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数字化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
2009-10-13王春梅
王春梅
〔摘 要〕本文阐述了数字化环境中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构成和特点,探讨了国内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优化信息资源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信息资源;资源建设;数字化;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09)08-0090-03
On the Library Information Resources Construction in Digitized EnvironmentWang Chunmei
(Library,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118,China)
〔Abstract〕The text has explained the composi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s of the library in digitized environment.And it built the existing problem after probing into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s of domestic library,put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tactics of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s of optimizing.
〔Key words〕information resources;resource construction;digitized;library
1 数字化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概述
资源是图书馆的基础。图书馆资源是指图书馆为了资源利用而组织起来的相互联系的多种资源的动态有机整体[1]。
按照载体形态不同可将资源分为印刷型文献资源和数字化资源两大类别。印刷型文献资源包 括印刷型的书、刊、报纸、文摘、索引等一次、二次文献。在网络时代的今天,印刷型文献 仍是图书馆首要建设的资源。数字化资源是网络时代、数字化时代的一个新的特色。数字化 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上运行的多媒体材料。一般来说,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包括馆藏资源数字化和数字资源馆藏化。随着现代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及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用户需求的一些变化,这部分资源已经成为图书馆逐步加强建设的内容 。
1.1 本地存储的数字化资源
本地存储的数字化资源有两方面内容:第一,馆藏资源数字化,是图书馆将本馆原有印刷型 文献,经过数字化的处理,利用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等将原文献转变为可以用计算机存取 ,甚至是经由网络访问查阅的数字化资源。现在很多图书馆在主页上都挂接了一些特色资源 ,大多是图书馆由这种方式自己加工而成的数据库;第二,数字资源馆藏化,是图书馆通过 购买以镜像的方式将各种形式的数字化资源变为本地收藏,可永久存档。包括[2] :数字化期刊、电子图书、专题数据库、只读光盘资料。
1.2 异地数字化资源
异地数字化资源是指非本馆收藏的,可利用的异地数字化资源。包括异地可永久性使用的数 字化资源和临时提供使用的异地数字化资源,还有虚拟整合的读者个人“用时付费”(pay p er view)的文献[3]。
1.3 免费网络资源
免费网络资源包括:数字图书馆网站、数字参考咨询网站以及在互联网上通过搜索引擎等检索工具挖掘出的可利用信息资源。互联网是一个庞大的信息集合,分显性网络资源和隐性网络资源,信息量浩如烟海,无论是什么时候,图书馆将庞杂、无序、分散的信息搜集、整理、加工成可利用的、简练的、有序的信息提供给用户的任务没有变。如何对网络信息做深层次的加工、整理、组织,并进行深层次的挖掘。这对于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来说也是新形势带来的挑战。
2 国内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无论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实践应用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和研究以1997年的“中国试验型数字式图书馆项目”为开端,尽管起步较晚,但经过一些大型项目的建设,如中国实验型数字图书馆项目、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高等教育资源保障体系等,成功地构建了一批有特色的中国数字图书馆。笔者为了解我国图书馆在数字化资源建设方面的进展情况,对我国一些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进行了网络调查。总结发现了我国图书馆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2.1 深层次数字化资源少,且存在资源重复购置
