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培养、强化大学生创业意识的研究
2009-09-25于广河
[摘 要]加强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水平,是培育民族自主创业精神、提高自主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在研究创业意识的内涵、基本结构和主要功能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意识现状和创业意识薄弱的原因,探究了培养强化大学生创业意识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意识 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 (2009)04-0151-03
[作者简介]于广河,白城师范学院政法系(吉林白城 137000)
一、创业意识的内涵与功能
(一)创业意识的内涵与结构
创业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个方面,是对创业者起导向作用的自我意识。创业意识是市场经济的法律规范、道德原则、他人的创业经验、主体的市场预测与分析在思想意识中形成的职业理想和价值追求,是个体稳定的、持久的创新精神和理念在创业活动中的体现,是创业者创业素质的核心要素。它包括创业认识、情感、意志、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等心理成分。它是提高创业者的创业认识、培养创业情感、形成创业信念、历练创业意志、完善创业能力结构的思想前提,是实施创业行为的内在精神动力。它支配着创业者对创业活动的态度和行为,体现为基于一定的创业认识形成的创业动机、执著的情感、顽强的意志、锲而不舍的勇往直前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主要由个性心理过程结构和个性心理倾向结构构成的。把握创业意识的基本结构、明确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培养和强化创业意识的基础,是发挥创业意识的规范、约束和调节作用的基本要求。
创业意识的个性心理过程结构是创业意识基本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动态反映创业行为不同心理形式的有机集合体,是创业意识的主要方面。它主要包括创业认知过程、创业情感过程和创业意志过程等。在一定意义上讲,个性心理过程结构是创业行为的能力系统。创业意识的个性心理倾向结构是创业行为的选择系统。它主要包括创业需要、创业理想和创业信念,以及在此基础产生的创业义务感和创业责任感等。它是个体的创业行为发生之前的内心蓝图和计划,是个性创业心理的主要特征,是个体创业行为的定向系统。个性心理过程结构和心理倾向结构是创业意识基本结构的核心内容,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在它们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合作意识、创新意识、风险意识和诚信意识等是创业意识的重要内容,是对创业认识的深化,它们对保证创业行为的成功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创业意识的主要功能
导向功能。创业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具有规范、约束和调节创业者行为的能动作用,它是新的生存观念和生存方式的表达。思想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没有创业意识,即使具备了创业的其他条件和素质,也不可能走向创业道路。创业意识是支配创业者提高创业素质和能力、实施创业活动的内在动力,它支配着创业者对创业活动的态度和行为、规范着创业行为的方向和力度,是“我要创业”和“我能创业”的思想前提。强烈的创业意识能正确面对知识经济时代、民族经济发展中自主创新的要求和严重的就业竞争压力,强烈的创业意识能引导大学生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管理水平和能力,为走上创业道路奠定基础,强烈的创业意识能引导大学生在日常学习中选取创业目标并关注其发展动态,积极主动地朝着自己所选定的目标努力,构建创业情境,强化创业动机,培养创业兴趣,增强创业情感等。因此,加强创业教育、培养并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发挥创业意识的导向功能,是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客观需要,是高等教育具有现代性的体现。
创新功能。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创新意识是创业意识的核心内容,它是在社会实践中表现出来的重视、追求和主动开展创新活动的兴趣、欲望和思想观念,是以对现实的否定性价值评价为思想前提,追求超越与完美的思想观念的体现,是人们进行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创新意识是创新思维的前提和条件,创新思维是创新意识的必然结果。创新意识是创业者必需具备的素质。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照搬别人的创业成功模式,成功的希望很渺茫,即使成功也不可能有大的突破。要想创业成功,最重要的是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而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就要开拓创新,就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自律功能。自觉性是意识能动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主体在导向性与规范性功能共同作用下的自觉自律。主体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有意识和自觉的,其结果是通过概念、判断、推理和具体行为等表达的。主体既能自觉地认识周围客观事物的存在,也能自觉地认识自身的存在;既能把握自己的心理,也能规范、约束和调节自身的行为;既能认识到自身感觉、知觉、思维等心理活动的内容,也能自觉地认识到自己在想什么、做什么。这是主体自我认识能力的表现,是其能在纷繁复杂的客观事物、现象中把握规律性,具有创造性的体现。
二、大学生创业意识的现状及成因
(一)大学生创业意识的现状
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意识薄弱,整体水平低。其主要表现之一是大学生知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风险意识、冒险精神和职业精神等缺乏。其二是大学生走向创业的社会主体价值观念尚未形成,还深受“就业、考研、出国”等传统思想影响。其三是部分大学生创业激情高昂,但是由于缺乏对市场的理性分析、跟踪调查以及驾驭创业的能力,因此创业遭受失败,创业思想观念不断淡化,并带来不良的影响。
(二)大学生创业意识薄弱的原因
产生大学生创业意识薄弱,整体创业意识水平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创业意识淡薄,创业的社会氛围不浓郁。受传统的就业教育理念制约,适应创业教育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尚未形成。目前,我国部分高校虽然已开始实施创业教育,但是还处于为大学生就业找出路阶段,还没有提升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增加“驱动力”的高度,在全国高校尚未形成浓郁的创业教育氛围。社会和家庭尚未给大学生提供施展创业技能的自由空间。同时,也尚未营造出有利于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培育的环境。传统文化中的墨守成规、安于现状等思想观念制约着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冒险精神的形成。绝大多数大学生依然坚持“考研和出国”以缓解就业压力的思想,这些思想和观念阻碍了他们的创业行为选择、制约了他们创业思想意识水平的提高。
