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农民小康生活建设探究
2009-10-10张丽梅刘忠民
张丽梅 刘忠民
摘 要:近几年,随着中央和地方政府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民生活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主要以实际调查的方法,以真实数据采用对比的方式,首先陈述了农民生活改善的现状,然后分析了改善的原因,最后在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改善的建议。
关键词:现状;原因;存在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8-0082-03
1 引言
随着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 中央和省惠农政策更加广泛的实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保持了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农民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改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2 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2.1农民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
随着吉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民营企业发展政策进一步落实,吉林省多渠道、多形式培植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转移步伐加快。农民工资性收入继续呈较快增长,2007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711元,比上年增加106元,比上年增长17.5%。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19.3%,占农民收入的比重已达17%。
2.2家庭经营纯收入连续快速增长
2007年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现金收入2829.72元,比上年增长10.68%。主要是近几年吉林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继续对粮食生产实行直接补贴等一系列助农、惠农政策,促进农业发展,粮食及经济作物丰产丰收,农民从农业得到的收入快速增长。
2.3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快速增长
2007年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283.31元,比上年增长50.9%;在财产性收入中,股息、红利、租金、出售粮食差价收入等增长68.9%;人均转移性收入98.79元,同比增长23.8%。其中,非常住人口寄回带回、城市人口赠送、退休金、养老金、救济金、报销医疗费等增长59.6%.
3生活水平向全面小康迈进
随着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吉林省农民消费支出增长速度也在明显加快,农村居民逐步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消费重心快速向享受型消费转移,农民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生活消费日趋丰富多彩,消费领域不断拓宽,用于自身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消费支出比重明显增加,农民生活正加快向全面小康迈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食品和衣着消费质量明显提高
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档次不断提高,营养状况不断改善。2007年人均食品、衣着支出分别为1241元、228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4.6%、19.2%。奶、鱼、水果等消费量及在外用餐支出明显增多。膳食结构向着营养、科学型发展。衣着消费同样有了明显的转变,从原来的数量少、档次低,发展到现在成衣化、高档化。
3.2高档耐用消费品不断进入农家
耐用消费品进入农村居民家庭,是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空调、抽油烟机、热水器、住宅电话、移动电话、摩托车、家用电脑和家用汽车等耐用消费品先后进入农家,部分耐用消费品普及率迅速提高,给农村居民家庭带来了浓厚的现代化生活气息。到2007年底,全省平均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住宅电话71部、移动电话109部、摩托车55辆、家用电脑1台和家用汽车1辆。彩电106台;洗衣机69台;电冰箱24台;抽油烟机2台;微波炉2台;热水器2台。此外,如空调机、太阳能热水器、摄像机、电动自行车等高档家用设备更是从无到有,推进了农民消费的更新换代。
3.3 居住条件显著改善
2007年全省农民人均居住面积为21.2m2,比上年增长2.6%,农民人均用于居住的支出399元,比上年增长16%。农民新建住房中砖木结构比重逐渐下降,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比重上升,2007年农民新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住房面积是上年的3倍,而砖木结构面积则比上年下降4.3%。部分农户还在城市购置了商品房。大多数农户在新建住房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房屋的装修档次,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3.4 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多采
在物质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的同时,农村居民的精神生活日益充实。反映精神文化生活重要指标的电视机已在农村基本普及,2007年平均每百户拥有彩电106台,家庭装电话71部,移动电话已达109部。农村有线电视的开通,文化健身活动广场的不断兴建,为丰富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物质保证。2007年文化体育娱乐服务消费支出18.49元,比上年增长27.35%,家用计算机也进入农村居民的家庭,2007年百户拥有计算机已达1台。
3.5人口素质显著提高
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是人口素质提高的重要标志,根据农村住户调查资料,随着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劳动力文化素质不断提高。2007年农村居民用于技术培训费、书报杂志和纸张文具等分别比上年增长19.37%、19.2%、13.3%。
3.6生活环境逐步改善
随着农村交通、通讯事业迅猛发展,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村村通电话、通公路,使得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逐步改观。农民饮用水的卫生状况也得到大力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使得农民医疗支出得以增加,2007年全省农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311元,比上年增长21.5%,一些保健药品和营养滋补品也被农民所接纳,健康水平普遍提高。农村道路基础设施的建设、公交专线的开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生活、生产条件,方便了城乡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
4 农民增收的原因分析
吉林省农民收支呈全面上升的好势头,最主要的因素是,各级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各项农业保护措施逐步落实到位,农业生产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就农民收入实现快速增长的因素分析,主要有以下4方面的原因:
4.1农业生产出现良好转机
从2007年开始,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生产及农业基本农田的保护力度,粮食种植补贴、良种补贴顺利到位;而去年下半年以来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上涨,也使农民粮食种植的积极性和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加之气候适宜,农作物的单产水平进一步提升,使农民来自种植业的收入保持了连续较快地增长。
4.2城市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效明显
随着吉林省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民就业更多地向第二、第三产业拓展,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特别是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将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最主要的富民工程来抓,在对外劳务输出难度加大的情况下,积极组织就地转移,继续做好农民业务技能的培训,使农村劳动力转移率稳步提高。
4.3农民权益得到更为有效的保护
2007年以来,各地继续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程序,提高土地补偿标准,加强对失地农民的权益保护,加大对农民的转移支付力度,并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使农民的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呈稳步上升趋势。
5 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
虽然农民收入连续多年实现快速增长,出现了增产、增收的良好局面,但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一些困难和矛盾依然存在,农村实现全面小康的任务仍十分繁重。
5.1政策性增收空间有限
前几年农民收入的大幅增长,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政策效应。取消农业税、实行种粮补贴、购买良种补贴和农民购置大型农机直接补贴等等,成效显著。2007年以来,这一政策得到延续并进一步强化,但单纯地从减少税费来间接地增加农民收入没有空间,期望从国家政策上直接增加收入受到限制。
5.2劳务输出难度加大
第一、通过多年的劳动力转移,那些年轻力壮的、有一技之长的、素质好的劳动力绝大多数已完成转移,剩下的劳动力普遍年龄较大、文化低、技能差;第二、随着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许多新的就业岗位都要求劳动力必须具备一定的技能素质,有的甚至要求是高技能人才,市场对劳动力技能的要求逐步提高;第三、随着农民进城就业人数不断增加,留守小孩的教育问题越来越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务输出的稳定性。
5.3农资价格及农产品行情存在不确定因素
农资价格的上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免除农业税、粮食补贴等利农措施给农民带来的利益,直接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6对农民增收的建议
6.1继续加大支农力度
要从政策、制度、措施等方面切实加以落实,不断完善对农民的支持保护体系,使政府的支持成为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渠道;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商品流通信息服务工作,及时为农民提供有效的信息,减少农民生产的盲目性,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以达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6.2建立增收长效机制
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思想,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和服务职能。加大投入力度,做好科技攻关,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6.3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加大农业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及农副产品深加工,以增加农民收入。
6.4加强对农民的培训
通过农业技术培训增强农民的农业科技推广能力,使他们更好更快地接受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根据用工单位的需要进行实用技能培训,培育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努力拓宽农民非农收入的渠道,实现农民收入的多元化增长。
6.5加大低收入户扶持
对农村中低收入户要实行政策倾斜,特别是要在资金、技术、市场信息、流通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完善制度措施,减轻农村低收入户的医疗负担。政府在做好扶贫工作的同时,还应做好宣传和组织引导工作,使整个社会都来关心低收入、贫困群体、从而使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进而提高收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