主要体现在图书馆自主建设的电子资源贫乏,深层次数字资源提供服务少。尽管每个馆都有多种数据库资源,但所调查的图书馆大多是采用引进成型的数据库或是与其他单位共建项目 ,只有较少一部分是自建的,虽然自建库数量较前几年有所增加,但除了有学位论文数据库 、各种目录数据库、学科导航库等基础的资源外,对于知识的深层次挖掘还不够。而且各类 电子资源种类多,存在资源重复购置现象。图书馆本来就一直存在经费短缺的困难,如果为 了片面追求拥有数字化资源的规模而忽视了对资金的合理利用,势必不利于图书馆的可持续 发展。
2.2 资源分散,整合不够
随着图书馆资源数量的增加、类型的丰富,用户在可获得资源极大丰富的情况下,在应对数据异构、检索平台不同等方面出现了困难,进而要求图书馆能够提供整合的资源,尽量简化用户的使用步骤。从而资源整合提到了图书馆发展日程。目前我国图书馆的资源整合大多为书目级的整合。
书目级整合,包括学科导航、数据库导航、电子期刊导航等。其中电子资源导航这一资源整合方式基本是所有馆都有的服务。此外,OPAC资源系统(书目查询系统)的整合是图书馆数字资源最基本的书目级整合方式,通过Z39.50等协议集成异构资源系统(物理分布为不同馆藏),它的实现主要是通过执行Z39.50协议聚合不同平台上的异构OPAC数据库,建立书目整合检索系统,用户在一个统一的OPAC系统检索界面,通过著者、题名、主题、关键词、标准书号等检索途径即可检索到相关图书馆的OPAC书目信息,而不需要在各个图书馆不同的OPAC界面间来回切换。现在国内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之间大都采用了这种方式集成馆藏书目数据,实现了馆际间书目数据的共享。
内容整合,比较典型的是跨异构系统平台的统一检索。跨库检索,也称联机检索,多数据库检索或集成检索,是以多个分布式异构数据源为对象的检索系统[4]。这种系统向用户提供统一的检索接口,将用户的检索要求转化为不同数据源的检索表达式,并发地检索本地的和广域网上的多个分布式异构数据源,并对检索结果加以整合,在经过去重和排序等操作后,以统一的格式将结果呈现给用户。跨库检索的这种基本原理决定了它有以下优点:提供统一的检索接口,能够减轻用户学习检索不同数据源的负担;并发检索,能节省用户总的检索时间;结果整合,呈现给用户的最终结果不仅格式统一,而且按统一标准排序,大大方便了用户的浏览和选择。调查发现只有几所知名的综合图书馆实现了方便读者的跨库检索 。
资源与服务不是脱节的,最终理想的方式应该是整合的,目前对这方面的研究还较少,还处于各自发展的阶段。
2.3 开放获取的交流模式尚处起步阶段
开放获取的交流模式由于其及时、公开、免费等特点,必将成为图书馆资源建设中的新兴势力。目前国内已有一些信息服务机构开始加入了开放获取运动行列。
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图书信息中心在主页上(http:∥lib.semi.ac.cn:8080/tsh/)设立了“开放资源中心”栏目,将科研人员常用的开放获取资源进行集中的组织和揭示,包括开放信息门户及预印本等互联网上的免费资源。中国的奇迹文库在网站上设有“开放的知识库”栏目,属自归档形式的开放获取资源。经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的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打破传统出版物的概念,免去传统的评审、修改、编辑、印刷等程序,给科研人员提供一个方便、快捷的交流平台,提供及时发表成果和新观点的有效渠道,从而使新成果得到及时推广,科研创新思想得到及时交流。
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建有机构知识库,是由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用Dspace软件开发的一个数字化学术成果存储与交流知识库,收录由该校教学科研人员和博士生提交的(包括已发表和待发表)论文、预印本、技术报告、工作论文、会议论文、会议简报等共2 273条。可以按院、系、机构(Communities & Collections)、题名(Titles)、作者(Authors)和提交时间(By Date)浏览并有任意字段、作者、题名、关键词、文摘、标识符等多种检索途径。国内绝大部分图书馆还不在开放获取运动之列。
3 优化信息资源建设
3.1 资源整合、优化配置,注重知识深层次开发
将异构的、不同形式的资源进行整合。包括不同介质的资源整合,印刷型资源与数字型资源;不同类型资源的整合,各类电子期刊、数据库、电子图书等,优化结构分类,使其互为补充;本地资源与远程资源的整合,远程资源或是异地资源也是图书馆数字化馆藏的重要一部分,本地获取和远程获取的资源进行整合[5]。