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严重,创业教育理念没有融于学科专业教学之中。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局限于知识传授型,注重实际创业技巧的讲述和培训,忽视了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注重创业类竞赛活动,如“学生课外学术及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设计大赛”等较多,而将创业教育理念融入办学指导思想中,形成体现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案的极少。
大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主要是精英教育。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开始于创业计划大赛,从开始就刻有精英化印迹。这种教育模式限制了参与的人数,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学校构建的创业教育平台,如“学生创业俱乐部”、“科创中心”、“创新实验室”等他们只能是“看客”,由于缺少实验和锻炼的机会,打消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教育方式,其功利化色彩已远远大于对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创业教育走出精英教育模式,实现大众化,全面提升大学生创业意识,是实施素质教育、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
大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主要是创业实务教育。目前,尽管有的高校开设了如“创业学”、“科技创业”、“企业家精神”、“风险投资”、“项目评估”、“创业管理”等创业教育系列课程。这些课程以案例教学为主,通过案例讨论、情景模拟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受到学生的欢迎;有的高校向学生推荐创业教育系列图书,如《创办你自己的企业》、《企业家精神》、《创业风险管理》、《创业投资》等,但是为数甚少。大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还没有摆脱围绕“创业计划大赛”等创业活动进行创业教育的思维限制,还停留在缺乏创业理念指导下的创业“实务”教育上。其表现为组织、辅导和培训队员参加各类课外科技活动。
三、培养强化大学生创业意识的途径
(一)提高对创业教育的认识
创业教育是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构建创业能力体系、培植克服创业困难的意志和勇气为目标,为走向创业道路做好心理、知识、技能与综合素质等各方面准备。提高对创业教育的认识,是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制定得力措施,构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创业能力培养、培训体系,强化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前提。因此,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制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创业人才要求的培养方案,将创业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融入专业教学中,解决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两张皮”的现象,发挥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创业中的作用,发挥各种媒体和活动载体等隐性课程在培养和强化大学生创业意识中的作用,构建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监督管理机制和各项制度等,保证创业教育效果,提高创业教育质量。
(二)加强创业教育研究
我国的创业教育研究刚刚起步,无论是创业教育研究人才培养,还是创业教育研究的学术成果,与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相比都有很大差距。虽然以清华大学等9所重点大学为试点的高校,总结出了“课堂式创业教育”、“实践式创业教育”以及“综合式创业教育”等典型创业教育模式,但是,都留有美国创业教育模式的痕迹。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实际,研究构建我国的创业教育目标体系、课程体系、保障体系和创业教育的具体实施措施任务相当艰巨。将创业教育的目标体系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相融合,将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与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合理整合,形成具有强有力专业课程支撑的体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只有将二者有机整合,才能破解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层皮”的难题。构建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配套的课程体系,是当今创业教育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只有破解了这一难题,促进我国创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才能有效地培养、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增强民族经济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三)强化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完成创业教育的内容,实现创业教育的目标,需要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业教育教师队伍,这是有效实施创业教育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程度低,实践经验少,整体上不适应创业教育的需要。因此,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促进创业的需要。强化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可以通过培养、培训、国际合作、引进海外有创业教育经验教师等形式提高创业教育的水平。同时,可以从企业、社会、政府中聘请一些既有实际管理工作经验,又有一定管理理论修养的企业家、咨询师等担任兼职教师,讲授部分创业课程。学校还可以适当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咨询和创办经营企业,增加其管理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崔昌华等.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2008,(8).
[2]张文平.推开创业虚掩的门——谈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8,(6).
[3]丰冬梅等.试析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J].科技创业月刊,2008,(8).
[4]赵东.高校创业教育前导性的着力点——创业意识[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4).
[5]刘彬让.试论大学生创新能力及其培养途径[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7,(1).
(责任编辑:向欣)