尼苏达州立大学的研究报告[22],就向我们揭示了这个问题。该报告是通过对该大学图书馆为从事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提供服务的调查而形成的。

“我们提出建立一个‘学者家园(scholar餾 collective)是来自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方面,我们想将这个“学者家园”建成一个网上搜索和查找信息的工具,帮助那些人文和社科学者成功获取各种信息;另一方面,我们也想让学者们通过使用‘学者家园来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创造能力。建立“学者家园”的意义在人文学术上至少有两种:第一,学者研究行为的转变。因为学者们为了自己或合作伙伴的共同研究,过去往往依赖于电子媒介传递或查找信息,而他们的研究方法却还没有成功地将某种技术应用到管理那些复杂的信息环境之中;第二,在新的网络环境下,社会交流的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因此,对从事人文科学的学者来讲,通过建立一个综合的学术研究环境,并提供一些专门和定制的信息资源,才能支持帮助他们,并给他们学术研究带来好处”。

“学者家园”不是一个场所,而是一组工具。是用来发现、收集、创造和分享信息资源的工具。它是基于万维网上获取信息的工具,它不是一个单独的图书馆,而是能将许多传统图书馆融入一体的信息资源库。

以上所举的两项研究报告最重要的是向我们清楚地表明:在当今的新环境下,假如图书馆选择的是孤立地站着不动,不采用任何应对的办法,那么它将肯定被淘汰。但如果能顺应时代潮流,在信息获取方面改变原来的做法,不是像以前那样通过订购来获取信息资源,或将所有的资源先汇集到图书馆内部,尽管这么做看上去更具权威性,但上述的两个事例确实也有他们的道理。他们的做法方便,而且能无缝嵌入到学生和用户的日常生活之中,同时也日益融入到图书馆员的生活之中。对学生来讲,他们要做学术研究(撰写学位论文)时,最初接触的数字空间将是通过校园课程管理系统。而对图书馆人员来讲,他们的工作是基于学校的管理系统,就像密尼苏达州立大学的“学者家园”。但如果校园内这种横向合作重要性,能在学者、国家或国际交流系统中被证实可行,那它将变得更为有效。

学生和图书馆员都会用普通的万维网上的搜索引擎,作为他们最初发现的查找工具。图书馆的搜索工具、信息资源和查找技能应尽快让读者和用户熟悉掌握,并且还要让用户知道在万维网上随时能找到它。试想一下,如果用户在google上都不能找到他想去的图书馆,那么他还会去那个图书馆么。图书馆要明白,如何通过简单和方便的链接,让用户轻松地找到你的图书馆,而且它还是易识别的。

以下两种发展战略是图书馆必须考虑的。

(1)图书馆要把他们的各种资源和专门知识技能融入到教师学生日常生活的教学和管理系统以及教学工具的使用当中。有时,我们还应该抵制发明新的系统,因为这些新的系统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除非这些新系统是不可替代的东西。OCLC的开放,Worldcat和它与google图书项目的链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果能将图书馆使用工具与学校课程管理系统相结合,那么肯定会给予优先考虑的。

(2)图书馆必须对自身互动进行重新定位,以便能应对那些最复杂的问题。进行重新定位的目的,并不是去用一种定位代替另一种定位,以及代替建立于这种互动基础上的关系,而是找出各种方法来加强原先的那些互动,并且使原先建立的关系更牢固。从传统的参考咨询台,发展到后来的与人交谈方式和发电子邮件方式都有可能不是最好的发展战略。至少,哪种互动是最有效的我们现在讲还不清楚。也不清楚哪种方法是最佳的。但是,一个新的、由不同导师指导的混合班级,在使用一种新的学习工具后,通过人人亲自参与肯定是值得推广的。当那些基于传统图书馆使用工具的指导活动可能变得不重要时,新出现的一些问题诸如:评估所查资料是否权威,学术体系是否完整以及是否有知识产权等等方面的问题,开始进入了图书馆的讨论领域。将图书馆放入到教学中心的地位,图书馆参与研究生的研究项目也变得重要了。博客进入学生教师个人的课程之中或各系人群之中的项目应该被开发出来。就像Myspace或Facebook一样,图书馆也将会有一个自己的空间。

猜你喜欢

发展战略高校图书馆信息化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