优化资源配置,整合各种资源,要与各高校实际情况相结合。现在有相当一部分高校进行过合并,校区分散,学科整合也分不同层次,资源整合要结合各校区学科分布,根据校区实际合理调配资源,最大限度方便用户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注重与各院系资源相结合,减少重复购置。此外,还要注重知识深层次开发,深化知识挖掘。要根据各馆的实际情况和服务对象的需求进行深层次的知识挖掘服务,如建立特色数据库资源。现在各图书馆的自建 库工作相对于丰富的馆藏来说实在微乎其微,就像是蕴含丰富的宝藏没有挖掘一样。可以从 各个学科,各个领域,或是相应领域的专家等等角度来挖掘信息,组织建设特色数字化资源 。此外,还要注重挖掘网络隐形资源。随着网络的发展,有密码保护的网站或是由数据库动 态生成的网页越来越多,这部分就成了隐形资源,用传统的搜索引擎的方法是无法检索到这 些相关资源的[6]。这部分隐形资源挖掘将是今后资源建设工作中不容忽视的一方 面。
3.2 开放获取,优化资源结构,促进学术交流
开放获取运动已掀起世界性的影响学术出版模式的浪潮。世界各国已开始积极探讨这一应用。我国也正逐步参与进来。为学习吸取世界各国开放获取的经验,推动科技信息开放获取在中国的开展,为中国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提供战略和政策的建议,由中国科学院和IAP(国际 科学院组织)主办的“科学信息开放获取战略与政策国际研讨会”于2005年6月22-24日在北 京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隆重召开。研讨会邀请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荷兰、德国、 法国、瑞典、芬兰、印度等多个国家在开放获取运动的20多位著名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全面 介绍所在国家或机构的开放获取运动的发展。研讨会特别就科技信息开放获取的战略、政策 、运行模式、支持机制、作者态度、相关法律与技术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本次研讨会 还专门组织了对中国实施科技信息开放获取的政策建议草案的特邀讨论,国外嘉宾以及国内 学术界、出版界和政府部门的代表就如何通过法律、公共政策、资助政策、机构政策、社团共识、甚至市场杠杆,建立相应的开放获取模式以及相应的支撑机制,以进一步促进科技信 息的开放获取,进行了广泛和热烈的讨论[7]。
全世界的学术出版界,图书情报界及相关信息机构正积极参与开展开放获取运动,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术文献资源主要的收藏者和信息集散地,有条件也应该在这场运动中扮演重要角色,发挥重要作用。
(1)积极收集开放访问资源,充实调整馆藏。
由于“学术传播危机”的出现,图书馆资源的扩充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障碍,开放访问资源由于其免费访问、获取的开放性已成为弥补图书馆资金不足而扩充馆藏的一项有利途径。
(2)构建图书馆开放访问中心。
虽然开放获取最初并不是由图书馆发起的,但高校图书馆在高校这一主要学术机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应责无旁贷地肩负起这一使命。现在国外一些知名大学图书馆已自建了开放访问的 资源,高校图书馆也应适时建设开放访问平台,构建以机构知识库为资源基础的开放存取交 流平台,如收录自由提交的由校内教师审阅的学生论文,学习笔记,读书心得,教师课件。 还可以考虑实行馆际合作,以更大的力量,更丰富的资源,建设区域性,或其它形式的高校图书馆联合开放访问平台,真正共建共享。
(3)积极宣传,加强引导,让更多的教师学生受益并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
参考文献
[1]图书馆资源的概念及构成辨析[EB/OL].http:∥www.link-e.net/Mode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44161&Page=2,2008-10-08.
[2]龚景兴.“数字化陷阱”与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J].图书情报工作,2005,49(5):136-138.
[3]陈凌.数字图书馆最新技术及发展趋势介绍[EB/OL].http:∥210.40.72.6/tgw/shuzitsg/chenling%5B2%5D.ppt,2008-10-08.
[4]李广建,张智雄.国外跨库检索系统研究项目及其特点[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27(4):444-447.
[5]吴冬曼,李平.复合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策略[J].图书情报工作,2005,49(11):58-62.
[6]初景利.复合图书馆建设目标与实施策略[J].图书情报工作,2005,49(11):54-57,127.
[7]科学信息开放获取战略与政策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EB/OL].http:∥tech.sina.com.cn/d/2005-06-24/0742644683.shtml,2008-10-09.
[8]http:∥library.ust.hk/res/beyond[EB].2008-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