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2009-09-29晁晖
晁 晖
[关键词]语文教学;健康人格;情感;人物形象: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09)08(B)-0020-01
中专生中很多学生思想贫乏、信念缺失、心灵枯涩、情感淡薄,存在着许多不良的习惯,而他们又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所以培养中专学生健康的人格是个非常迫切的问题。语文学科是人文性、社会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为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因此教师须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使他们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一、以作家的情感与精神来培养学生的人格
对人的生存意义的思考,对生命价值的追问是人文精神最基本的内容。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优秀作家的文学作品,教师可以通过挖掘这些优秀作家身上的人文因素,因“课”制宜,因势利导,深入阐述,对学生加以教育。首先,在介绍作家生平时向学生强化作家的人文精神。比如,苏轼是每个学生都熟悉的大文豪,但学生不一定了解他坎坷曲折的命运。教师在介绍时就要有意识地强调苏轼在逆境多于顺境的情形下,始终能对生活充满热情和美好向往的心理品质,有意识地突出苏轼逆境中求生存、抑郁中求达观的积极人生态度,让学生带着这种对作者的深层认识来阅读作品。无疑,这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高尚情感的培养会起到其它课程起不到的积极作用。其次,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感受作家高尚的人格精神。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作家高尚人格的形象化体现,是作家优美情感的自然流露和崇高精神的升华。例如,《登高》中杜甫对国家局势日落西山的痛惜中所表现出的忧国忧民的伟大人格;《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人格尊严;《春》中朱自清在对春之喜悦与赞美中所体现出的对新生命的挚爱与珍惜等等。在教师循循善诱的引导下,当作家的情操以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渗入学生的灵魂深处时,就会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效仿的楷模,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健康的道德感,逐渐形成高尚的人格。
二、在剖析人物形象中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
“文学就是人学”,教学中教师对作品形象的分析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过程。通过人物形象分析,教师让学生从或善或恶、或忠或奸的形象中区分人性中的美与丑、善与恶;从人物或喜或悲、或成或败的命运中感悟人生要义,体会作者寓于作品中的道德评判,从而提高自身的素养。从正面和反面形象上感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让学生认识到应该如何做人,如何面对自己的人生。如《记念刘和珍君》中追求正义、顽强斗争的青年学生;《斑羚飞渡》中为了换取种群生存和下一代的生命,坦然面对死亡、具有牺牲精神的老斑羚。教师通过对正面形象的分析,让学生感受理想人格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崇高理想,唤起他们对理想人格的追求:通过对反面形象的分析,促使学生反省自身,得到启发,完善自己。
三、在作文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
作文是作者思想和情感的具体化,是作者遇悲喜而生情、触佳境而感兴的结果。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健康人格的教育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个体成长的烦恼。社会变化的困惑,人际关系中的焦虑等等,让学生有倾诉的需要。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写作不受时空限制的“随意文”来满足他们倾诉的需要。这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让教师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世界,以了解他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在批阅作文时,教师只要以真挚的情怀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做出积极的反应和适当的疏导,那么,通过情与理的潜移默化,就会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感情,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如有一位学生在刚入学的作文中流露出因中考失利而悲观消极的情绪,笔者在评语中写道:“正确地认识自我、看待挫折,也是人格成熟的标志。挫折会推动前进!”之后,他的情绪有了起色,脸上开始有了笑容。
中专生大多有严重的自卑心理,长期以来得不到家长、老师的肯定。对自己没有信心,对未来没有美好的憧憬,因而也就缺乏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面对这种现状,笔者始终以欣赏的心态去批阅学生作文。因为得到别人的肯定是自我价值的体现,这会让一个人充满自信,拥有积极向上的动力,而教师的积极评价对学生的作用更为显著。在批改作文中笔者努力发掘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给予他们肯定和鼓励,即使只有短短的几个字,但学生感受到的是老师对自己的肯定和殷殷期盼,从而激发了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热情,有利于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